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无霜期只有约180天地区的棉田里,可不可以搞间作套种呢?我们在北京市平谷县大兴庄乡大兴庄村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试验。(一) 1.4米为一耕作带的棉粮套种地力一般的棉田,以1.4米为一带,沟畦宽47厘米,种小麦或大麦2~3行;台畦宽93厘米直播或移栽两行棉花,棉行相距40厘米,株距20~23厘米,每亩留棉苗4,000~4,900株。收麦后麦行里不再套种,称前套后不套。  相似文献   

2.
1979年秋到1984年,我们选择了耐寒性不同的品种,按强弱排列为:班克麦>东方红3号>九三红>鉴31>泰山1号。各品种分9期播种,早的9月10日、15日;适宜的9月20日、25日;晚的9月30日,10月5日,10日、17日和埋头麦(11月9日)。行长1米,行距25厘米,株距2厘米,每个品种2~3行,亩施粗肥3,000公斤,尿素4公斤,过磷  相似文献   

3.
1 种植方式:行比和密度是影响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亲本自交系的特点,母、父本种植行比为4:1。母亩478行距为56~60厘米,株距20厘米,亩留苗4000~4500株。父本(81515或丹340)与母本间行距为70~72厘米;父本播两行,行距20厘米,株距30厘米。两行父本分期播种,三角留苗,亩留苗1000~1500株。 2 错期播种:花期相遇是制种成功的关键。掖单12  相似文献   

4.
晋中市榆次区玉米套大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以77厘米为一带,带内种3行大蒜,1行玉米。大蒜小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亩栽大蒜2.67万株,亩产大蒜290千克,亩收  相似文献   

5.
正一、选较大块茎作种薯。每年"霜降"后,采挖紫淮山上市,售前用利刀切下带薯块50~100克的薯芽,连同50~150克的小块茎,收集后选1块墒情好的土地覆土15厘米保存,待开春时取出栽植。二、合理密植。在"雨水"后,选择土层深厚、干燥疏松、排水性能良好(切忌水淹)的地块耕深30厘米,然后采用宽窄行的方式挖沟栽植,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50厘米,每667平方米(亩)栽植2000株。挖沟栽植时,  相似文献   

6.
1986年夏季笔者进行了夏甘薯、王米间作栽培的高产试验,找出了:3行甘薯(2米宽),2行玉米(66厘米宽),株距18厘米(每亩2700株)的条件下,甘薯蔓叶、块根高产的最优方案和玉米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其蔓叶亩产3600公斤,块根1100公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不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表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龙輻玉1号     
“龙辐玉1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所于1984年,以甸骨11A为母本,与辐746突变系为父本育成的玉米杂交种。 该杂交种生育日数11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46~2400℃。幼苗健壮,株高232~240厘米,穗位72~90厘米,粒行12~14行,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稻插秧机的操作水稻插秧机型号较多,现以江苏东洋插秧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洋PF455S型插秧机为例说明。该机配套动力:E130G型汽油机;插秧行数:4行并列式;行距:30厘米;株距:15.7、13.7、12.2厘米三种;插秧能力:2~3亩/小时。1.操作方法1插秧机在使用前,应按说明书技术要求安装完好,并加足油料,调整好总离合器、各插秧臂取秧量、插秧深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适宜武陵山区烟叶生产的最佳栽培行株距配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不同行株距搭配对烟田微生态环境、烤烟光合特性及烟叶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宜的行株距配置能为烟株创造良好的烟田微生态环境;(2)行距0.12 m、株距0.40 m配置和行距0.12 m、株距0.60 m配置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行距0.11 m、株距0.40 m配置和行距0.11 m、株距0.50 m配置的胞间CO2浓度较高,行距0.12 m、株距0.40 m配置的叶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行距0.11 m、株距0.60 m配置的蒸汽压亏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从产量和产值上看,行距0.12 m、株距0.40 m配置表现较优,且其上等烟比例和均价都较高。综合分析,武陵山区烟叶适宜的栽培行株距配置为行距0.12 m,株距0.40 m。  相似文献   

