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集乌鲁木齐某马术俱乐部226匹纯血马鼻拭子样品,用高通量测序检测纯血马携带病毒多样性,结果宏病毒组学分析共产生73 664 946条reads,有16 067条reads(0.022%)注释为哺乳动物病毒,其中105条reads注释到马疱疹病毒5型(EHV-5)gH基因。根据GenBank中的EHV-5参考株2-141/67 gH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验证宏病毒组学结果,并对gH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14匹健康纯血马鼻拭子样品呈EHV-5阳性,阳性率为6.2%(14/226),序列分析表明,鉴定的14株EHV-5 gH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澳大利亚、意大利及日本分离株gH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4%~100%和90.3%~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我国14株EHV-5与澳大利亚2-141/67和EHV-5.2-141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意大利glycoprotein H株、日本16-I-1064和1-I-790株处于不同分支。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 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和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HV-1-XJ2015)新疆伊犁分离株致病基因型,评估新疆EHV-1-XJ2015的潜在风险因素,本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EHV-1-XJ2015分离株ORF30基因相应区域,连接至克隆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D19-T-ORF30。测序结果表明,EHV-1-XJ2015毒株ORF30基因2 254bp处为A,且编码天冬酰胺(N),分析证明EHV-1-XJ2015基因型为非神经型毒株,毒力倾向表现为流产型毒株;遗传进化显示,EHV-1-XJ2015毒株与日本分离株90c16、00c19、HH1、NY03为同一分支,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100%。本研究结果为开展EH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为新疆地区现有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地区马携带病毒的多样性,本研究采集新疆昌吉市和伊宁市30匹纯血马,147匹本土马粪便、鼻拭子和血清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马携带病毒多样性。结果显示马粪便携带人乳头瘤病毒18型(HPV18)。根据GenBank中HPV18参考株E6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20%(6/30)纯血马粪便样品携带HPV18,与其同场饲养的本土马粪便样品HPV18阳性率为12.7%(7/55),非同场饲养的本土马粪便样品HPV18阴性(0/92),表明马源HPV18可能是由纯血马携带的病毒。此外,马鼻拭子和血清样品中未检测到HPV18,表明该病毒可能仅存在于马肠道中,这也是本研究首次在动物肠道中检测到HPV18。马源HPV18 E6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国外HPV18 E6基因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6%~100%、100%,与我国HPV18 E6基因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7.3%、91.8%~96.8%,与马乳头瘤病毒E6基因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35.8%~40.1%、14.6%~24.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马源HPV18与国外HPV18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马乳头瘤病毒处于不同分支,表明马源HPV18可能是由纯血马携带的外来病毒。本研究首次鉴定了马源HPV18并对其E6氨基酸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为HPV18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HV-1-XJ2015)新疆伊犁分离株致病基因型,评估新疆EHV-1-XJ2015的潜在风险因素,本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EHV-1-XJ2015分离株ORF30基因相应区域,连接至克隆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D19-T-ORF30。测序结果表明,EHV-1-XJ2015毒株ORF30基因2 254 bp处为A,且编码天冬酰胺(N),分析证明EHV-1-XJ2015基因型为非神经型毒株,毒力倾向表现为流产型毒株;遗传进化显示,EHV-1-XJ2015毒株与日本分离株90c16、00c19、HH1、NY03为同一分支,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100%。本研究结果为开展EH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为新疆地区现有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云南省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流行毒株E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RT-PCR检测云南省疑似猪瘟阳性样品,并获取4株E2全基因序列。对所获的E2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树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4条全长均为1119bp的云南省CSFV流行毒株E2全基因序列。4株云南毒株序列的同源性为81.7%~99.6%,与疫苗毒株的同源性为81.3%~94.5%,与其他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81.8%~99.6%。遗传进化分析表明,4株云南流行毒株分为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1株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同属于1.1基因亚型,其他3株流行毒株分布在另一进化分支上,属于2.1c基因亚型,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猪瘟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IBRV内蒙古分离株NM06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GenBank发表的牛疱疹病毒Ⅰ型全基因序列设计gE基因PCR扩增引物,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内蒙古分离株NM06提取的DNA为模板,运用PCR的方法扩增gE基因,扩增产物经克隆、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表明:测定序列全长为2086 bp,包含gE基因1793 bp,其中有1728 bp组成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76个氨基酸.将NM06株gE基因序列与GenBank发表的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相比,与4株BHV-1病毒的同源性在99.3%~99.9%;与2株BHV-1.1型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5%、99.6%;与BHV-1.2型分离株同源性为93.4%.从进化树中也可以看出:NM06株与BHV-1.1型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BHV-1.2 BH83株属于另一个进化分支,可以推测IBRV NM06分离株属于BHV-1.1型.NM06株与牛疱疹病毒5型N569病毒的同源性为82.9%,与鹿疱疹病毒2型Norway4病毒的同源性为72.6%.