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镉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研究了4种红壤中镉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镉离子(Cd^2+)扩散系数Di在5.6×10^-8~9.3×10^-7cm^2/s比较单,双表面Langmuir方程的参数,发现4种土壤的高能位的吸附常数远远大于低能位的吸附常数,高能位的最大吸附量b1明显小于低能位的最大吸附量,b2,即Cd^2+被土壤吸附是以低能位为主,这导致在土水体系中的高度迁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真空置换法(vacumndisplacement)提取土壤溶液,研究了土壤温度及储存时间两种处理对离子化学形态电脑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不同处理效应的电脑输出数据以负对数表示,计有:(1)H+、Ca2+、Al3+及SO的离子活度,(2)(Al+)(OH)3、(Al3)2(OH)6(H4SiO4)2及Al3+)3.77(H4SiO4)3.24(K+)0.24(Ca)0.08(Fe+)0.24(Mg)0.20(OH)12.83的离子活度积和(3)Ca2+/A13+的离子活度比.结果表明,储存期长短的影响比不同干湿处理为显著,两处理的交互影响很少见.根据PH—1/3pAl对PH4SiO4的图发现,无定形SiO2、高岭土、绿泥化蛭石(hydroxyinteriayeredvermiculite)及潜晶水铝矿(cryptocrystallinegibbsite)的稳定性几乎不受样品处理的影响,但是PH4SiO4在土样风干后再湿润组中增加显著.当采用电脑模型分析土壤溶液组分中离子的化学形态时,土壤预处理的方法需要作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利用2个近等基因系TcLr3和TcLr26及3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Lt26>、阿芙乐尔<Lr3+Lr26>、和洛夫林13<Lr3+Lr26>分别与2个毒力不同的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f.sp.tritici)小种10—2和冀77—1,组合成亲和程度不同的品种—小种组合。对侵柒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Lr3与小种互作过程中PO活性变化是单峰曲线特征,峰值出现在接种后36h,同时在PO同工酶谱的变化中表现出p16.3,6.8处的酶带活性增强,而TcLr26和其他含Lr26的各品种与小种互作过程中PO活性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特征,峰Ⅰ,Ⅱ分别出现在接种后36h和84h,同时在po同工酶谱变化中也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复合菌发酵剂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从鸡的消化道中分离出2株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planterum)1株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faceium)鉴定后进行菌种产酸耐酸,菌种安全性,菌种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菌株是安全的,在pH4.4~7.29的范围内可以生长,且3株菌配合产酸效果最好;然用这3株菌与动物营养教研室现有的2株酵菌(Saccharomyces)选择1:1的配合比例,以玉米为发酵  相似文献   

5.
根据苏云金杆菌(Bacilusthuringiensis)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结构特点,合成了cryⅠ基因5′端特异引物和3′端共同引物,利用PCR扩增,使不同基因引物产生不同长度的扩增产物,通过扩增产物片段的分子量大小来确定菌株所含杀虫基因类型.本研究对福建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分离和保存的20个菌株进行了cryⅠA(a~c)基因类型的PCR鉴定.结果表明:4个菌株含有cryⅠA(a)、cryⅠA(b)和cryⅠA(c)基因,2个菌株含有cryⅠA(a)和cryⅠA(c)基因,其余菌株不含所鉴定的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4种红壤中镉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镉离子(Cd2+)扩散系数Di在5.6×10-8~9.3×10-7cm2/s;比较单、双表面Langmuir方程的参数,发现4种土壤的高能位的吸附常数远远大于低能位的吸附常数,高能位的最大吸附量b1明显小于低能位的最大吸附量b2,即Cd2+被土壤吸附是以低能位为主,这导致在土水体系中的高度迁移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鸡的消化道中分离出2 株植物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planteru m ) 、1 株粪链球菌( Streptococcusfaeciu m) ,鉴定后进行菌种产酸耐酸、菌种安全性、菌种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菌株是安全的、在p H4 .4 ~7 .29 的范围内可以生长,且3 株菌配合产酸效果最好;然后用这3 株菌与动物营养教研室现有2 株酵母菌( Saccharo myces) ,选择1∶1 的配合比例,以玉米为发酵底物,制成1 种新型复合菌发酵剂。  相似文献   

8.
鉴定表明,山东省小麦全蚀病地根腐性病害的病原类型主要有: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Oliviervar.triticiJ.Walker]、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V.Hoeven]、麦根腐德斯霉[Drechslerasorkinianum(Sacc.)Subram&Gain]、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与禾谷镰孢霉[FusariumgraminearumScuwabe]等。引起白绢病的齐整小菌核菌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水稻-稻瘟病菌的非亲和互作及亲和互作中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受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叶片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说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在非亲和互作中的发生比亲和互作的早,且强度大.抗坏血酸含量在两类互作中均下降,至后期亲和互作中的降幅明显大于非亲和互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两类互作中均升高,但亲和互作的后期该酶活性增幅较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在非亲和互作中初期增加,而亲和互作中初期下降,后期增加;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在两类互作中变化趋势则相反.这些结果表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与水稻-稻瘟病菌互作中的膜脂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水稻-稻瘟病菌的非亲和互作及亲和互作中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受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叶片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说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在非亲和互作中的发生比亲和互作的早,且强度大,抗坏血酸含量在两类互作中均五降,至后期亲和互作中的降幅明显大于非亲和互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两类互作中的均升高,但亲和互作的后  相似文献   

