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2006,(1):27-29
优质小麦巴彦淖尔市是自治区优质小麦的主要产区。小麦以粒大、出粉率高、面粉面筋指标高为其优点.品质居全国70多个优质小麦品种之前列。其加工品河套牌雪花面粉为自治区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品质性状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引进糯小麦种质材料与重庆本地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系)进行连续多年的回交转育,巴选育出了多个农艺性状优良、适合重庆本地种植的白粒糯小麦新品系.本文以重庆糯小麦品系渝L-3、渝L-1和普通小麦品系渝03062、R210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若干品质性状的差别.结果表明,与供试的普通小麦品系相比较,糯小麦渝L-3和渝L-1具有较低或极低的直链淀粉含量,在蜂值时间、峰值粘度、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和回生值等5个参数上均明显低于参试的2个普通小麦品系.还讨论了糯小麦的改良和配粉研究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通讯》2007,(3):59-60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我国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已育成小麦新品种2000多个,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陕优225,在1992年9月农业部召开的首届中国面包小麦品种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国家一级面包小麦品种;并在10月初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92年12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小麦的遗传背景、提升小麦的品质,以来自于以色列Hermon地区的110个野生二粒小麦和2份国外栽培小麦为供试材料,并测定其农艺性状和籽粒多组分营养成分,以发掘新的基因资源。结果发现,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籽粒蛋白质、植酸、氨基酸、总酚和农艺性状指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网络相关性分析显示,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在籽粒营养性状间都呈现出较多的正相关,但是野生二粒小麦籽粒营养性状与农艺性状多呈现负相关。对两年环境中野生二粒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含量的筛选中,发现基因型HP1籽粒氮素营养表现出极低值。同时,基因型HP143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较高值。通过对两个环境下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基因型HP143存在明显的分离,且HP143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含量都较高。筛选到的小麦籽粒各组分含量极端的基因型个体,将为今后小麦遗传与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基因材料。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为改良小麦品种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两个多小穗小麦吕系六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主穗小数在25~30个的二个普通小麦多小穗品系85DH5015、SW94-30921与三个普通小麦品种(系)组配成6个组合的P1、P2、F1、F2、B1、B2为材料,用世代均值法分析了6个状的遗传模型并估算了各类基因效应值,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来源多小穗小麦品系六个性状各类基因效应的异同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六个性状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加性效应对两个多小穗小麦品系各性状的遗传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高蛋白小麦品种"重庆面包麦"与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9号"配制了P1、P2、F1、F2、B1(F1/P1)和B2(F1/P2)世代,以每个世代单株籽粒的混合面粉为单位,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高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显性,F2群体的次数分布出现2个明显的峰;②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第一对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第二对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多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③对于该组合而言,按F2计算,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7 19%,多基因的遗传率为11 18%。  相似文献   

8.
邯麦系列小麦品种推广应用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邯郸市农科院连续育成邯麦系列小麦新品种11个,均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小麦品种7个。综合分析认为本院的小麦育种工作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育成的品种数量多,类型丰富,适应范围广,推广面积大,获奖层次高。邯麦系列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河北省和国家黄淮麦区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以6个普通小麦为母本,5个斯卑尔脱小麦和 5个密穗小麦为父本配制6×10种间 NCⅡ双列杂交组合,对其杂种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麦种间杂种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平均为109.24%(43.14%~187.96%),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平均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为77.19%(-2.18%~143.42%),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杂种的品质指标中籽粒硬度大多降低,但农大3226所配组合均具正向优势,密穗小麦所配种间杂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湿面筋含量低于普通小麦。但是种间杂种沉淀值的杂种优势比较普遍。认为,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在一些组合中比普通小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南阳盆地已有较大面积麦田处于高产水平,但要使该区域小麦单产继续提高,达到600 kg以上的超高产水平,仍具有一定难度.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需要精准地匹配合适品种,而在生产实践中,多个品种产量潜力参差不齐,缺乏选择依据,选种、用种较为盲目.为此,笔者以生产中用到的多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着重研究各品种单穗重,探讨南...  相似文献   

11.
糯小麦及部分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淀粉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两个糯小麦和部分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全麦粉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温度、高峰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后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等7个粘度性状.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相比,糯小麦的总淀粉含量变化不大,直链淀粉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表现为极低的值,糊化温度、高峰粘度等7个粘度参数均表现为较低或极低的值.讨论了糯小麦在小麦淀粉品质及食品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在四川小麦条锈育种中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品种为中心材料进行杂交育种,特别是以多基因聚合育成的繁6、繁7品种为中心材料的抗条锈病育种;同时总结了抗条锈病育种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回交加代、诱变育种、DNA分子标记、抗病基因的克隆等。  相似文献   

14.
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导入及AFLP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国内,从小麦面积和产量波动、生产区域分布、品种演变、小麦品质以及供需形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特点,概括总结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给总量基本充足、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小麦品种由稳产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但存在小麦种植面积小而散、多品种混种普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小麦产业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落实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若干品质性状间的差别。结果表明,与供试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相比较,糯小麦的子粒硬度、容重、吸水率、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出粉率等品质性状平均值均低于普通小麦,但糯小麦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高于普通小麦。对3个供试的糯小麦比较分析,硬度、沉降值、稳定时间等品质性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CIMMYT小麦PBW343和Muu中条锈和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CIMMYT小麦品种PBW343和Muu中条锈和叶锈成株抗性基因,以PBW343与Muu杂交的146个F6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种植于田间调查鉴定,并利用31个SSR标记、16个EST标记和502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构建连锁图,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成株抗性QTL分析,发现了2个控制小麦抗条锈病和1个控制小麦抗叶锈病的QTL,分别位于2AL、2BL和5BL上,解释8.89%,10.81%和12.82%的表型变异,3个QTL均来自小麦品种Muu。这2个小麦抗条锈QTL和1个抗叶锈QTL的发掘,将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掌握我省小麦品质状况,促进小麦品质改良工作,我们于1986—1988年对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一、研究材料山西省小麦分春麦、冬麦两大类,三大生态区(北部春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南部弱冬性中熟冬麦区),接种植面积决定取样份数,在同一生态区内以大面积种植的主干品种、搭配品种为主分别取样(基中有部分苗头品种),兼顾行政区划区和水地、旱地不同产量水平等不同类型,保证一定的代表性。通过1986—1989年三年连续征集,共获得50多个品种,900多份样品,进行了8个方面29个项目的品质测定。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西省小麦品质状况山西省海拔较高,土层深厚,气候冷凉干燥,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适宜优质小麦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小麦霜霉病在甘肃省的分布和危害。在河西地区,小麦于扬花期前后。在叶、叶鞘等部位可大量形成孢子囊。于1977—1979年,对1000多份小麦材料做了抗病性调查,未发现有免疫品种,高感品种亦不多,绝大多数是中抗或中感品种。田间观察表明:小麦淹水一天,发病率平均为5.7%,淹水两天为44.8%,三天为70%。用六氯苯、五氯硝基苯等八种药剂给小麦拌种;对防治此病无效。以多菌灵、萎锈头等给小麦叶面喷施,对抑制组织内卵孢子的形成亦无效。  相似文献   

20.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现穗多、穗大粒多、增加千粒重等方面阐述了小麦取得高产的关键技术,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