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所于1967年从南京引入的少量油橄榄实生苗仅作标本树种植。1971年至1973年在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四省(区)和人民解放军驻柳州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又引入苗木1000余株,从此,我区的油橄榄引种才进入新的阶段。几年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重视下,油橄榄由引种阶段走向发展阶段。引种点由我所一个单位发展到全区19个县(市);种植点20余个,造林36680株,现保存20691株,成活率为56.3%。在苗木繁殖方面,也由我所一个单位发展到全区19个县(市),直至油橄榄基地县(于都、赣县)的县社、队共20多个育苗点,今年培育出油橄榄苗七万多株。  相似文献   

2.
我区位于鄂北,地理位置北纬32°上下,东径112°左右.北与河南省毗邻.我区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夏多雨.全年平均气温15.9℃,一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13.1℃(1969年1月31日),七月份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气温42.5℃(1951年6月21日和8月15日).全年无霜期240~250天,年雨量700~800毫米.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我区分别在光化县张集区西冲公社鄂光大队、襄阳县伙牌区姜沟公社下张大队、随县国营谢家寨林场、襄阳县国营鹿门寺林场、宜城县国营黑石沟林场等五处试验引种油橄榄247株,成活229株.这五个试验引种点栽植株数、地理位置及种植点的立地环境如下表:  相似文献   

3.
我区自1962年引种油橄榄以来,特别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1979年底,全区整片营造油橄榄成活保存面积达3.5万亩(计50多万株),为发展规划面积25万亩的14%。城固县柑桔育苗场1965年栽植的2.7亩油榄橄,年平均亩产最高达1720.4斤,最高株产(贝拉)达233.3斤。亩产、株产均创全国先进水平。垣山林场1973年种植的城固32号油橄榄,1978年株产达68.5斤。地区园林站1976年栽植的自育实生苗,4年即开花结果。实践证明,油橄榄在我区生长好、结实早、产量高、含油率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站职工在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中,怀着对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深厚友谊,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依靠林场工人和社队贫下中农,积极发展中阿友谊树——油橄榄。两年多来,先后由一个引种点扩展到十六个,共引植油橄榄1,470株,播油橄榄和尖叶木樨榄种子共35斤,出苗15,000多株,嫁接苗木一万株。在1974年秋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三门江林场栽种的一千余株油橄榄,是在1964年引入柳州兰家村试验林地的,这些幼树1973年已结果两万余斤,初步显示了油橄榄在柳州地区的发展前景.认真总结经验,将使我们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总结十年来的引种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发展油橄榄的根本保证.油橄榄的引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与实践止,也跳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我山一九七一年引种的中阿友谊树——油橄榄,在党委和革委的正确领导下,经广大职工的辛勤培育,生长良好,有的开花结果。在引种栽培的同时,为了适应大力发展种植油橄榄对苗木的需要,克服种子繁殖种源缺乏等困难,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油橄榄扦插繁殖试验。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九七二年在登庐公社插扦5,000株枝条,到目前(五月六日)止,有3,719株愈合生根,成活率达到74.3%。于去冬11月20日移出988株苗子,全部扎根抽梢,生长良好,平均发根长17.8厘米,最长达21厘米;平均新梢长2.8厘米,最长达3.8厘米。  相似文献   

7.
我所元江引种站,1955-1966年试种的中阿友谊树-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在广大职工的辛勤培育下,现已巍然成林,盛开友谊之花,结出友谊之果。我们在试种油橄榄的同时,针对如何促使油橄榄耐旱耐瘠、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扩大种苗来源的问题,积极利用本省野生植物资源,开展了用油橄榄同科同属植物尖叶榄嫁接油  相似文献   

8.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圃广大革命职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促进了油橄揽繁殖圃的营建和培育工作。一、油橄榄引种一九七五年,我圃引种二批油橄榄苗开始建立繁殖圃。第一批从南京植物研究所引种98株,有佛奥和卡林二个品种,当年二月二十八日起苗,三月七日定植;第二批从福州桐口  相似文献   

9.
1964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同志代表阿尔巴尼亚人民赠送给周总理一万株油橄榄树苗。这些树苗分别种植在三省六个引种点。十年来,中阿友谊树——油橄揽,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林场工人同志的精心培育下,闯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实和传种接代”五个关。目前这些友谊树已经发展到6个省(区)230多个县市的500多个引种点栽植。看到这些茁壮成长的友谊树,更加使我们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中,进一步推广这一优良木本油料树种,使它在祖国的万里山河,花盛开,果丰产。  相似文献   

10.
1964年,中阿友谊树油橄榄,远涉重洋,由阿尔巴尼亚引种到我国。试种结果证明,我省汉中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栽培区,而且在安康地区及商洛地区的南部也可以扩大试种。但树苗非常缺乏,大量育苗很有必要。据阿尔巴尼亚油橄榄专家介绍,油橄榄可采用下述7种方法繁殖。  相似文献   

