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家蚕抗病性与生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对家蚕若干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日本系统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的抵抗性高于中国系统品种。(2)日本系统品种之间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差异很大。其中川26、782两个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达每克鲜重8.14mg和7.69mg,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lgED50高达9.77和7.15;中国系统品种之间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食下感染抵抗性差异较小,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在4.73~6.98之间,对NPV感染抵抗性lgED50在4.78~5.96之间。(3)2龄起蚕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的抵抗性(lgED50)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0.93。两者回归方程为Y=1.6244+0.6334X。  相似文献   

2.
家蚕对BmNPV抗病性与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个现行家蚕品种中肠消化酶活性与家蚕对BmNPV病毒抗性比较与分析,以期寻找现行家蚕品种消化酶的活性与抗性的关系,为辅助家蚕育种及品种推广奠定基础.以DNS法测定不同品种海藻糖酶活性,以Fo-lion-酚法测定不同品种蛋白酶活性.以及以铜皂法测定脂肪酶活性,同时对不同品种家蚕4龄起蚕经口添加BmN-PV病毒进行抗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酶活顺序为664×663较低,667×668相对较高,其他品种处于中间层次,对应抗性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活性越强抗性越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藻糖酶的活性与抗性的关系没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家蚕中肠消化液的蛋白酶、脂肪酶可能与家蚕对BmNPV病毒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疫病,是蚕业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不同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特征分析可为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为了充分了解现有主要实用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感染抗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选择产业中近30年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及云南常用的8个高产优质亲本品种(871、 872、芙蓉932、湘753、菁松B×A、皓月B×A、苏菊和云7),分别测定其对家蚕微粒子的抗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规律.经研究发现8个现有生产中常用品种对微粒子抗性明显不同,当母蛾带毒程度100时,云7的子代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分别为54.4%和82,均为最低;相对于易感原种871,其子代感染率提高了21.2%,子代感染强度数值提高了34,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差异均十分明显;同一原种感染程度不同的母蛾胚传存在差异,一般胚传带毒与母蛾带毒呈正相关,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是影响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掌握母蛾感染程度与胚传带毒之间的规律,可为原种间抗性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家蚕微粒子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蚕病的发生和流行存在诸如品种抗性、气候、蚕农饲养习惯和蚕农饲养技术等因素.为系统分析各因素在家蚕病发生和流行规律中的影响概率及区域发生特点,通过对安徽省8个县市的家蚕病原分布、发生情况及对主要家蚕品种在各个地区的饲养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获得了安徽省主要蚕区的5种病原分布的基本规律以及4个主要现行品种在安徽省不同地区的饲养适应性情况.  相似文献   

