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9年7月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度为6°~7°之间的坡耕地上,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连续实施了3a的道地药材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试验设传统耕作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T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TWL)、免耕不覆盖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NT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NTWL)、免耕秸秆覆盖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NTS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NTSWL)6个处理。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效应,6个处理保持水土效应来看,从优至劣顺序为:NTSWLNTSILNTWLNTILTWLTIL。(2)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产流时间、径流量、产沙量均有显著差异。(3)甘草与春小麦间作模式的产流量、产沙量比甘草与板蓝根间作模式小,其中NTSWL保持水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T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径流量和侵蚀量,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对减少速效N、速效K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持续利用坡耕地,于2007-2010年在黄土高原西部坡耕地上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重点探讨传统耕作与免耕秸秆覆盖2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鹰嘴豆、马铃薯与紫花苜蓿间作的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各处理8月份的径流量分别占观测时段内总径流量的46.46%~51.29%,侵蚀量分别占观测时段内总侵蚀量的40.10%~61.22%。(2)降雨量与径流量、侵蚀量间呈现多元多项式关系。(3)2007-2010年不同种植模式下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表现出NTSPL相似文献   

4.
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黄土高原西部坡耕地上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传统耕作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鹰嘴豆、马铃薯与苜蓿间作对土壤水分和水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NTS处理增加地表覆盖,保蓄作物生育期内的降雨效果明显,模拟降雨后不同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NTSpl>NTScl>NTSwl>Tpl>Tcl>Twl.(2)不同处理径流过程分为产流、峰值、稳定、消失4个过程;土壤侵蚀分为发生、峰值、削减3个过程.(3)不同处理径流总量、侵蚀总量排序均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通过聚类分析得出NTS处理的马铃薯与苜蓿间作模式水土保持效应最佳,适合在黄土高原西部推广种植,能够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的免耕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2)免耕可使耕作层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初春播种后土壤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水量有利于作物出苗;雨后免耕处理耕作层具有更强保水能力,从而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则有利于作物生长.(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与其对士壤结构的影响有关,免耕虽然增加了耕作层土壤容重,但也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增强了土壤抗蚀力,覆盖能降低免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增强其持水与保墒能力.(4)免耕措施未必能减少坡地径流量,但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免耕辅以秸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径流量和产沙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8.35%和88.11%.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西南地区典型黄壤坡耕地设置不施肥+顺坡平作(TR_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R_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R_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R_4)、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R_5)、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TR_6)共6个不同试验处理的监测小区,于2017—2018年监测了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地表径流量、氮磷流失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TR_4,TR_5,TR_6较TR_3的径流量分别减少了59.72%,74.13%和89.18%,氮磷流失总量与径流量趋势相同;②TR_5,TR_6对全量养分含量影响最大,其中全氮比TR_4作高20.00%,23.67%,比TR_3高23.53%,27.31%;③TR_4,TR_5,TR_6处理下的玉米在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作物产量稳定性(SI)和可持续性(SYI)最好;④玉米、油菜产量与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玉米产量与氮素流失量、磷素流失量、径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在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发生,减少氮磷流失,保持土壤养分肥力的同时促进作物高产,并实现稳产及可持续生产,且实施综合保护性耕作的效能大于单项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7.
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防风蚀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西地区民勤县绿洲春小麦生产田实施保护性耕作,采用风洞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从风蚀量、风速廓线、风蚀速率和地表粗糙度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残茬压倒处理)的防风蚀效应。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量减少,地表风速减小,土壤风蚀速率降低,地表粗糙度增大,土壤风蚀速率与地表粗糙度呈负相关关系。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抑制风蚀的程度不同,4种耕作方式的风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传统耕作、残茬压倒、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防风蚀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豌豆地分别指2008年种植春小麦、豌豆的轮作次序),于2008年3月中旬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经过7a的轮作后,两种轮作次序下,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有在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较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高的趋势,且其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两种轮作次序下的排序均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春小麦地和豌豆地的排序则分别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同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深度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20 cm翻耕10 cm常规耕作翻耕30 cm,对容重的影响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比较,翻耕30 cm使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8.17%,12.67%,5.94%,土壤容重降低6.90%。(2)不同耕作深度下土壤紧实度表现为翻耕30 cm翻耕10 cm翻耕20 cm免耕常规耕作,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对照,翻耕30 cm使土壤紧实度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27.07%和24.82%。(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翻耕20 cm处理下最高(13.48 g/kg),免耕处理含量最低(9.39 g/kg),土壤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中翻耕处理较免耕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翻耕20 cm和常规耕作表现显著。(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翻耕30 cm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风蚀与土壤结构的关系,分析了田间输沙量与土壤团聚体、<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分散性粘粒、分散系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减少输沙量;>0.05mm各级团聚体随年限的增加基本无显著变化,但保护性耕作大团聚体(>0.25mm)有增大趋势,微团聚体(0.25-0.05mm)有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实施2年后,<0.05mm土粒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试验第3年,传统耕作<0.01mm物理性粘粒较保护性耕作有减少趋势;免耕不覆盖、立茬和残茬茬倒处理<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变化不显著;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土壤分散系数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和立茬下降不显著;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第3年,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分散系数出现减小的趋势。输沙量与>1mm团聚体、<0.05mm土粒和<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都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0.25-0.05mm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微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现已完成水蚀、风蚀综合治理面积26946.44km~2,但大量的水土保持设施老化失修,丧失了水土保持功能,导致效益衰减。据计算,全省每年约需1.81亿元运行管理费和维护费,而国家仅投入300万元用于小流域治理。因此,目前水土保持经济自我维持良性循环难以做到。实现水土保持经济良性循环的对策主要有:国家对水土保持在各项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进一步改革投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益;依法监督管理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建立服务性实体和小流域服务站等,增强水土保持自身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总面积15.6万km~2,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4.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全省人民同穷山恶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80年代初期,以户包治理小流域为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开发治理“四荒”,推动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把水土保持引入产业化发展的新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增长水平.1996年,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森林多功能经营水平和森林效益,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内典型的杉木及其混交林为例,以17个易测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森林生物量积累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保育土壤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因变量,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森林综合功能模型.结果表明:1)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和密度对森林的各项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林分平均高更侧重于影响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2)决定森林多功能水平的林分因子主要为林分年龄和林分平均胸径.3)在55块调查标准地中,森林综合功能指数最高为453,最低为-153.将乐国有林场82%的杉木林综合功能良好,18%的杉木林木材生产能力和多样性保护能力较弱,需针对这部分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4.
