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密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密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总量以及形态分布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和风险评价准则法(RAC)探讨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北京市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富集。相关性分析表明,Zn、V、Cu、Mn、Pb、Ni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些元素有着相同的人为和自然污染源。形态分析表明,Cu、Ni的残渣态分别占总量的71%、72%,其次有机结合态为17%、14%;Mn残渣态为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22%,碳酸盐结合态为18%;其他重金属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平均含量占总量的80%以上。RAC评价结果显示,Mn(除采样点18)处于中等风险甚至高风险等级,Pb、Zn、Cu处低风险到中等风险级,Ni、V、Cr、Ti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将为北京市密云水库保护、人体健康安全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As的含量,平均含量为Cu 27.88 mg/kg、Pb 22.98 mg/kg、Zn 95.88 mg/kg、Cd 0.178 mg/kg、Cr 41.01 mg/kg、Hg 0.031 mg/kg、As 11.40 mg/kg。空间分布上,Cu、Pb、Zn、Cd、Hg、As 6种重金属含量均在杭州湾北部及长江口南汇交界处呈现最大值,而Cr在调查海域的东部逐渐向近岸海域递减。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时采用Hakanson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7种重金属元素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潜在生态综合危害的大小贡献顺序为:Cd〉As〉Hg〉Cu=Pb〉Cr〉Zn。Cd的Eir值对RI值的权重贡献最大,即Cd表现为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对渤海湾的调查,重点研究了渤海湾湾内和湾口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剖析不同形态重金属的特征,结合渤海湾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渤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演变趋势、影响控制因素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湾内海河口附近沉积柱重金属含量有几次突变,20~22 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39年海河北系的洪水,10~12 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63年海河南系的洪水,1963年至今重金属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百分含量从大到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且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都表现出较高的可浸取态百分含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为:Pb>Cd>Zn>Cr>V>Co>Cu>Ni,其中Pb、Cd和Zn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说明其有污染,但渤海湾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从重金属形态角度评价,V和Cr无污染,Zn、Co、Cu、Ni和Pb在湾内及湾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Pb的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贵州菜园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贵州沿河、龙里、兴义地区的菜园土壤共计22个样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Cd、Cu、Zn)总量及其5种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晶格结合态)的含量,并就菜园土壤重金属对农作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菜园土壤中Cu和Zn含量均小于贵州土壤背景值,其活性态含量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土壤中Cd总量的平均值明显大于本地土壤背景值,且其活性态Cd含量很高,平均值占总量的46%.土壤的pH值在4.22~7.83,土壤pH的差异对土壤中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对Cd金属形态含量有明显影响.贵州菜园土壤中Cu和Zn的总体环境风险较小,但Cd的总量和活性态含量较高,对生物有效性存在较高风险,并有可能会影响到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和饲料添加剂中Cu和Zn的添加, 畜禽粪便中重金属Cu和Zn含量较高, 通过畜禽粪便施肥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畜禽粪便施肥和冻融作用均可能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 进而改变土壤重金属的环境效应。本文针对东北气候特点, 通过实验室模拟, 研究了猪粪施肥和冻融作用对黑土中重金属Cu和Zn活性(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未施肥的对照比, 猪粪施肥初期, Cu和Zn的可交换态含量均明显增加, 而Cu和Zn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则略有下降;同低施肥量比, 高施肥量下, Cu和Zn的可交换态含量略有增加, 而Cu和Zn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下降;同施肥初期比(1周), 随施肥时间延长(1个月)土壤中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下降, 而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增加;高低不同施肥量相比, 高施肥量下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均高于低施肥量, 而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则低于低施肥量;随冻融温度下降, 土壤中可交换态Cu和Zn含量、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含量均显著增加, 且在高施肥量下的含量均大于低施肥量。由此可见, 猪粪施肥和冻融作用对黑土中Cu和Zn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的看是随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时间的延长, 黑土中Cu和Zn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 但冻融作用可以使猪粪施肥的黑土中Cu和Zn的活性增加, 且随冻融温度下降Cu和Zn活性增加的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南京秦淮河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d、Cr、Cu、Pb、Zn的含量及其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定量及界定。结果表明,秦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超过背景值最高达15.37倍。沉积物中Cd和Pb的主要赋存形态为铁锰结合态,Cr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结合态,Cu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可交换态和铁锰结合态;Cu、Cr和Zn的有效态比例较高,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城区的拖板桥和珍珠桥采样点污染最严重,秦淮河上游来水污染最轻。  相似文献   

