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甘功勋  林树春  李其义 《种子》2005,24(1):87-87,92
用隐性核不育系203A与优质油菜贵7-4-8组配的"贵杂21-1",在2000~2001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173.11 kg,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3.11%.2001~2002年度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60.06 kg,比对照增产9.52%,两年平均单产166.58 kg,比对照增产11.32%,2002~2003年度参加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18.6 kg,比对照增产31.92%,最高单产184.5 kg,比对照增产46.8%,统一抽样进行品质测定,芥酸含量0.66%,硫甙含量28.69 μmol/g*饼,含油量40.98%.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贵杂五号"."贵杂五号"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性较好,熟期适中,适于贵州油菜产区及相应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杂交油菜黔油17号高产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原代号为黔杂ZW99004)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98-116A和抗逆性强的双低恢复系ZW004杂交选育而成。在2000—2002年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为162kg/667m2,比对照油研7号平均增产9·6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一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组合母本为MICMS不育系宁A6,父本为恢复系宁R1,1991年育成,1996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宁杂一号在1994-1996两个年度江苏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15个点次平均667m2186.10kg,与对照1秦油二号平产,比对照2荣选增产19.93%,增产极显著,比涪优一号增产5.56%,比皖油九号增产10.56%,比华杂三号增产10.61%,增产均达极显著.在1995-1996年度生产试验中,全省4个试点平均667m2192.98kg,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3.33%.在1997-1998年度黄淮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第一位,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4%,增产达显著水平;在1997-1998年度长江下游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宁杂一号具有200kg产量水平,250kg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大雄  饶勇  张太平 《种子》2006,25(5):85-87
黔油16号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其组合为98-8 A×98-8 C,98-8 A属PolCMS系统转育而成。在贵州省和国家(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762.25kg/hm2和2 397.15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8.27%和23.29%,增产均达极显著。该品种芥酸含量0.60%,硫甙含量78.03μmol/g,含油量41.84%。分别于2002年、2003年通过贵州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长江上游及邻近相似生态区域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黔油18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双低、高产、抗(耐)病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8号(原代号“黔杂8009”)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品种,于2003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1999-2001年两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两年全省16个点次的平均产量为170.56kg/667m^2,较对照油研7号增产10.22%,比对照增产8%以上的点次为62.5%,最高产量213.00kg/667m^2。通过重庆市2002-2004年度区试,平均产量127.50kg/667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32%;已经进入重庆市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6.
何惠萍  侯燕  侯剑 《耕作与栽培》2012,(2):41-42,21
为加快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盛油915在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对盛油915在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2年区试,平均单产149.81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72%,含油率为41.04%,芥酸含量0.2%,硫苷含量20.94μmol/g.饼蛋白质含量24.3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1.26kg/667m2,比对照增产7.6%,全生育期217d与对照相当,抗菌核病表现较好、抗倒性强。盛油915是一个高产稳产、品质优、抗耐性强、综合性状好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适宜在贵州省及其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盐油杂5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甘蓝型三系不育系盐1A、保持系Y 1B、恢复系TR 598,经"三系"配套育成的优质高产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其籽粒含油量47.82%,芥酸含量1.13%、饼粕硫甙总含量18.21μmol/g。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77.1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8.01%;产油量1 271.2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3.15%;在2011—2012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791.0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7.8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为1 257.3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9.27%。在2012—2013年度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733.9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5.23%,产油量1 307.4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4.07%。适宜上海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现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制种要点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德文  魏忠芬  王军  张太平 《种子》2007,26(11):116-117
黔油17号系贵州省油料研究所用自育的隐性核不育两用系98-116A与恢复系ZW004组配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00~2002年两年的贵州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62kg/667m2,比对照油研7号平均增产9.64%,最高产量达209kg/667m2;该品种具有低芥酸(0.22%)、低硫甙(21.62μmol/g)、  相似文献   

9.