Soil degradation threatens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As a result of efforts to promote soil conservation, farmers in Canada are thought to be reasonably aware of both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remedial and preventive practices. Despite this, th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has been less than overwhelming. Forces other than awareness and positive attitude seem to be constraining many land managers from employing available conserv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fro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barriers to their adop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Ontario, Canada. The analysis is set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ture on technology adoption. A scheme for measuring farm-level conservation effort is developed, and barriers to adoption are derived from an analysis of a range of independent physical, person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from the obstacles or constraints identified by producers themselves. Key barriers relate to economic pressures, the complexity and compatibility of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actual need for practices. The findings have relevance for the design of public policies and programs, notably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ing information on farm-level implications of 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the need for a stable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agriculture to allow longer-term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效应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以张家口各个地貌类型区水土流失监测站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配置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地貌类型区,总体的趋势是坡耕地组中水平梯田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蓄水拦沙效益均达到90%以上,其次是经济林,再者是人工种草;荒坡地组中植被措施结合水平沟、鱼鳞坑整地形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基本在75%以上,自然封禁和人工种草的水土保持效益次之,且空间和年际之间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降雨条件的差异影响到植被生长的质量,其次是土壤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因此,采取封禁措施治理的初期不能简单依靠生态自身的修复,必须辅助以工程措施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与水土保持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是一个多义词,近代将生产行业也称为产业.产业化是指生产行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副产品为主导产品,使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和紧密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产前、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规模,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符合产业化经营要求的经营方式.水土保持是农业的基础,水土保持产业化是指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建设和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我国各地已自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专业化的苗头,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产业化理论研究,把水土保持产业化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7.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是生态保护建成区重点之一,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有利于实现流域内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保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基于InVEST模型分析渭河流域2000—2018年5期土地利用和干支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权衡和协同。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主要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5%以上。流域内水源涵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平均栅格单元产水量542.9 mm,渭河流域干流水源涵养量最高,为6.88×10~8 m~3,其次为北洛河和泾河流域,分别为3.36×10~8,5.04×10~8 m~3。土壤保持呈斑块状分布,流域整体土壤侵蚀状况为微度侵蚀,且渭河流域干流实际土壤侵蚀量总量最高为6.67×10~8 t,其次为北洛河和泾河流域,分别为6.22×10~8,3.13×10~8 t。生物多样性表现为生境质量高区集中分布在生态较好的森林生态保护区,人类活动较为密集地区生境质量较差。研究期间,渭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生态质量之间为高度协同关系,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和协同贡献值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云贵高原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为保障岩溶区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测算2019年黔西南州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用空间自相关揭示黔西南州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异质性规律。 [结果] ①黔西南州生态水平整体较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重要性的国土比例大,为区域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服务,其中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以上面积比例比水土保持功能突出。 ②以村为单位,单项功能和总体功能的各级重要全局Moran’s I指数均在0.65以上,空间分布呈现较高的空间聚集特性,表现出条带或区块分布,具体各功能的不同等级重要性又表现出差异性。 ③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分别与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的空间自相关聚类结果存在相似性。 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存在耦合性,空间分异特征受水热条件、地质背景、人为等因素综合作用。 [结论]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较好,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在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治理政策制定时,应当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特征,科学划定分区,实现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北方荒漠化形势和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对防止沙尘暴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生态学原理,提 出了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实施留茬、免耕、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以及加强农田防沙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岔巴沟流域淤地坝对泥沙存贮-释放的影响(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黄河中游流域产输沙对人类干预增强的响应机制,该文选取岔巴沟为坝系小流域研究区,探讨淤地坝的建设和发展对流域内泥沙存贮-释放时空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岔巴沟处于泥沙存贮状态,10 a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325,经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60、70年代得到发展,80、90年代趋于稳定的岔巴沟淤地坝拦截了大量泥沙是造成泥沙存贮的主要原因。和拦沙作用相比,其减少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降低高含沙水流发育程度的作用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淤地坝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可淤库容显著下降,多数原有坝地淤满,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坝体建设速度减缓,以及设计标准低,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利,垮坝和毁坝造成泥沙再释放的潜在性在增加。 因此,今后在对淤地坝作为一项重要的水保措施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维护和巩固现有淤地坝的拦泥库容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