11.
幼树修剪试验表明油橄榄幼树的强度修剪显著地降低生长并且延缓结果,修剪的强度越大,对生长的影响和结果期的推迟也越大.因此谨慎修剪油橄榄幼树并且尽可能地轻剪.对不需要的枝条当它们小的时候即去掉.虽然未结果的油橄榄幼树的修剪会延缓生长,但栽植后的头几年还是应该做一些修剪来形成粗壮树干和主要的骨架.一株没有修剪的油橄榄长成象浂木一样,地上生长出很多枝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种植、提倡的木本油料树种。自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在我国引种的一些地区,相继取得了高产典型。一九七三年,广西柳州三门江林场总产22800斤。一九七五年湖北省林科所总产12800斤,平均株产35斤,最高产单株产171斤。云南省林科所一九七四年最高产单株产果197斤,一九七六年最高产单株产果224斤。30余株平均株产73斤左右。陕西汉中地区一九七四年平均株产54斤。全国已引种的15个省、市、自治区广大地区幼树已开始结实。这些事实充分的说明了油橄榄在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怀着对阿尔巴尼亚深厚的战斗友谊,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县委的领导下,于1972年3月从重庆林场引种了中阿友谊树——油橄榄,随后进行了油橄榄扦插繁殖试验,连续三年来获得了较好的成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具有历史意义的油橄榄引种工作始于1964年,当年引进油橄榄苗木一万株,五个品种,分别在我国亚热带八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验.1965年至1978年,用自繁苗木扩大了新的试种点,即有17个省市区种植了油橄榄,多数种植点陆续开花结实,产量不断提高.1980年初步统计,四川、湖北、陕西、江西、云南等省栽植有一千多万株,比原产地法国大两三倍.现在全国引进的品种已有一百多种(包括我国培育的优良实生树),奠定了我国油橄榄的发展和提高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所位于湖南丘陵地区,土壤偏酸(PH5.5),于1972年引种友谊树——油橄榄。在引种的同时,为了解决推广扩种种源不足的矛盾,开展了油橄榄插条繁殖试验,通过四年的反复实践,初步摸出扦插生根率与插壤、温度、湿度的相关规律,从而使油橄榄扦插繁殖从温室走向露天,从中沙床到细沙床,再由细沙床过渡到土床,简化了工序,降低了成有,节省了劳力。而且成活率显著提高,一般达90%以上;如去年秋冬扦插17,000根,生根并移栽15,393根。  相似文献   

16.
1964年,中阿友谊树油橄榄,远涉重洋,由阿尔巴尼亚引种到我国。试种结果证明,我省汉中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栽培区,而且在安康地区及商雒地区的南部也可以扩大试种。但种苗非常缺乏,大量育苗很有必要。据阿尔巴尼亚油橄榄专家介绍,油橄榄可采用下述7种方法繁殖。1.种子繁殖。2.用1年生以上枝条扦插。3.嫩枝扦插。4.利用萌芽繁殖:取树干基部的萌蘖,带一块树皮。5.利用营养包繁殖:营养包即大树枝干上的树瘤,为油橄榄贮藏营养物的地方,可剥下埋入土中育苗。6.嫁接育苗:用野生及栽培油橄榄的实生苗作砧木,在我国云南还用当地野生的尖叶木樨榄作砧木进行嫁接。7.埋条繁殖。  相似文献   

17.
我营位于北纬34°37’,东经119°11’。依山傍海。年极限低温-18.1℃(1969年)。连年无降水日期最大极值为54天(1965年5月6日至6月2日)。为发展“中阿友谊树”,在上极党委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省有关科研部阴的帮助下,1964年,我们引种了37株油橄榄,栽植在肥力中等、酸性、经粘土的苗圃里。经过近十年的抚育管理,现保存29株(补栽过13株)。从生长的情况来看,油橄榄可以在连云港“安家落户”了。  相似文献   

18.
油橄榄引种     
中阿友谊树——油橄榄,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并普遍开花结果。如能北移黄河流域栽培,对于发展友谊树,扩大木本油料资源有着一定意义。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在洛阳地区作了一些引种工作,只栽植七个品种(米德礼、爱尔巴桑、贝拉特、尼尔118、番桃、长林),成活221株。引种试验地,位于北纬34°7′,东经112°36′,年平均气温14.5℃,一月平均气温0.2℃,历年绝对最低气温-11.3℃,极端最  相似文献   

19.
我所位于湘南丘陵地区,土壤为红壤偏酸(PH5.5),于1972年引种友谊树——油橄榄。在引种的同时,为了解决推广扩种种源不足的矛盾,开展了油橄榄插条繁殖试验,通过四年的反复实践,初步摸出扦插生根率与插壤、温度、湿度的相关规律,从而使油橄榄扦插繁殖从温室走向露天,从中沙床到细沙床,再由细沙床过渡到土床,简化了工序,降低了成本,节省了劳力。而且成活率显著提高,一般达90%以上;如去年秋冬扦插17000根,生根并移栽15393根。  相似文献   

20.
璧山东风林场于1972年3月,从重庆林业试验场引种油橄榄60株,经过精心培育,成活59株。同年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扩大繁殖,共扦插1—5号油橄榄5,736株。到1973年3—4月共移植出已生根的扦插苗2,379株,生根率达41.48%,取得了初步成功。1973年秋,林场职工为了进一步扩大油橄榄生产,在过去初步取得扦插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