11.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稻瘟菌群体致病性的观点出发,10年来测定了湖南稻瘟菌对湖南省主要栽培品种、全国鉴别品种和部分抗病品种的致病频率。根据分离的致病频率将品种分为4组:A.高抗组——致病频率小于5%;B.抗病组——致病频率为5%~15%;C.感病组——致病频率为16%~30%;D.高感组——致病频率大于30%。每组选择5个代表品种,以此作为湖南稻瘟菌群体致病性动态监测模式。同时提出室内人工接种与田间病圃诱发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并在分析湖南稻瘟菌群体致病性的向时,提出了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259个水稻品种对57个菌株抗性谱和抗性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7个国内和8个国际鉴别品种以及11个日本抗瘟基因代表品种的抗病谱,除Tetep,Dula r.K_3,东农363,NP-125和K_1较广外,其余品种抗菌率在80%以下,对湖南巳知的小种鉴别力不强。所有供试品种中,抗菌率90~100%的有11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42.5%。根据选择9个代表菌株的测定结果,可将抗病率在90%以上的110个品种分为9个抗病类型(各类型代表品种为赤块矮选,TKM_6,农试4号,红脚粘,城特235。矮脚白米籽,滇瑞137,辐包22和密阳147)。朝六早为感病类型,本文还讨论了抗性谱和抗性类型划分的意义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80))对9个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晚稻苗期接种强致病菌株76-25 SR-l后15d,N_(180)处理病斑长度显著(P=0.01)高于N_(90)和N_0处理,但晚稻成株期剑叶接种该菌株后20d,仅中间反应型品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早稻成株期用该菌株处理得到类似的结果,而用弱致病力菌株83-5接种时均无显著差异。各试验中品种抗病强弱次序不受施氮水平影响。TLC结果表明施氮后游离氨基酸尤其是Clu和Asp含量显著上升,而还原糖尤其是蔗糖含量显着下降。因此,可得出结论;氮素可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苗期影响水稻对强致病力菌株的抗性表现。高游离氨基酸和低还原糖似与病斑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不同抗白叶枯病基因抗谱鉴定及在杂种F1代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12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对中国白叶枯病菌7个致病型1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Xa-4,xa-7,xa-13和Xa-21等5个抗病基因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对病菌侵染均表现为广谱抗病反应,进一步将3个带显性广谱抗病基因的材料IRBB4(Xa-4),IRBB7(Xa-7)和IRBB21(Xa-21)与6个常规感病品种和5个常用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配合,对其F1代杂种用病菌学病型II和Ⅳ的K  相似文献   

16.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抗瘟性生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水稻植株感染稻瘟病菌后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芽期分别接种稻瘟病菌小种 ZC3和 ZB15,于1叶包心期测定稻苗的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芽期接种后,感病品种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36个栽培品种和4个生理小种的验征试验,进一步说明了稻芽接种后1叶包心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病性的依据;并提出了应用这种鉴定方法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报道用中日两套鉴别品种研究我国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果:1、确定了北方稻区的生理小种;2、明确了丹东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小种组成及其优势小种;3、评定了已知抗病基因在当前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指出BL1可以在抗病育种中继续利用;4、指出中花9号推广应用后引起的小种组成的变化,说明栽培品种的更替对小种组成的变化起主要作用;5、通过分离菌在具有已知基因的中日鉴别品种上反映的异同,根据基因对基因原理,对小种进行订正,指明正确确定小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6组水稻同核异质杂种F_1和亲本为材料,用系×测验系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四种水稻细胞质在19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效应及其遗传距离。系×测验系分析表明,供试胞质对结实率等4个性状的杂种优势仅表现胞质基因效应,对剑叶光合强度等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既表现胞质基因效应,又表现核质互作效应,可育胞质对这些性状多数表现正向胞质基因效应。遗传距离分析表现,雄不育胞质与可育胞质间的遗传差异大于不育胞质间的遗传差异,D胞质、G胞质与野败胞质的遗传差异大于D、G胞质问的遗传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胞质可用来改良作物目标性状,遗传距离分析可作为研究胞质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与黄瓜耐铵性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不同NH_4~+-N浓度(1、5、10、20 mm0I)处理一周后以水培的水稻与黄瓜叶片生长和氨同化的变化及差异。水稻能在高浓度NH_4~+N(10、20mmol)时良好生长,而黄瓜的叶面积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减少,此时黄瓜各层叶的谷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力均降低,从而表现出NH_4~+-/(NH_4~+-N+酰胺-N)值的急剧升高;水稻在10和20mmolNH_4~+:N时叶片的GDH仍能保持较大的活力,H_4~+N/(H_4~+-N+酰胺-N)值均较小。结果表明,顶叶的GDH活力与NH_4~+-N/(NH_4~+N+酰胺N)可作为植物耐铵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