11.
正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柿子、番柿。以红熟果实供食,营养丰富。以下就番茄的种植技巧作简述。1.栽培季节可于3月中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或于4月露地栽培。2.育苗移栽当苗龄达45天,苗高20厘米、7~8片真叶时选晴天及时定植,促使壮苗早发。定植株距30厘米,行距50~60厘米。3.整枝株高35~40厘米时及时设立支架,将主秆用绳子固定在竹竿  相似文献   

12.
正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早中熟玉米品种,于10月下旬开始集中育苗。播种前先晒种1~2天以提高种子活力,育苗地选择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地块,稀播培育壮苗。于11月底约3~4片真叶时,分级带土移栽定植。定植前土壤整成畦宽80厘米、沟宽20厘米、沟深20厘米的条状畦,双行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约4450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以后每3~5天结合浇水加少量尿素施薄肥,约2~3次。  相似文献   

13.
王世强 《科学种养》2008,(11):57-57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其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1/3左右。传统的手工播种技术费工、费时、浪费种子资源,株距不易掌握,影响间苗和定苗。由黑龙江东兴永继农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气吸式精密播种机一经问世,便深受农户的喜爱。该机能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可以播种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向日葵等。该机可以双条单粒等距离点播大豆,单条等距离点播玉米、分层施肥或侧施肥,并可以调整株距,完成中耕起垄工作,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配套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1.留好套种行 在小麦播种前精细整地,以1.8米为1个播种带,采用高低畦种植,低畦宽1米,高畦比低畦高10厘米。在低畦内种6行小麦,小麦行距20厘米,套种行内种1行西瓜,每亩密度不低于800株。  相似文献   

15.
试验在原安农滁县分院茶场进行。粘盘黄棕壤土,挖深10厘米,1976年3月30日播种,黄山群体种,条播,每穴5粒,株距30厘米,行距10厘米。行长12米。分饼肥(菜子饼)、氮肥(尿素)、磷肥(过磷酸钙)、对照(不施肥)处理,每处理4行、重复一次。饼肥处理用量20斤,磷肥处理用量10斤,播种时施下;出苗后,氮肥处理用量6斤,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宽窄行种植提高玉米制种产量山西省昔阳县种子公司郜双莲,王存魁玉米制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是提高产量的一项科学种植法。通过几年来与等行种植法对比,能够提高产量15%~20%。1玉米制种宽窄行种植的合理方法播种宽行73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因品种要求密...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的高产效应,明确机播模式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以芝麻品种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不同。随株距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较大影响,而对籽粒品质影响不大。其中,株距对株高、始蒴位高、黄梢尖长和果轴长的影响较大,而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小。单株蒴数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芝麻蒴粒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品种表现不一致,但均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减小的变化规律;籽粒千粒质量亦随株距减小而降低,等行距配置的千粒质量均大于宽窄行配置;但行株距配置对品质的影响不大。本试验条件下,2个芝麻品种均以株距不小于11. 11 cm(亦即密度低于22. 5万苗/hm2)条件下的芝麻籽粒产量最高,该株距配置条件下,不仅芝麻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光合同化能力较强,而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一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和山东临沂烟草有限公司沂水分公司共同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烤烟免耕防蚜防病高效栽培方法。该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第一年10月份在田间按常规方法种植小麦;第二年4月份在小麦行间栽烟苗,株距50厘米,行距1米,栽烟穴深5~8厘米;6月份收割小麦,小麦麦茬高度为20~30厘米,收获小麦25~30天后,灭小麦茬,给烟  相似文献   

19.
密度与行株距配置对秦优10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优10号是南通市2002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多年表现出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为了探索秦优10号的配套栽培措施。根据南通市油菜生产实际情况,特组织了秦优10号密度与行株距配置试验,找出较为合理的密度与行株距配置,实现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秦优10号生产潜力,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稳产、多抗大豆新品种濉科998产量和单株性状的试验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大豆子粒产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茎重均趋于降低(减少),而底荚高度趋于上升,荚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濉科998适宜的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2.5万株/hm2左右。最佳田间配置方式为行距40cm,株距11cm;或40-20cm宽窄行种植,株距14.8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