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推广保护性耕作 实现社会 经济效益双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铧式犁耕翻作已经被采用了几千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铧式犁耕翻的负面效应愈加明显.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组织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和农民共同总结研究出以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法",从而产生了一项全新的既能保持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涂层缓释肥与保护性耕作的结合,既能优质增产,又能减污节能;既能节水省工,又能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技术又被称为"免耕法",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有研究者发现,此项技术只能适用于特定自然环境下的部分土壤。保土、保水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功能之一。本世纪初吉林市的某些地区就在使用玉米垄侧保墒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受到国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范围在逐年扩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将对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在凌海市实施,即保护性耕作技术,它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保护性耕作技术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是主要一项技术。凌海市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实践,它的优越性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又迈新步伐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措施。为了增强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推广科技支撑能力,加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呼吁人们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作用,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业界,也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称之为“免耕法”,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现阶段认为,这项技术只能适用于特定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土地。保护性耕作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保土、保水。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及其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机理,综述了甘州区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提高我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促进保护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程度逐渐加深,对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研究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推广有很强的必要性。此文分析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提出促进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也得到广泛的提高.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介绍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平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及保护性耕作的历史与发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播种、出苗、田间杂草、作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对我国"藏粮于地"战略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决策机制,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基于辽宁省"百村千户"的调研数据,以种粮大户为例分析技术示范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种粮大户而言,通过技术示范可降低其风险预期,提高预期收益,进而会提升种粮大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概率。本研究更换模型、方法和样本也表明该结论是稳健的。政策启示是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技术示范户的推广、示范有显著的作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张淑芹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31-131,156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展现了其在减少土壤风蚀,培肥地力,抑制农田扬尘,减少生产工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功效。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增产和增效双赢,当前效益与长远发展兼顾、农民利益和国家社会利益同步的重要措施。笔者总结了枣强县几年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的成绩以及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冷凉风沙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冷凉风沙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针对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试验研究了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提高产量、防治风沙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北方冷凉风沙区实行免耕留茬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耕作层贮水量比传统对照高 5 0 %~ 6 7% ,达到 76 80m3 ·hm-2 ,满足春小麦 30 0 0kg·hm-2 产量的水分需求。机械化免耕留茬保护性耕作抗风蚀能力比传统对照高 33 1%~ 4 8 3%。每hm2 增效达 112 0元左右。实践证明 :实行“机械化收获留高茬→休闲→播前喷施除草剂或浅松机械除草→免耕施肥播种→机收”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适合北方冷凉风沙地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学习与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阐述了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说明了传统耕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并通过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美国先进耕作制度的论述,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基于14省2 127户粮食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方法和多元Probit模型,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化表现。结果发现:决策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风险偏好、是否受过农业生产经营培训和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耕地细碎化程度则显著抑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经营规模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家庭特征之于技术采纳决策差异的贡献度逐渐降低。不同经营主体类型中,受教育程度、是否受过农业生产经营培训和在外务工人数为共同关键因素,年龄、经营规模、耕地细碎化程度和是否调整过耕地为群体差异性因素;不同兼业化水平类型中,受教育程度和经营规模为共同关键因素,年龄、是否受过农业生产经营培训、耕地细碎化程度和是否调整过耕地为群体差异性因素。此外,多项保护性耕作子技术采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鉴于此,一方面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的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需求,选择性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案;另一方面需要优化配套条件,减少技...  相似文献   

17.
京郊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田保护性耕种技术实施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构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最后提出了构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保土等良好的生态效益,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为了解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在生产和推广过程中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情况,在河南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地区进行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完善及技术推广提供依据及指导。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性耕作推广地区,农户普遍接受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的免耕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83%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农户接受保护性耕作主要通过技术推广部门的田间指导,占总数的74%,也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新技术推广。大部分农户认为秸秆过多、病虫害增加和产量不稳等是限制保护性耕作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加强政府扶持、选育优良品种和改进配套技术等措施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以少耕、免耕、残茬覆盖为主要方式。探讨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其相对于传统耕作技术的主要优势;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在花生生产中的进展情况;提出了花生保护性耕作中出现的病虫草害发生严重、机具配套不完善、田间低温和出苗不齐等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保护性耕作在花生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