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玉米田种植诱集作物对降低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两侧晚播相同玉米品种或甜玉米品种,通过对正常播种区与晚播区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出,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内局部晚播相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能够明显降低二代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二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58%~76%。晚播的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因而减轻了二代玉米螟在正常播种玉米田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害虫。承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天敌寄生量少,适合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危害较重,一般发生年份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  相似文献   

4.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春玉米面积不断压缩,一代玉米螟在棉田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1984年调查,一般棉株被害率10%左右,重者可达30%。玉米螟幼虫钻蛀棉茎后,防治困难。加之发生危害正值入夏农忙季节,常因用药失时而受害。为了摸索对钻蛀后幼虫的防治方法,我们根据甲胺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董礼华 《杂粮作物》2009,29(2):141-142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全球性大害虫,食性杂,为害植物达200种以上,尤以玉米为最重。一般为害较轻年份,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20%,玉米螟不仅为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将玉米螟的危害和玉米产量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7.
关中西部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寿昌  雷绪劳  杜文军 《玉米科学》2004,12(Z1):113-113
玉米螟在宝鸡地区偶发性严重,造成百株危害有7~12条螟虫,减产5.3%左右,玉米产量受到严重损失.对该虫危害概况、发生规律、原因进行论述,结合当地调查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南通地区是全国重点棉区之一。近年玉米螟上升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为探明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不同作物布局棉田玉米螟危害轻重的因素,在多年以棉花玉米为饲料喂养玉米螟幼虫的基础上。于1982年  相似文献   

9.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10.
许国庆  王兴亚  陈彦  徐蕾 《玉米科学》2010,18(6):110-113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辽宁省玉米的重要害虫,第二代玉米螟危害尤为严重。2006~2007年调查第二代玉米螟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辽单565受害较轻,而辽单526则受害严重。与此同时,对两品种植株与花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辽单56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低于辽单526,粗纤维高于辽单526,证明辽单526易感第二代玉米螟。利用辽单565密植和辽单526稀植2比空栽培形式进行两品种间作,可降低第二代玉米螟发生量,比未防治区增产538.5 kg/hm2,比清种辽单565增产257.6 kg/hm2。当第二代玉米螟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只需对比空栽培的辽单526的穗部施药即可防止第二代玉米螟的危害,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且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1987~1989年3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形成的不同被害状,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而秋季调查的植株含虫量与被害状常存在不完全相符的现象。据此提出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依据被害状比依据虫量准确。在以一代为主的地区及一代区,当前可根据玉米被害状的调查,参照本项试验测产结果,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田内玉米螟、赤眼蜂调查,初步认为,在低种植密度下一、二代玉米螟百株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较高,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玉米田的一代玉米螟危害较重。相关分析表明,一、二代百株玉米的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蛀孔数、隧道长度、活虫数及一代卵块寄生率等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健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穗上折率、穗柄折率、雄穗折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折率略有增加。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影响较小,3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一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略高,为44.24%和39.00%;二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较高,平均为84.59%和80.84%。  相似文献   

13.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付波 《杂粮作物》2003,23(6):363-363
玉米螟是瓦房店市的重要害虫,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多年来,瓦房店市防治玉米螟一直采用投撒颗粒剂的方法,但由于操作难度大,投药质量差,防治面积小,导致防治效果很低。1999~2003年,全市积极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行市、乡、村统防统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现将5年的防治效果做如下分析报道。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基本情况1999~2003年累计蜂防面积约77466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1%,其中3个乡镇连续5年全部实现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选用大连市赤眼蜂繁育场生产的蜂卡,每667m2放蜂2点,放蜂量…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哲  武丽石 《杂粮作物》1995,(2):1-3,53
玉米抗螟育种进展概述李哲,武丽石(辽宁省农科院110161)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ner)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辽宁省由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茬面积增加,玉米螟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日趋严重,已引...  相似文献   

17.
抗虫转基因玉米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转基因抗虫玉米是控制危害玉米生产的玉米螟的新方法.本文就此对常规自交系进行抗虫性改良,转基因供体材料较常规自交系具有较高抗性.中度抗性材料对于玉米螟反应弹性比较大,容易受到大的危害.在转育世代中,抗性植株出现的比例较少,需要进行细致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玉米不同品种清种、混种和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玉米清种区与混种区的玉米螟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得出,混种对降低一代玉米螟卵量有明显作用,比清种一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13%~45%。通过玉米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发生情况分析得出,间种向日葵的小区中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认为向日葵可能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棉田面积的扩大,春播玉米面积的减少,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当前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防治比较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