川油22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新品种,不育系为JA 4,保持系为JB 4,恢复系为JR 18.川油22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好,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1999~2001年度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6试点平均产量2 425.5 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7.37%(极显著).在2000~2001年度组织五点(成都、绵竹、大竹、峨嵋和宜宾)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61 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9.0%(极显著).种子含油率(干基)41.37%,比对照蓉油4号高4.91个百分点.中抗病毒病和菌核病.2002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宝油87是以甘蓝型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 02 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YD 41 R为父本配制的高油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1-2],于2010年选送参加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在2010—2012年2年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132.18 kg·(667 m^2)^-1,比中油杂2号(对照)增产5.08%;2年平均产油量62.59 kg·(667 m^2)^-1,比中油杂2号(对照)增产24.85%[3]。平均含油量为45.66%,在该组试验中排名第一位;2年平均芥酸含量为0.88%;平均硫甙含量为23.34μmol·g^-1(饼)。于2013年1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张太平  魏忠芬  李德文 《种子》2006,25(8):94-95
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98-116A与抗逆性强的双低恢复材料ZW 20-4测配,通过单株成对测交筛选鉴定出强优势组合黔杂2002-4,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黔油19号。该组合在2003~2005年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为150.42kg/667m^2。较对照油研7号(两年平均142、18kg/667m^2)平均增产5.8%。该品种菜籽芥酸含量1.4%,含油量39.93%,硫苷含量37.29μmol/g。黔油19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浙双6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最新选育成的高产优油菜新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油2003026)。该品种在2001—2002年度全国油菜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8.53%,位居所有参试品种首位;2002—2003年度续试,比对照增产11.65%,达极显著水平,被提前推荐国审。  相似文献   

13.
黔油双低1号是我所用加拿大品种Altex作母本,早熟高产品种黔油9号作父本,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1991年11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省区试平均亩产114.09公斤,比对照黔油9号增产9.38%。在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12.9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系81 A(原118 A)与恢复系5958 R(又简称58 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翔油1号(区试代号为油06 -3,下同)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于2009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85.91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17.63%(极显著),分别居2008年B组第2位和2009年A组第1位,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5%,15点次试验,15点增产,增产8%以上点次达86.7%;平均产油量76.34 kg/667 m2,比油研10号(ck,下同)平均增产10.13%,最低年份比油研10号增产4.9%.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59.39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95%.全生育期区试平均219.4 d,比油研10号早2.6d,生产试验全生育期223.3 d,比油研10号早熟4.5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在贵州省生态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株高177.1 cm,一次有效分枝位68.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主序长61.5 cm,主序有效角80.8角,着果密度1.34个/cm,单株有效角438.8个,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9g.抗倒性强、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含油率41.06%,芥酸平均0.4%,硫苷26.97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5.88%.是一个既适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又适宜免耕或半免耕直播(密窝点播、条播、撒播)等轻简高效栽培的典型的高效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也是目前油菜生产最需要和受欢迎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中国种业》2019,(5):89-90
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母本为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为双低品系11-3034,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的优点,适宜机械化种植。2015-2016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682.6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2016-2017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259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3.64μmol/g,含油率46.04%。瑞油501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6.
伊农20号是以农大64015为母本、以8103-12-6-3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中筋,抗雪腐、雪霉小麦新品种。2001-2002年在伊犁麦区高肥区试种,3点平均667m2产498.20kg,比对照伊农14号平均增产5.3%。2002-2003年在农四师70团高肥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667m2产491.65kg,较对照伊农16号增产7.46%。2003年7月通过伊犁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双油8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选育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541.0 kg/hm2,比对照豫油2号增产20.67%。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8号平均产量2704.8 kg/hm2,比对照杂交种豫油2号增产7.06%。双油8号种子芥酸含量0.05%,商品籽硫甙含量20.96μmol/g饼,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含油量46.35%,属高含油量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双油8号夺取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双油8号具有高含油量、品质优良、抗病、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2012-2017年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用显性核不育系宜15A与恢复系11-6052配制育成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宜油31。在2016年、2017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联合试验中平均产量2330.25kg/hm~2,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6.03%,种子芥酸含量0.127%,菜籽硫苷含量25.34μmol/g饼,含油量43.58%。该品种于2020年9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GDP油菜(2020)510157]。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同步进行的方法,研究了油菜新品种青油21号在门源地区种植表现,该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经济性状优良、抗逆性较强、增产显著等优势特性,小区试验中平均产量2474kg/hm~2,比对照品种浩油11号增产24.4%;大田示范中平均产量2110kg/hm~2,比对照品种浩油11号增产18.2%,在门源高海拔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杜才富  秦信蓉  高志宏 《种子》2007,26(12):92-94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基础材料117A转育的多个双隐性核不育系复交育成的黄籽高油份双低不育系4655AB作母本,引进的双低材料942经粒选和定向五代选择成42R作父本,于2003年配制成杂交油菜组合绵新油19。2003~2004年度在贵州省思南县进行品比试验,单产183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6.75%。在2004~2006年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单产159.02kg/667m2,比对照增产6%;以产油量计算,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1.8%。在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该组合在绵阳、资阳、广安和双流4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单产169.683kg/667m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5.43%。两年四川省区试品质分析结果为:芥酸小于0.13%,硫苷19.3μmol/(g.饼);含油率达45.5%,居44个参试组合的首位。该组合区试中生育期226d,与对照蜀杂6号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