7.
达里诺尔湖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赤峰市达里诺尔湖为研究对象,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及柱芯中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基于形态及上覆水、过滤水和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探讨了重金属在水-沉积物界面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的水体环境污染是以Cu、Pb和Zn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Pb有从上覆水向沉积物迁移的显著趋势,Cu有从孔隙水向上覆水迁移的微弱趋势;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态主导形态因其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而存在差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和Cd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分别为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占总生物有效态的61.64%、60.72%、71.50%和53.59%;水平方向上,总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沉积柱芯中4种金属有效态之和波动变化,但在40 cm以下均随深度的增大呈现增加趋势.沉积物中4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RI)为41.18~155.64,空间分布上表现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达里诺尔湖尚处于轻微生态危害,但南部湖区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赋存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Mn4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结合次生相富集系数法,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及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以残渣态为主(高于50%),其次为有机质结合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中Cu形态的稳定程度逐渐增加;沿程所有沉积物样品中可交换态Pb的含量均高于当地沉积物背景值,存在较高的可迁移性和二次释放风险;在二松大部分江段和松花江干流,Zn主要以比较稳定的残渣态存在,不存在二次释放污染水体的风险;Mn的有效态含量均在流域沉积物背景值范围之内。对重金属次生相富集系数的研究表明,沿程沉积物中Cu、Pb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Zn在二松中下游的哈达湾至松原江段有一定的富集,其余江段人为输入的Zn较少;沉积物中的Mn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9.
对密云水库上游已关闭的得田沟金矿和崎峰茶金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集因子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As和Pb外的重金属平均含量都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壤中Pb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总量的50%,其次为残渣态占33%;Cu的残渣态为72%,其次有机结合态为21%;Zn和Mn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93%和87%,其他重金属元素则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和可提取态含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堆积过尾矿石处(Z8、Z9和Z10),污染程度较重.基于总量的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Cr有显著污染,Hg、Cu、Cd和Ni为中度污染,其他元素轻微污染或无污染;基于形态的RAC表明该地区重金属元素具有较低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温州南部海域13个沉积物站位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Zn、Cu、As、Pb、Cr、Hg,各监测点位综合污染指数在1.82~2.05,平均值为1.93,总体污染程度为低污染.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u、Zn、As、Pb、Hg、Cr.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生态风险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Hg、Cu、As、Pb、Zn、Cr,综合生态风险指数为21.938~28.157,平均24.912,总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大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旭红  肖飞鹏  肖进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99-12201
[目的]研究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其生态危害。[方法]选取了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3个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海域,综述了其海底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情况,比较总结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与经济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总体来说,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在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3个海域的沉积物中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Cd、Cr、Zn、Cu和Pb污染,其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其As污染也不容忽视。沉积物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会导致有害重金属随着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结论]该研究为制定限制重金属排放的政策和保护人类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掌握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对闽江河口湿地不同监测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采样,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除Ni和Cr外,Cu、Pb、Zn、Cd、Mn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级).除Ni和Cr单项污染指数无污染外,其他监测点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表现为Pb>Cu>Zn>Cd;综合污染指数除潭头港和鳝鱼滩为轻度污染,其他6个监测点均达到中度污染以上,表明闽江河口湿地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地累积指数除Pb、Zn、Cd污染达到中或轻度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均无污染.  相似文献   

13.
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Hg、As、有机碳、粒度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特征与总有机碳、粒度的关系,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含量8月份最高、2月份次之、5月份最低。Pb、Hg、As3种重金属含量在2月份最高。Cu、Pb、Zn和Cd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g与As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除Cd和As外的4种重金属与沉积物粘土、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大沽河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  相似文献   

14.
南海湖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包头市南海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系统开展了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前4态之和)的平均比例序列为Cd>Pb>Zn>Cu;Cu的生物有效态占总量的比例为23%,Pb为75%,Zn为42%,Cd为83%.总体而言,表层沉积物中Cd和Ph的潜在危害性最大.湖心区、西南和东北部湖区为表层沉积物中Cu、Ph和Zn的生物有效态含量高值区,Cd仅在两南湖区表现高值.有机物结合态为沉积物柱芯中Cu和Cd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Pb和Zn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强还原性条件下,沉积物中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导形态的Pb、Zn、Cd有一定的潜在风险,Cu的潜在危害较小.与黄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百分比的对比分析表明,南海湖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闽江口塔礁洲湿地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江口塔礁洲湿地4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u、Pb、Zn、Cd的含量分别为4.13-42.62、40.31-104.63、50.36-516.39、0.14-1.39mg·kg-1;各元素平均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Zn、Pb、Cu、Cd;对比国内外典型河口,塔礁洲湿地的Cu、Cd含量处于...  相似文献   

16.
三门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对取自三门湾的1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h、zn、cd、Hg、cr、As)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三门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As等重金属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7种重金属中,以cr的污染程度最高,平均污染系数为1.30,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r〉zn〉cu〉Pb〉As〉Hg〉Cd;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均属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Cu〉Pb〉Cr〉Zn,对三门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Hg。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唐山市丰南区沙河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5月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工作。采集了土壤和沉积物样37个,主要测试指标包括挥发酚类、氰化物、铬、镍、铜、锌、镉、铅、砷、汞。通过对样品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沙河入海口的大部分土壤质质量为清洁或尚清洁。此外,通过对土壤中各测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重金属铬、镍、铜、锌、镉、铅、砷呈0.01水平显著相关,说明研究区的土壤和沉积物的来源相同。该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展沙河入海口的生态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辽河典型支流—条子河的底泥污染状况。[方法]沿条子河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5个断面,分别采集水样以及柱状底泥样品,对河水水质情况、条子河底泥含水率、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底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柱状底泥样品由上层至下层,含水率逐渐降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在4%~10%范围内,Cu含量在14.07~68.66mg/kg范围内波动,Cd含量在0.01~1.05 mg/kg范围内,Cr含量范围是21.55~78.10 mg/kg,Zn是61.1~2 602.0 mg/kg,As的含量在4.83~30.10 mg/kg范围内波动,Hg的含量范围是0.08~1.22 mg/kg。[结论]条子河水水质属于劣V类水质,条子河底泥重金属Zn,Hg受污染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样点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个别底泥中Cu、Cd受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