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今后开展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对222份国外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SMV3强毒株系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SMV3株系的抗性变异丰富,病情指数呈连续分布,变化范围为12.82%~92.59%。2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0份高抗资源,占供试材料的4.51%,分别来自日本(4份)、美国(3份)、加拿大(2份)和韩国(1份)。10份高抗资源在播种类型、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种皮、种脐、花色和茸毛色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淮豆10号(原名淮03-16)是江苏省淮阴农科所于2003年育成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5~2006年在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530.85 kg/667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7.74%;在2007年江苏省鲜食夏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715.79 kg/667 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2.10%。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SMV抗性经接种鉴定,对大豆流行株系SC 3抗病,对大豆流行株系SC 7中感。田间花叶病毒抗性0~1级,为中抗。干籽粒椭圆形,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种脐褐色,百粒干重26~28 g。鲜豆百粒重53 g,出仁率50%。口感香甜柔糯。适宜在江苏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作为夏播菜用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4.
对962份大豆品种资源的抗性鉴定表明:抗SMV和高抗大豆食心虫材料较少。田间成株对SMV的抗性年度间较稳定。品种间对SMV的抗性因株系而异,成株抗性和种粒抗性无直接关系。品种间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年度间差异很大。筛选出辽78-4042、辽81-5017等成株和种粒均抗SMV的双抗材料和铁荚四粒黄、黑河3号等高抗大豆食心虫材料,选出呼兰二号等对SMV和大豆食心虫兼抗材料。  相似文献   

5.
淮豆19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于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3017.09kg;2021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产量为3112.92kg。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20007。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质含量43.3%,粗脂肪含量19.4%。SMV抗性表现为高抗SC3,抗SC7。淮豆19百粒重23.4g,商品外观特性较好,适宜在江苏淮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8.
摘 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灰斑病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灰斑病病圃内,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在大豆R 3 ~R 4 阶段对黑龙江省2019年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为抗病品种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鉴定出18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品系,占供试材料的2.7%;抗病材料100份,占供试材料的15%;中抗材料458份,占供试材料的68.9%;感病和高感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3.4%。结果表明特用豆的抗病材料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9.
983—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病鉴定。957个品种的抗病毒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免疫的81个,占4.5%;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免疫的143个,占10.8%。没有对三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和霜霉病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表现抗病毒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可做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和齐黄1号对株系SC3和SC7的抗性基因不等位且独立遗传。进一步分析2个广谱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可以发现,科丰1号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RSC3和齐黄1号对SC7株系的抗性基因RSC7Q可能位于大豆的2号和13号染色体上,为利用大豆广谱抗源进行抗SMV育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大豆食心虫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抗虫鉴定的基础上,对大豆抗食心虫品种(系)的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豆荚硅元素含量高是抗虫的主要原因之一;豆荚表皮细胞呈近圆形突起、直径小或表皮细胞下小细胞层数多、表皮下有特长形细胞者;豆荚隔离层细胞呈短椭圆形、直径小、排列紧密者均有较强抗性。抗性与荚皮厚度、隔离层厚度及隔离层细胞排列方向无关。  相似文献   

12.
<正>1转基因大豆1.1转基因大豆的概念转基因大豆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凡是人为的将外来基因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形成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近缘杂交、远缘杂交都属于引入基因的过程。但狭义上讲的转基因大豆则是指,利用实验室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导入大豆中形成的能够遗传下去的大豆。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或品种的基因都可以利用转基因的手段转入大豆中去,形成新的大豆品种。而常规的杂交,包括近缘杂交、远缘杂交应归属于非转基因之列。  相似文献   

13.
甘蔗/菜用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间种条件下甘蔗和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筛选出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与菜用大豆相匹配的菌肥,以2个根瘤菌菌肥CW和XFN-1和2个菜用大豆品种‘七星1号’和‘华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品种与根瘤菌菌肥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种下,接种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使‘七星1号’和‘华春4号’2个品种的结瘤能力都显著提高;‘七星1号’的产量接菌后降低,不显著,而‘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产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评价根瘤菌菌肥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应以产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直接利用大豆品种的结瘤能力不能很好地评价菌肥与品种的匹配性,因此‘七星1号’与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不匹配,‘华春4号’与CW根瘤菌菌肥匹配性好。间作条件下,‘华春4号’不接菌处理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7846.9 kg和9499.9 kg,效益分别为28249元和19000元;‘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9418.0 kg和11172.0 kg,效益分别为33905元和22344元;收获鲜荚的效益远高于收获荚秆的效益,接种CW根瘤菌菌肥比不接菌处理增收20%。‘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大豆单株多粒荚数、多粒荚重、百粒鲜重都显著提高,而其他农艺性状无影响,说明生物固氮的氮素能够协调大豆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4.
发展高端大豆产品应对国际大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琳琳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59-362
当前,国际市场对大豆价格的操控及我国大豆生产现状使我国大豆产业陷入危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国内外大豆消费市场需求,提出通过利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发展无公害、绿色高端大豆产品来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摆脱产业危机的思路,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10个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处理叶片和茎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抗虫品种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增加,而感蚜品种异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品种受害程度与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呈负相关。但茎的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品种的抗蚜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含有35%~40%的蛋白质,吸湿性很强.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吸湿返潮,水分较高的大豆种子易发热霉变;种子过分干燥时,容易损伤破碎和造成种皮脱落.  相似文献   

17.
大豆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为此,概述了大豆遗传转化的几种方法,对转入大豆的外源基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两大方面探讨了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黑大豆营养功能及开发豆皮色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黑大豆的营养功能,特别是豆皮的抗氧化功能。分析了"粤引大豆一号"新品种的营养价值,比较黑大豆、黑米及黑玉米中生物色素的抗氧化能力,发现黑大豆明显强于后者;对不同粒型、不同产区黄大豆、黑大豆的总酚、总花色苷含量进行比较,发现黑大豆极显著高于前者。阐述了黑豆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机制,最终提出了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生物色素在营养研究上的重大意义,并对大豆今后的育种目标、种植基地和季节的选择,以及对采用微化技术加工其相关产品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龚旌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88-292
探索一种价廉、无毒增塑剂的合成方法。以废弃大豆油脚为原料制备环氧大豆油甲酯,采用FT-IR和1HNMR方法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环氧化工艺条件为:m(大豆油甲酯):m(甲酸):m(双氧水)=1:0.2:0.65,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5.5h。所得产品环氧值达4.59%,色泽浅,质量稳定。为废弃大豆油脚作为环保增塑剂的开发利用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给大豆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了解大豆胞囊线虫的致病过程,阐明杭病大豆品种的杭性机制,分离杭病基因,并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改良和筛选抗胞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是解决胞囊线虫危害的有效方法。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生化特征、危害症状、生理小种划分以及大豆胞囊线虫抗性机制、遗传基础和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