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为易发生冻害地区的冬小麦防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麦6号为试材,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法研究播期和播量耦合与小麦越冬死苗的关系,建立了小麦越冬死苗的数学模型。[结果]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20万/hm2小麦的越冬死苗率最低,为10.8%。播期(冬前积温)、基本苗对鲁麦6号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均为正效应,且播期为第一位,播量为第二位。10月1日播种,基本苗390万/hm2,死苗率最大为93.19%;10月6日播种,基本苗344.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65.97%。10月16日播种,基本苗302.6万/hm2,死苗率最大为49.65%。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229.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37.46%。[结论]播期对小麦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占第一位,播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栽培上首先要适当晚播,再就是适当降低播量。  相似文献   

2.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3.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特进行本试验。试验设9个播期播量处理,两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进程有所延迟;同一播期内,亩群体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株分蘖、次生根减少。同一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群体逐渐变小;播期相同时,不同播量对生育时期没有影响。但随着播量增加,亩穗数增加,而穗粒数、千粒重下降;播量相同时,随着播期推迟,亩穗数、穗粒数下降,千粒重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百农207于10月17日播种产量最高,适宜亩播量为12 kg,但随着播期的推迟,适当增加播量也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5.
豫南冬小麦播期与播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豫南冬小麦播期播量试验综合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成产三因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成产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种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和后期倒伏,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豫南冬麦区的适宜播期、播量,半冬性品种以10月11—18日为宜,合理基本苗为210万根/hm2左右;弱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宜,合理基本苗为240万根/hm2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渑池县小麦播种最佳的播期和播量,进行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内,基本苗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形态指标没有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期越早、播量越大,产量越低;豫农4023最适播期是10月10日左右,播量11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东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大县,粮食面积9.3万hm2,小麦种植面积最大,达4.6万hm2。小麦的播期长,播期10月中旬到12月初,播量10-30kg/667m2,越冬总茎蘖数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为此,我们在东部沿海区(沙壤土)的金东台农场和西部里下河区(粘土)五烈农业示范园,选择典型地块,进行播期和播量试验,考察出苗时间、基本苗、越冬总茎蘖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往年高产田块的越冬总茎蘖数,选择合适播期与播量,既可以保证基本苗充足,避免群体过高徒长,又可以节省用种,利于培育壮苗,为来年足穗高产打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陇东地区冬小麦越冬死苗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的防御措施是 :蓄水保墒 ,精细整地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 ;合理施肥 ,确保播种质量 ;大力推广地膜小麦和小麦沟播种植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陕西省宝鸡市冬小麦进入越冬期的苗情特点以及存在的播期提前、播量较大和气温偏高等问题,重点围绕控旺转壮、安全越冬的目标,提出了冬小麦稠旺苗应对措施,以解决越冬期小麦生产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地膜沟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粉茹  李岗  韩思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20-421,426
采用列区试验研究了渭北塬区地膜沟播冬小麦合适的播期播量。结果表明 :在渭北塬区 ,要夺地膜小麦高产 ,比较适宜的播种密度为 180万~ 2 2 5万苗 /hm2 ,播种日期为 9月 3 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元岭回归估计小麦种植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合理的种植密度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快速、准确的估计小麦种植密度显得尤为关键。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岭回归估计小麦种植密度的方法。首先,将获取的彩色麦苗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到 Lab颜色空间,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对麦苗进行分割。然后,选取已知种植密度的50幅麦苗图像作为训练样本进行标准化,获得标准化麦苗图像的面积特征、轮廓特征和LBP纹理特征,将这3个特征参数和已知的麦苗密度作为训练输入,利用多元岭回归得到麦苗密度与特征参数间的函数映射关系。最后,对要测试的麦苗图像,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求出测试麦苗图像的3个特征参数作为输入,代入映射函数得到测试麦苗图像的密度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估计4个不同品种小麦种植密度时,田间麦苗单幅图像中小麦种植密度的估计平均精度达到93.99%,平均相对误差为6.01%,对比已有估计小麦种植密度的方法,该方法估计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和1998年,在丘陵旱地进行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①干旱对旱地小麦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干旱年处理平均产量比丰水年下降了28.1%,但减产幅度在品种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即强春性早熟种和弱春性晚熟种减幅较大,春性中熟种相对较小;②播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品种类型抓准最佳播期则能起到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③丰水年增施氮素多数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干旱年,增氮多数处理无增产作用。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品种和施氮水平不同,其效应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6.
腐熟小麦秸秆复合育苗基质对辣椒穴盘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效果。[方法]将腐熟的小麦秸秆、珍珠岩和蛭石按不同比例混配成小麦秸秆育苗基质,研究其在辣椒穴盘育苗上的效果。[结果]将60%~90%的小麦秸秆和珍珠岩、蛭石进行复配,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电导率及pH均满足基质行业要求。70%小麦秸秆+15%蛭石+15%珍珠岩处理容重为0.227 g/cm~3,总孔隙度为93.7%,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壮苗指数为0.132,根冠比为0.493,叶绿素含量为2.85 mg/g,效果显著优于商业基质,根系活力分别较纯秸秆和对照高28.87%和4.16%。[结论]70%小麦秸秆复合育苗基质更适合于辣椒幼苗生长发育,育苗可以达到壮苗标准,其可作为辣椒育苗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麦后棉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及棉田综合效益,阐明了麦后棉的适宜育苗方式为营养钵育苗移栽、合理的播种期为4月20日至5月5日、最佳种植密度为3.00万~3.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19.
播期和密度对宽幅带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确定江苏沿江地区宽幅带播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3为材料,设置10月26日、11月5日、11月15日3个播期和150万苗/hm2、225万苗/hm2、300万苗/hm2、375万苗/hm2 4个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幅带播(20 cm麦幅,40 cm行距)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宽幅带播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3个播种期中,10月26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最高。与10月26日播期相比,11月5日和11月15日播种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降低了5.98%和19.50%,其中11月15日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之间,300万苗/hm2、375万苗/hm2两个水平之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150万苗/hm2和225万苗/hm2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26日至11月5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375万苗/ hm2的基本苗。  相似文献   

20.
郭静  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96-16798
[目的]研究暖冬条件下播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皖北地区小麦群体叶面积的影响。[方法]设施氮水平和播种密度2个因素,均设4个水平。施氮量在165~255kg/hm2,基本苗在90万~270万/hm2。肥料运筹氮肥按基肥∶拔节肥∶孕穗肥=6∶2∶2,磷肥∶钾肥=1.0∶0.6进行,(NH4)2HPO4用量为225kg/hm2,K2SO4用量为135kg/hm2。磷钾肥分基肥、拔节孕穗肥按7∶3施用。[结果]暖冬年份生育后期小麦群体叶面积下降过快,容易早衰。所设定的中密中氮水平组合群体叶面积下降较慢,高效叶面积率、有效叶面积率高。[结论]该研究为实现暖冬趋势下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