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吉青 《花木盆景》2003,(12A):40-41
近年来,动势盆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研究和制作动势盆景的人越来越多,学习和掌握树木盆景的动势造型的基本技法,成为大家的一个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花木盆景》2014,(9):38-38
动势盆景是由中国盆景一代宗师贺淦荪先生首创的一种艺术形式。贺老逝世后,其高足刘传刚、冯连生、唐吉青、张志刚、贺小兵将其动势盆景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增加各自对盆景创作的心得体会,编著成《中国动势盆景》一书。自本期起,本刊将连载此书中的精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盆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近年来,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出现一种盆景造型风格,给人以“动”感,展现了“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的艺术风格,先后在许多地,市出现,并得到海内外一些志同道合之士的赞同和参与探讨、制作,形成动势盆景作群,并将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  相似文献   

4.
盆景浅说     
动势如何隐现于盆景中?我们知道,作为造型艺术的盆景一般只能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而其构成的意境才能表现出作品的动态,由这两者共同作用才可能塑造出形神兼备的盆景作品,但却不能超过那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枝干的动势不能表达时间上的后继。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松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形成了气宇轩昂、苍古赫然之势,霜皮剥落而翘首去天之状,众木森森而扬溢着凛然正气。那铁干四张,跌宕多姿,盘曲苍劲,都是与大自然作不懈抗争的杰作,它的内蕴动势之强烈,决非人为将枝干扭造成风吹动势所能相提并论。基部开裂的干躯,扭筋弯骨曲折万状,犹如百年风雨弃于身后的壮烈史诗——这是日本盆景中合利干造型常见的树相,揭示了生与死、枯与荣、刚与柔、美与丑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客观规律和超越时空的哲学意味,在静止中蕴藏着令观者怦然心动的激情和感受。静其外而动其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正>风动式树木的造型"一动则千姿百态"。就树木的枝干变化而论上插、倾斜的枝干是"动",横倚、下垂的枝干也是在动;各种不同的动势,表达不同的主题,更因为不同的主题又能去挖掘不同的动势造型。动势盆景遵循"规律有共性,创作无定型"的思路,既有风狂雨暴之动,也有雪压霜侵之动;既有行云流水之动,还有轻歌曼舞之动……动势盆景的造型,无论行云式、流水式、雪压式、乐舞式……均以风动式树木造型为基础。在不同的动势造型中,风动式造型的动势表现为最强烈,如果对其  相似文献   

6.
李斌 《花木盆景》2007,(4):18-19
李斌先生1966年生于湖北武汉,上世纪90年代师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动势盆景泰斗贺淦荪教授。李斌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亚太及全国盆景大展,并多次荣获金、银等大奖。  相似文献   

7.
《花木盆景》2007,(8):22-22
梁鉴钊是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人,1946年生,现为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中山市盆景协会常务理事、中山市黄圃镇盆景协会艺术顾问。中山市盆景协会常务副会长。业余创作盆景三十多年,作品在各大型展览上屡获殊荣,对水旱盆景及动势盆景情有独钟,特别对杂木类树桩的构图、布局、枝托走向、整体效果等有所心得而受到同行认可。他认为创作盆景应博采众家之长,素材选取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8.
200年9月,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从各地挑选出来的动势盆景(系列)作品在会上同时展出,使到会盆景界人士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闭幕式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以他八十岁高龄长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从十个方面去研讨中国盆景。后来图刊于《花木盆景》2002第11期B版中。当我读到“如何创立‘既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弘扬  相似文献   

