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放牧对草地蛴螬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庆华 《草业学报》1995,4(1):30-35,80
本文报道了利用高强度放牧控制黑麦草-白三叶草蛴螬种群数量的研究。绵羊的短期高强放牧对蛴螬种群数量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呈下降趋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每公顷3000只羊(放牧4天)的放牧强度不仅对蛴螬有较高的杀佃率,而且对草地良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琳  黄文惠 《草地学报》1995,3(3):190-199
在中、高放牧强下黑麦草分蘖密度略有下降,而在低放牧强度下则有所上升。白三叶枝条密度受放牧强度影响较小。秋季的重牧使黑麦草分蘖密度极显著下降(P<0.01)。6月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黑麦草案死亡数显著减少(P<0.05),草地群体密度亦随之减少(P<0.05)。在秋季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黑麦草单蘖重明显减少(P<0.05)。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单菜(枝)重与其密度均呈强负相关(P<0.01)。白三叶的单枝重与生物量呈正相关(P<0.05)。以上分析表明,中等放牧强度(70%利用率)有利于保持合理的草地群体密度和较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试验中,放牧绵羊对草地的实际利用率(采食率)各为40%、60%、70%、80%左右以及适时刈割这五种处理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混播草地不同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全年产量和植物组分动态等均产生了明显的处理效应。试验期内(1987~1989年),连续刈割条件下,草群中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比例逐年下降,而红三叶草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偏高的放牧强度(实际利用率为70%左右)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相对稳定,豆、禾比率保持在1:2左右;放牧本身有降低红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的作用,各放牧处理中红三叶比例仅达10%左右。在实际放牧强度为40%~70%的范围内,草地牧草产量较高(各年份情况相似),其中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草地产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明显降低了草地牧草产量,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年度间变化。本试验中,割草处理产生的综合效应与过度放牧强度类似。不同放牧强度对春、夏、秋各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都产生了极显著处理效应,春、秋二季,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割草处理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下,春、夏、秋季测得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适牧处理。本试验为当地选出的适宜放牧强度是实际利用率为60%左右,相应的牧后地上牧草剩余量约为900公斤干物质/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通过放牧试验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奶牛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直接影响着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土壤的物理结构。随放牧强度增加,奶牛对草地土壤的践踏加剧,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加,容重上升,通气性变差,含水量下降。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轻。土壤中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全氮、速效钾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各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波动很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白三叶草十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人工草地上杂草入侵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杂草入侵的种数主要决定于放牧强度;2)α物种多样性随放牧加重而有增-减-增的趋势;3)入侵的主要杂草种为点腺过路黄等8个种;4)所论人工草地都处在恢复演替的先锋阶段,因而草地退化的进程还是能予以遏制的。  相似文献   

8.
朱琳  黄文惠  苏加楷 《草地学报》1995,3(4):297-304
不同放牧强度在同一季节对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叶片数及单位面积总叶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单枝叶片数也不显著。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麦草叶量减少而白三叶则增加,但草地总叶量呈减少趋势。在7~8月两种草的叶面积指数在中、低放牧强度下显著(P<005)高于高放牧强度。黑麦草的单叶面积受季节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白三叶在中、低放牧强度下呈强正相关(P<001)。在高放牧强度下则呈显著相关(P<005)。草地总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在中等放牧强度下呈强正相关(P<0.01),这与此时黑麦草的叶面积指数与其生物量间相关显著(P<005)有关。  相似文献   

9.
胡延凯 《草业学报》1994,3(1):77-80
用分蘖、分枝标记法估测了绵羊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和绒毛草+白三叶两种混播草地的三个采自指标:采食率、采良量和采食强度。结果表明,绵羊对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和绒毛草的采食强度大于相应的白三叶;绵羊对多年生黑麦草的采食强度显著高于绒毛草,两种草地中白三叶草的被采食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呼天明  王培 《草地学报》1995,3(2):152-157
本研究于1994年在湖南省南山牧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放牧导致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repens)人工草地的演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轻牧使人工草地向原生植被演替,形成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芒草(Miscanthussinensis)占优势的群落;重牧导致绒毛草(Holcuslantus)、多头苦荬菜(Ixerispolycephala)占优势的群落出现;过牧则形成橐吾(Ligulariasp)、酸模(Rumexacetosa)占优势的群落;唯有适牧方可以维持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的稳定性。轻度放牧或过度放牧都可以引起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  相似文献   

