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5日乌拉特中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在高空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天气系统的触发下形成雷暴天气;500 h Pa下游阻塞高压建立,阻挡上游天气系统快速移动,使上游冷空气堆积,形成冷侵入;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加剧低层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卫星云图特殊区域在此次降水短期、短时预报中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713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中卫市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段为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和成熟后期及消散的初期,回波强度在减小到30 dbz以下时,强对流天气天气基本结束,冰雹天气出现时段对应回波的成熟后期和消散初期。自动站资料分析可见,23日冰雹天气与25日冰雹天气过程,地面都有中尺度低压形成,地面风场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区或辐合线。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2015年5月6日北流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结合天气学及天气动力诊断,分析了2015年5月6日北流市强降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北流市强降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槽、切变线及来自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强降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为槽-切变-锋面型,影响系统由高层至低层后倾显著,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热力条件均有利于北流市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对流云团移动过程中由北向南先后对北流市产生影响,带来强降雨天气,卫星云图资料在强降雨天气监测、临近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资料,从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探空资料、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6年5月中旬出现在甘肃省临夏州的区域性风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时节临夏地区冰雹天气的发生对于能量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但近地层的辐合切变能加剧冰雹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重点从天气实况及影响、环流形势分析、雷达图分析等针对2019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套灌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曾欣  胡夏初  汪洪  朱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40-9444,946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小尺度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春季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是发生在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较强不稳定环境中,低层强烈的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激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条件呈现明显的中尺度天气特征;不同雷达回波特征可以清楚地判断冰雹、雷雨大风等中小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6-3020
利用NEC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11年7月12日焦作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的辐合上升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均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能够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 年3 月14~15 日出现 在吉林省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雪天气出现之前,平直的纬向环流有能量集聚, 再加上后期环流的调整和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且释放了大量能量,充足的动力和能量条件,有利于 暴雪天气的出现;这次的暴雪天气大的气候背景是冬季气温较高,且暴雪天气出现前一天的地面温度 较高,说明暴雪天气出现前的有能量储备较为充足;在降雪天气出现之前的触发机制是偏东急流,在 提供水汽的同时,还提供了触发条件;再加上偏北气流低  相似文献   

11.
田广元  胡伟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84-10986,11049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 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小勇  张婕  武岩  李伟栋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85-20887
利用2005~2007年春季的降水和MODIS云资料,探讨了祁连山东部降雨(雪)与云量、云(冰)水路径、云层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量与低云量、低云冰水路径、低云云顶-云底气压差呈明显的正相关,低云量多、低云冰水路径值大、气压差大,有利于降雪的产生;降雨量与低云云顶-云底气压差也呈明显的正相关,低云云层越厚,降雨量越大。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云参量与地面实测降水资料进行对应,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重要参考,还可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2015年广西11—12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宏观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增雨作业天气系统进行分型,并分析相应作业云系,建立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一次增雨作业个例。结果表明,广西11—12月增雨作业天气系统主要有5类,包括冷空气型、高空槽型、华南静止锋型、低层南风急流型、台风型;其中冷空气型是最典型的降水天气形势。作业云系以层状云为主,有少量层积混合云,主要包括层积云、层云、积云、高层云,基本为暖云结构。层状云中下部可开展飞机作业或利用地面烟炉进行暖云催化作业,层积混合云中积状云部分可开展地面火箭作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13年第12届全运会开闭幕式期间沈阳历史上8、9月份气象资料,从天气学和大气物理学的角度统计分析了全运会开闭幕式场馆区域产生降水的主要天气类型、降水天气系统来向、降水概率、产生降水的云物理性质等特征。结果表明,就高空500 hPa天气图而言降水的主要天气类型有西风槽型、冷涡型、低涡型和短波槽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72%、27.59%、13.79%、6.90%;其来向主要有南向、西南向、西向、西北向和北向,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0%、27.58%、41.38%、20.69%、3.45%。降水云有冷云、暖云和混合云。可见开闭幕式期间降水天气较为复杂,降水概率较高,分别达32.60%和22.58%。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使距场馆远的云水提前降落和场馆近的云水得到抑制的方法,设计了人工削减雨的3道防线,构建了作业技术方案,确保人工消减雨作业安全、高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霍星远  刘鹏飞  尹洪涛  谢华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14-1515,1518
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辽宁省朝阳地区一次龙卷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龙卷风在当地出现时天气特点以及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董晓明  刁军  刘凤芝  刘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2-9613,9622
采用数理统计、归类分析沈阳地区人工增雨案例。结果表明,增雨天气系统主要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华北低压、高压后部和冷锋云系。增雨的适宜高度在云层的中上部约3 000~6 000 m,增雨时机要在雷达监测下,系统移动缓慢或稳定维持且处于发展或成熟阶段。稳定深厚云层宜飞机增雨,不稳定移动快宜火箭高炮增雨。  相似文献   

17.
裴春明  孙颖  王冰  邢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771-1774
西藏地区在6~8月对流云系发展最为旺盛,对流天气中,雷暴的发生率最高,多分布在云团的边缘,冰雹大多伴随雷暴一起出现。利用MICAPS提供的2005~2009年卫星云图及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将西藏地区的对流云系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2类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云系与雷暴、冰雹等对流天气的生消演变关系,结合天气实况在云系演变中的反映,归纳出了切变线、低涡、槽线和弱气压场4类对流云系的天气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小、时间尺度短,用常规资料很难抓住,但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到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的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的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产品有助于分析强降水的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的出现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形成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落区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的左前方。卫星云图资料上暴雨云团的移动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基本一致,切变线上云团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