9.
图1、图2、图3、此次盆景创作前的各面树相,原盆景颇具老态,树势沉稳,过渡有序,也可谓一较难得之树材。但从整体角度看,干身平直无力,收势不自然,出枝不到位,四平八稳,不能表现出松树应有的刚劲与力度,且动势不足,构图过于呆板沉稳,故计划对其改作,以期让其树格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0.
谢荣耀 《花卉》2009,(9):8-9
盆景的创作过程充满着辩证法。胡运骅在《盆景创作与欣赏》中说到,“要创作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巧与拙、形与神、变化与统一、主与宾、藏与露、动势与均衡、以及景中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他阐述了盆景创作普遍适用原则,指出了盆景创作的各种辨证关系。岭南盆景的具体制作过程也存任不少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钟易 《花木盆景》2003,(12B):18-19
杨作祥先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已达十六年余,他为人虚心好学,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的影响、教育、传授下,渐有所得,特别是对树石盆景创作情有独钟,颇有造诣。他的盆景创作思想是崇尚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为创作范本,结合创作艺术原理,大胆加以施艺创新,以此来反映其创作的主观意趣和思想情感,从而使其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以达到“动势飞扬”、“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氨等极其普通的元素,它们组合排列,合成为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最后构成鲜活生命的细胞。构成盆景艺术的物质材料,同样也是大自然的一些平凡普通之物,怎样组合排列起来,才能由自然的生命升华为艺术的生命盆景作品内部结构形式,组成部分的排列和构成,这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探讨和研究的。贺淦荪先生说:"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是:‘动势与均衡两者矛盾的变化统一'。它像在平衡木上表演一样,一方面要将平淡无奇之姿力求变化,动出千姿百态。然而,动极则不安,故另一方面又要动而不乱,动而有序:这就  相似文献   

13.
<正>树石盆景的动势造型过去的盆景分类,忽视了树石结构的盆景类别,或简单地称为石上式、附石式,不是归类于树桩盆景,就是纳入山水盆景,或称水旱盆景。前面讲来,盆景艺术依据材料,应该分为树木盆景、山石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别。树石盆景是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自然而巧妙融合的构成形式,在作品的近景或中景位置上,应有突出的树、石组合构成的景物。在树石盆景中,虽然也会有以树木为主或以山石为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钟文善 《花木盆景》2005,(11):33-33
石榴盆景如何打破等腰三角形构图上的平板和呆滞,在稳固和平衡中产生些动势来?几年来,笔在学习理论,在实践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作了些尝试,即在曲干式桩材的适当位置上配置大飘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唁电     
《花木盆景》2013,(10):12
惊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先生与世长辞,我会及全国盆景界同仁万分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功勋卓著的盆景艺术理论家、实践家、教育家、活动家,这是中国盆景事业的巨大损失!贺老从艺六十余年,开创了树石盆景及动势盆景之先河,为创立湖北盆景风格及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盆景人将永远不会忘记!贺老的光辉事迹将永载中国盆景史册!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祝愿贺老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16.
汤华 《花木盆景》2021,(3):41-41
此榆树盆景是曹立波先生于多年前在当地花卉市场觅得,经多年的科学管理,修剪、造型整枝,始于现状。该作品于2020年两获殊荣:第十届全国盆景展金奖、全国精品盆景展特等奖。此榆树盆景与其它多干盆景不一样,其最大的特点是根以长形块状扎入土中而成卧式,整体树又像一条巨龙昂头摆尾形成静中有动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单件盆景包括树木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都有个势的问题。所谓"势",在盆景中是指造型形态、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总体趋向,有的人称为流向、走向。单件盆景有势,那微型组合盆景,不管是由几件盆景构成,都属一个整体;不管是由几个单元构成,也都属一个整体,理所当然更应该讲究势的确定、配置,其势的确定、配置必须保持一种融洽谐调的关系,决不可产生疏离感、违和感,这样才能达到艺术形象气韵贯  相似文献   

18.
《花木盆景》2014,(9):26-29
贺淦荪大师是我国当代盆景史上有特殊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以深厚的美学基础和书法功底融合在盆景制作中,创造动势盆景、树石盆景并发表了完整的理论,亲自制作出许多精美盆景,开辟了盆景艺术的新领域,获得国内外盆景界一致的赞美。更可贵的是他长期以带病之身,孜孜不倦亲切认真地教学生、带徒弟,诲人不倦,令人敬仰。他高尚的艺德和辛勤劳作的工作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贺淦荪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盆景艺术大师。贺老长期在艺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对艺术理论颇有研究,功底十分深厚。  相似文献   

19.
《花木盆景》1998年第三期彩页刊登了胡乐国大师的盆景《孤岗风烈》,该作品构图隽美,景观端庄,稳健之中颇具动势;盘绕亘古的根基和扭筋转骨的结顶,无不再现出百年老树历尽沧桑志不可摧的顽强精神。这盆作品的前作为《游龙回首》,笔者初见于《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动势盆景的发展之路,贺淦荪先生说:"在完善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又说:"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于一体,熔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艺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树石盆景突破了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局限性,组合形式上的多样性,表现情感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