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安顺布依高荡村乡村旅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环城游憩价值结构体系并结合IPA模型探究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游客体验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燕  殷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44-4746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资源较好的贫困地区有效的扶贫方式。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红色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从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对贵州省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模式研究。共建设6种典型旅游村寨建设模式,包括典型民族文化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村、特色产业村、旅游商品专业村、户外运动服务村和红色旅游村。贵州省可以以典型乡村旅游村寨发展来推进乡村旅游与各产业的联动,进而推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及城乡统筹进程。  相似文献   

3.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李良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22-5823,5962
结合贵州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建立融合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判标准值,探讨适合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增加城乡互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推动乡风文明。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依托黄桥古镇红色旅游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抓手,探索出一条"唱乡村旅游歌,走绿色富民路"的发展路子,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1基本情况祁巷村位于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南首,北接城黄线,南接  相似文献   

5.
高原山地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山地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的关键,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攻关方向。基于贵州省地貌特征,分析了乡村振兴进程中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山地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成功经验,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实现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的5条基本路径:优先发展现代山地绿色农业产业;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业相融合的发展新路;加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力度;加大适用于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建立新型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量丰品优。充分挖掘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潜质,开拓创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贵州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弥渡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文盛街、雾本村、东山、五台山等一批特色乡村景点迅速兴起。"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转变。坐落在山坳之中的雾本村位于弥渡县苴力镇的西北部,有常住人口33户,90多人。该村依托优美的山水生态环境和如画的田园风光,投入600多万  相似文献   

8.
王蕾  庞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0-10571,10574
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河北省曲阳县羊平村为例,分析了曲阳县乡村民间文化旅游概况,阐述了其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优势,也总结了其道路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层次人才缺乏、小型商品开发不足的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该以商旅互动、立足文化、动态参与、系统规划、统筹兼顾等原则指导乡村民间文化旅游的开发设计,并总结了相关发展战略。针对羊平村,从环境建设、石岗雕刻公园休闲区设计、黄石广场功能区设计、乡村旅游商品设计方面展开了重点建设项目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充分整合乡村旅游各方资源,有效兼顾了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化提供了借鉴。北京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组织认识;二是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三是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和福利增长;四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五是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0.
选取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长教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对长教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教村村民对乡村旅游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基本上都持认同态度;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村域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教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产品单一、经济分配不均匀、劳动力素质较低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村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促进乡村旅游并村域经济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茂强  殷红梅  王英  谢沁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54-21857,21879
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就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动态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卖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就云南省的实际情况,经营者在经营开发上应遵循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综合效益等原则。对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划分: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城镇周边型、城镇边远型和景区周边型;按照经营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主导型和个体主导型;按照经营项目可以分为休闲娱乐型、民族风情型、参与体验型、疗养康乐型。  相似文献   

14.
蒋焕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08-22509,22653
分析了贵州传统乡村旅游的高碳化趋势,进而探讨了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力阳  苏维词  丁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88-2389,2391
通过论述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喀斯特山区农村实际情况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聚落景观旅游农业模式,并比较了3种模式所产生的不同效益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模式中循环经济模式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兼顾社会、环境、经济3方面的效益,并且其是可将三者结合最紧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何小怡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89-20190,20202
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3方面分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构建贵州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探讨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现状,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提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乡土文化为视点,以统一规划为前提,精心打造精品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收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现由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以保护生态为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旅游功能建设上找突破口,抓好典型,推动文明生态村旅游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对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可以发展6种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8种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建设模式.以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  相似文献   

19.
蒋焕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96-12098
民族村寨旅游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笔者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