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热应激是限制奶牛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奶牛的生产力、健康、繁殖和整体福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随着热应激程度的加深对奶牛造成致命性影响。全球变暖加剧了热应激的负面影响。动物会通过改变其表型和生理特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动物的生存能力通常取决于其应对或适应现有条件的能力。奶牛是恒温动物,通过减少代谢热量产生与体温调节等来应对并适应热应激,但这会以牺牲掉部分生产性能为代价。本文综述了热应激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热应激下泌乳性能降低的原因、奶牛对热应激的适应机制以及牧场应对热应激的策略,为奶牛热应激的研究及生产中改善奶牛热应激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奶牛热应激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奶牛热应激直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热应激发生的原因及对母牛的影响、热应激对公牛生殖能力的影响、奶牛热应激的测定方法和奶牛热应激的综合调控措施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热应激奶牛的生理变化及缓解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应激是导致奶牛夏季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奶牛热应激产生机理的阐述,总结了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的危害及缓解热应激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奶牛热应激是世界性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地的畜牧业生产。为此,文章阐述了影响奶牛热应激的因素及热应激对奶牛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并通过评估热应激的严重程度,提出了缓解热应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日显突出,明确热应激如何影响奶牛繁殖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减少热应激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文章就国内外报道的热应激对奶牛发情鉴定、卵子质量、胚胎发育、妊娠率和产科疾病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还介绍了监测热应激强度的方法和应对热应激影响奶牛繁殖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奶牛热应激一直是困扰夏季奶牛生产的一大难题,热应激导致奶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疾病多发,甚至引起死亡淘汰,给奶牛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国内外很多专家对热应激给奶牛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生产实践,综合论述了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不利影响,指出了减轻热应激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奶牛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产奶牛不断选育,热应激已成为全球乳制品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热应激程度与外界环境因素和奶牛自身因素有关。夏季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乳成分改变和繁殖性能下降,还会给奶牛健康、免疫和福利带来负面影响。营养调控措施在缓解奶牛热应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奶牛热应激的产生及其对生产、繁殖、健康与福利的影响,总结了通过营养调控策略缓解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奶牛热应激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奶牛对热应激尤为敏感,夏天热应激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生产性能是奶牛生产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营养调控研究进行综述,系统地介绍了8类具有应用效果的营养调控技术,为奶牛生产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奶牛热应激生理机制入手,详细综述了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和缓和热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奶牛热应激是气候变化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生理性反应的总称。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热应激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影响的因素、机制及缓解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评定热应激条件下奶牛呼吸评分和流涎指数,将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划分为热应激耐受组(2 271头)和热应激易感组(2 024头),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考虑场、胎次和泌乳阶段等因素,比较热应激期奶牛直肠温度差异及奶牛在不同时期的产奶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热应激耐受组奶牛直肠温度显著低于热应激易感组(P<0.05);在非热应激期(5月),热应激耐受奶牛与热应激易感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接近,热应激耐受奶牛的较低(低0.68 kg),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热应激期(7~8月),两组奶牛产奶量均有下降,热应激耐受组奶牛平均日产奶量下降幅度(与5月相比)低于热应激易感组,尤其是在热应激最严重的8月(下降幅度分别为18.06%与23.01%)。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环境下通过呼吸评分与流涎指数可有效判断奶牛的耐热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奶牛热应激反应评价及奶牛养殖过程中通过量化奶牛热应激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热应激的损失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验证S441分子标记对奶牛抗热应激的影响,挑选有、无S441标记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各9头分别作为试验A组和试验B组,对2组奶牛在不同热应激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生理指标测定中,产奶量随热应激增强而降低,直肠温度随热应激增强而升高,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数(LYM)和单核细胞数(MXD)随热应激增强而下降,但A组变化辐度较B组低,并在一定的热应激期间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2)在生化指标测定中,随着热应激的增强,2组奶牛的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皮质醇(Cort)的总体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总体均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试验A组奶牛较试验B组变化幅度低;其中Se和GSH-Px总体均值在严重热应激期间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A、B组奶牛的红细胞钾含量均不随热应激条件的变化,且试验A组的含量极显著低于试验B组。S441分子标记与抗热应激能力相关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种奶牛抗热应激分子标记应用于品种选育和生产中。  相似文献   

13.