6.
用5×106个/m L的NPV病毒液饲喂家蚕品种,二龄起蚕添食,调查三龄第二天发病率。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发病率差别较大,其中菁松×皓月发病率较高(平均66.67%),桂蚕一号发病率较低(平均14.44%)。SPSS方差分析表明,桂蚕一号抗性较强,除两广二号外与其他品种都存在显著差异。菁松×皓月抗性较差,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家蚕对9种农药都有很强的毒性反应,表现典型的有机磷中毒症状。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和残毒期因农药品种不同而有极显著差异。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因季节,农药浓度和龄期大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品种及不同性别家蚕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差异性,利用菜粉蝶微孢子虫对9个不同的家蚕品种(8个原种、1个杂交种)进行感染性添食试验,添食菜粉蝶微孢子的浓度和数量均相同。结果表明,家蚕各品种之间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秋华最容易被微孢子虫感染,皓月感染力最低。同时,对不同家蚕品种雌雄蛾感染率进行调查,发现家蚕雌雄蛾之间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于4龄期分别采用150、300、600、1 200、2 400mg/kgNaF的2倍稀释液对湖南省现行家蚕22个品种资源进行添毒试验,通过机率值法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NaF对各品种的毒力回归方程和对家蚕品种资源的半致死量(LC50).结果表明:湖南省现行家蚕品种间的LC50差异较大,抗性强品种1514、秋白B、8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家蚕血淋巴中与BmNPV抗性相关铜化合物的分离方法。[方法]选取对BmNPV具有抗性的家蚕品种和非抗性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添食BmNPV病毒处理。提取家蚕的血淋巴,运用SEC-ICP-MS对2组样品中Cu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筛选出优化的体积排阻色谱分离条件:Yarra TM SEC-2000分离柱,30 mmol/L Tris-醋酸为流动相(pH 7.4),流速0.5 mL/min。建立了分离与检测家蚕血液中Cu化合物的SEC-ICP-MS联用技术。BmNPV抗性和非抗性家蚕血液中Cu化合物主要的差异是位于7.6 min的组分。[结论]制备了葡聚糖G100凝胶柱分离并收集可能与BmNPV抗性相关的家蚕血液分离液,为家蚕金属蛋白的分离提供更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22个家蚕纯种进行了CPV抵抗性调查,并分析了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对CPV的抵抗性差异极显著,日本种抵抗性比中国种强,家蚕对CPV抵抗性性状与其它数量性状一样,个体间存在差异。差异大小反应了品种群体在该性状的纯合度,家蚕对CPV抵抗性与万蚕收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强健性和茧质优劣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家蚕的抗氟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家蚕幼虫抗氟中毒的抵抗能力,4龄>3龄>2龄。强抗原种杂变组成的杂种一代,抗性介于两亲之间,弱抗原种杂交组成的杂种一代,其抗性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现象,不同浓度的氟素对品种间的生长发育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说明了品种间的抗氟能力存在着差别;抗氟性与DNV抗性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茧质性状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抗氟性与蚕血中Ca~(2+)、Mg~(2+)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在印度南部进行了2次二化性家蚕品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印度实验室条件下,供试品种生长强健,抗病、抗逆性强,发育整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在印度凉季,供试品种的生产性能较好,各性状与对照种基本一致,且茧层率高,丝质较优。在印度暑季,供试品种的各项性状均较对照种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SSR标记进行家蚕引进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5个SSR标记研究了96个家蚕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包括包括47个欧洲系统一化性品种,13个日本系统一化性品种和1个日本系统二化性品种;以及35个中国系统二化性品种的指纹图谱。这些SSR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量在3~28个,平均为13.34个,多态性指数(PIC)在0.299~0.919,平均0.71。根据各品种的指纹图谱,用Nei(1978)的方法计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983,最小为0.0641,并用UPGMA方法进行了聚类,得到的分子系统图与传统意义上的形态分类方法接近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根据遗传分析结果,探讨了家蚕的起源与进化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SSR标记非常适合于进行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亲本条锈病的抗性评价预测F1代杂交种的抗病性,增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的可预见性。【方法】以CYR23、CYR31、CYR33、CYR34 4个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生理小种作为供试菌源,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作为阴性对照,通过成株期混合接种,对13份恢复系(父本)材料和21份不育系(母本)材料及其F1代杂交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利用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等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标记对其可能携带的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方法在亲本及部分F1代植株的成株期进行条锈菌侵染量测定。【结果】所有材料均未鉴定到Yr5Yr10Yr15,Yr26多存在于四川品系,Yr9Yr17多存在于北方品系,本研究所有恢复系材料均未鉴定到Yr18。亲本抗条锈基因在F1代杂交种得到了聚合,符合遗传规律,表明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杂交小麦抗病辅助选育。来自四川的恢复系及其F1代杂交种整体表现优良抗性,推测其具有纯合显性的抗条锈基因,同时,这些小麦材料可以用于我国小麦抗条锈育种。F1代的实际鉴定反应型趋于亲本反应型的平均值,二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和F1代的反应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2=0.812)。来自四川的恢复系及其F1代对新毒性小种CYR34表现优良抗性,但亲本中未检测到Yr5Yr15,推测其可能含有未知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半定量PCR方法对所有恢复系、不育系和部分F1代杂交种分别进行了供试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菌量测定,结果显示所有亲本及其杂种中均未检测到CYR23,恢复系15CA50、不育系17L6078和15L7128有少量CYR31侵染,恢复系川13品6、MR1101和川麦98及其F1代杂交种未检测到CYR33、CYR34。同时发现,对不同生理小种抗性互补的亲本能有效提高F1代的抗病性。【结论】根据双亲对条锈病的反应型可以预测其F1代杂交种的抗性水平,双亲的抗病水平越高,其F1代杂交种的抗性就越好。同时可以选用具有不同条锈病生理小种抗性互补的亲本来提高F1代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亲本与F1代杂交种之间的抗病规律,同时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6.
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蚕对NPV抵抗性主要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又为不完全显性,Z染色体上有微效修饰基因,有偏父遗传现象存在。根据其遗传规律的特殊性,提出常染色体上NN主基因和性染色体上Z^ Z^ 修饰基因控制假设,并得到试验验证。利用近等基因系寻找抗性分子标记,其交配方式不同,分别可构建NN,Z^ Z^ ,NNZ^ Z^ 3种近等基因系。同时提出F2群体寻找分子标记的交配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陕西家蚕品种资源耐氟性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氟每指数法对88个家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进行调查试验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试验的中系品种中,耐氟性强、中、弱、敏感品种数分别为5,7,12,13个;日系品种中,耐氟性强、中、弱、敏感品种数分别为21,9,4,7个;欧系品种中,耐氟性强、中、弱、敏感品种数分别为7,2,0,1个。品种的耐氟性与其虫蛹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体重增长倍数、就眠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眠起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rty-five 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96 silkworm races fingerprint. All the SSR markers were polymorphic and unambiguously separated silkworm strains from each other. A total of 467 alleles were detected with a mean value of 13.34 alleles/locus (range 3-28). The mean polymorphism index content (PIC) was 0.71 (range 0.299-0.919). UPGMA cluster analysis of Nei's genetic distance grouped silkworm strain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rigi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SR markers are efficient tools for fingerprinting cultivars and conducting genetic diversity studies in the silkworm.  相似文献   

19.
家蚕血液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品种间差异很大,最大开差可达2倍。蚕体合成丝素原料的丝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等4种氨基酸以及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在血液中含量较高。肠液中氨基酸总含量显著低于血液中,两者最大差值达20倍,无相关性。品种间酯酶同工酶酶带的相似系数为0.67~1.00,说明在某些品种问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另一些品种间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