11.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12.
放牧条件下不同牧草品种混播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至1994年11月,在放牧条件下,对不同牧草混播组合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混播组合为白三叶分别与高狐茅,黑麦草,鸭茅混播,百脉根与黑麦草,鸭茅的组合中,百脉根不能持久存在。在放牧条件下,每年应向人工草地追施适量尿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人工草地设置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种植类型的2个实验组。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杂草入侵情况进行分析,用重要值来反映各种杂草的入侵程度。人工管理组分别设置6种种植类型:鸭茅(80%)+菊苣(20%)、鸭茅(80%)+白三叶(20%)、车前草(80%)+白三叶(20%)、黑麦草单播、车前草单播、鸭茅单播,以研究其对杂草抑制能力的大小和物种竞争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共发现杂草18个科38个种,无人工管理组杂草入侵严重,有31种,占81.5%,优势杂草为灰菜、豨签、小飞蓬、空心莲子草;人工管理组有杂草10种,占26.3%,优势种为空性莲子草。不同种植类型下,黑麦草中入侵杂草种类只有4种,密度12.5株/m2,皆为最低,表明黑麦草竞争能力强于车前草和鸭茅。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云南迪庆高寒地区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品种,本研究开展了12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引种适应性的比较,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种牧草生产性能的高低顺序为紫花苜蓿牧歌401+Z(Medicago sativa cv.Amerigraze401+Z)菊苣将军(Cichorium intybus cv.Commander)鸭茅安巴(Dactylis glomerata cv.Anmba)多年生黑麦草雅晴(Lolium perenne cv.Yatsyn)白三叶铺地(Trifolium repens cv.Prop)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海法(T.repens cv.Haifa)紫花苜蓿游客(Medicago sativacv.Eureka)紫花苜蓿WL-525(Medicago sativacv.WL-525)扁穗雀麦草地麦特(Bromus catharticus cv.Grasslands Matua)紫花苜蓿猎人河(M.sativacv.Hunterriver)老芒麦同德(Elymus sibiricus cv.Tongde)。其中,牧歌401+Z紫花苜蓿、将军菊苣、安巴鸭茅、雅晴多年生黑麦草、铺地白三叶、普通红三叶、海法白三叶在当地适应性较好,生产性能相对较高,可作为当地建植栽培草地及改良天然草地的优选品种。研究结果对解决当地饲草匮乏、促进当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姚爱兴  王培 《草地学报》1996,4(2):95-102
本项试验在湖南南山牧场进行,旨在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奶牛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表明,放牧制度对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土壤的物理结构有一定影响。轮牧草地上土壤的容重较小,含水量较高,孔隙度增加;而连续放牧使土壤的紧实度增加,容重上升,透气为差,含水量下降;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将随着土 深度的增加而减轻,轮牧草地的土壤多数养分尤其是速效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连牧草地。  相似文献   

16.
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彭燕  张新全 《草业学报》2005,14(4):8-14
对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鸭茅适宜于气候凉爽(日均温低于25℃)、土壤水分充足(田间持水量78%~84%)、土壤肥力较高(含氮量为60~80 mg/kg土,N、P、K比率为6∶1∶2)的生境,且短日照和低温条件有利于诱导开花.鸭茅的耐盐性较差,抗寒性及抗病性则因原产地不同而差异显著,对夏季干旱表现为半休眠和不适应.但鸭茅竞争适应能力较强,可与部分豆科草和禾本科草形成稳定、高产的混生群落,适宜放牧、刈割,且通过人工摘顶可提高人工草地中鸭茅种群的适应性.近20年来,通过抗性选育、组织培养及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已经获得大量优良的品种.我国鸭茅栽培应用日益广泛,但严重缺乏相应配套技术和满足生产不同需求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两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可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构建的混播组合接种AMF和根瘤菌,探讨两种微生物对3种植物竞争关系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混播处理中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的株高及生物量显著高于各自的单播处理,白三叶的株高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单播处理;接种AMF提高了混播中白三叶的株高、生物量、根系结瘤数,但AMF抑制了群落中优势种鸭茅的生长,缓解了鸭茅对白三叶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双接种AMF和根瘤菌进一步提高了混播中白三叶的地下生物量及结瘤数,促进白三叶生长固氮并调节了3种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从而有利于豆禾混播群落功能性和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8.
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封闭式环境因子梯度试验设计,运用相对竞争系数来评价白三叶与其它6种植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通过对白三叶人工草地各管理因子的数量化,分析了牧草种间竞争与管理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数量化管理指数是对草地管理因子标准化研究的有效方法;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特征表现出白三叶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鸭茅,但强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和地榆;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系数随管理指数的提高而减弱,其中白三叶与白茅的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凸型”减弱趋势,而白三叶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地榆、鸭茅的种间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凹型”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