热应激是动物饲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给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由于心脏对热的敏感性较高,当动物机体遭受热应激损害时,首当其冲的器官往往是心脏。所以,如何提高心脏抵抗热应激的损伤,成为养殖业日益关注的焦点。论文从热应激对心脏的影响、心肌细胞在热应激作用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热应激损伤心肌细胞的机制、热应激作用下心肌细胞的自我保护及如何提高心肌细胞对热应激的抵抗能力方面,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蒙药三子汤对热应激小鼠的CD3+T/CD19+B细胞的作用,160只小鼠随机分4组:灌水组、热应激组、低剂量热应激组和高剂量热应激组,热应激后眼前房采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T/CD19+B细胞变化。结果:热应激0h的4组小鼠CD3+T/CD19+B细胞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CD3+细胞2h、7d均显著低于灌药、灌水组(p<0.05);灌药组1h、2h、7d小鼠CD19+细胞量显著高于热应激、灌水组。表明三子汤可以维持热应激小鼠CD3+T细胞量无显著变化,并可显著提高CD19+B细胞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在连续3年时间里测定了上海地区热应激周期变化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品质的影响。通过实地测定并计算分析,绘制了上海地区热应激周期变化图谱,揭示了整个热应激周期中不同热应激程度的分布状况。研究对比了自然生产环境下无热应激与中度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品质的影响,发现中度热应激极显著降低了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脂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总固体含量(P<0.01),而且显著增加了乳中尿素氮含量(P<0.05)。在热应激周期变化研究中发现,中度热应激显著升高泌乳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P<0.05),而且呼吸频率比直肠温度对热应激变化的反应更快、更敏感。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的影响取决于热应激程度,2012年整个热应激周期的热应激程度比较低,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2013年热应激程度更加严重,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在牛奶品质中,受热应激影响最大的是乳蛋白合成量(P<0.01)。2012年和2013年2个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其他乳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年的热应激周期变化都导致乳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和乳中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热应激周期变化并没有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P>0.05),而且产奶量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仍然出现了乳蛋白含量下降和乳中尿素氮含量升高(P<0.05)。这表明热应激周期变化改变了泌乳中期奶牛氮代谢的途径,发生了氮营养重分配(repartitioning)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不依赖于采食量和产奶量,可以称之为“热应激乳蛋白降低征”(heat-stressed milk protein decrease syndrome,HS-MPD)。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的山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极易引起山羊的热应激反应,进而导致生产性能降低,阻碍了南方养羊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热应激调控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缓解热应激营养型添加剂的研发,热应激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影响及瘤胃结构破坏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未来有必要对衡量山羊是否处于热应激状态与热应激程度的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开展山羊热应激条件下分子应答机制、细胞因子和热应激蛋白(HSPs)的研究。作者重点从热应激对山羊行为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山羊热应激期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热应激的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华南地区开展山羊的规模化养殖及进行夏季热应激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畜禽热应激研究中被忽视的核心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热应激机理的研究着重于中枢神经系统,许多研究和现象却提示人们,被忽视的肠道极有可能是引起热应激的核心环节。本文综述了热应激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即热应激导致肠道损伤接着内毒素侵入是引起畜禽一系列热应激症状的最主要原因,这为畜禽的热应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发生氧化应激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应激是指机体在高温条件下对热暴露所做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总和。有研究表明热应激会引起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紊乱,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和组织,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热应激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热应激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本文就热应激条件下氧化应激发生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Not all parameters are trustworthy and practical to use as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heat stress in dairy cattle. The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is still the best, simplest and most practical index (parameter) for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warmth which cause heat stress in dairy cattle. It is practical, easy to determine and relatively trustworthy to use body temperature and respiratory rate as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heat stress in dairy cattle. Thes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must always be used together with THI values to determine and evaluate heat stress in dairy cattl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plasma cortisol concentration and milk composition cannot be used as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heat stress in dairy cattle although good indications of acute or chronic heat stress can be obtained. Vanillic acid is a break-down product of adrenalin found in milk, but before its concentration in milk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parameter of heat stress in dairy cows, more about the pharmacodynamics of adrenaline in the milk has to be known.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dairy cows on the basis of their adaptibility to heat stress using the most practical heat stress parameters will ensure that their offspring will have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the prevail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奶牛经过不断选育,产奶量不断提高,但高产奶量增加了奶牛机体产生的热量,在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热量会积累加剧,进而导致热应激的发生。为了散热,奶牛启动一系列的适应机制,包括增加呼吸频率、出汗等,长期则导致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奶牛热应激评定、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及缓解热应激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缓解奶牛热应激提供有效的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