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和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部分省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进化情况,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2014—2017年采集的源自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湖北、江西等地区不同猪场的98份腹泻样品进行了PEDV检测,并对25份PEDV阳性样品进行M基因的克隆与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5株M基因序列长度均为618 bp;25株M基因序列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2%~100%,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8%~99.6%,与经典毒株CV777及国内外流行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8.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8.7%;25株M基因序列与国内外早期分离株(如CV777、CH/S等代表毒株)不在一个进化分支上,与近年来分离株处在一个进化分支上。说明PEDV M基因一直处于变异进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140-1144
从山西省某些鸡场采集疑似病料,接种SPF鸡胚后分离病毒,采用A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进行HA基因的扩增,并连接T载体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获得4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完整HA序列,开放阅读框1 683nt,编码560个氨基酸,各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95.5%~99.6%,且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2.0%~99.6%之间;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4株属4.2.5分支,与国内常用疫苗株4.2.3分支存在一定差异,但仍属于4.2大分支;HA蛋白的裂解位点氨基酸顺序为RSSR↓GLF,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且含有7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以及8个受体结合位点。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近年来流行毒株HA基因同源性及蛋白关键位点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变异情况及评价作为H9亚型F株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对2009年~2010年期间从免疫鸡群中分离的9个H9N2亚型AIV株进行血凝素(H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这9个病毒株HA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1 683 nt,H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7%~98.9%,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2%~98.8%;分离株与F株的HA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6%~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9%~99.3%;9个分离株与F株均属于Beijing/1/94-like进化分支,但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基因亚型。免疫试验结果显示:3周龄SPF鸡接种F株灭活疫苗21 d后,产生的HI抗体效价在log2 9以上;而且免疫鸡对分离株及F株攻毒后的喉头和泄殖腔排毒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数据表明,F株灭活疫苗可以提供对这些分离株的有效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2011年8月从山东省某鸡场鸡群中分离一株病毒,通过对分离株进行病毒致鸡胚矮小化试验、RT-PCR、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证实分离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IBV),命名为SDLVS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AIBV的S1基因序列,用Oligo6.0设计引物,对分离株SDLVS株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将分离的AIBV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其他血清型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SDLVS S1基因由161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含53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SDLVS株与55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在72.4%~99.6%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1.2%~99.3%之间。从进化树分析中SDLVS株与Mass型参考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特别是与H120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6%,进化亲缘关系最近,提示这2株毒株的存在可能与长期使用Mass血清型AIBV疫苗,从而产生疫苗的免疫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临床分离鉴定的3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S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对丰富我国PEDV的遗传衍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JX18毒株与CV777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氨基酸同源性95.7%,属于G1-b进化分支。JX18毒株与CV777经典毒株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比较,不存在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在中和表位区及已鉴定抗原表位区仅有一处氨基酸突变。SD18、JingTai18与PEDV CV777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64%和92.64%,S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和93.5%。SD18和JingTai18位于G2-b进化分支。SD18与JingTai18株与CV777经典毒株相比,S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存在插入缺失及多位点的氨基酸突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我国PEDV流行及变异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两广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变异情况及分子流行规律,于2011—2012年从该地区发病鸡群中共分离到16株H9N2亚型AIV,并对分离株HA基因进行测序与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HA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均为1 683bp,编码560个氨基酸;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8.7%99.6%,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9.6%,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9.5%。本试验分离毒株与国内疫苗株(GD-SS、SH-F和SD-6)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0.1%99.5%。本试验分离毒株与国内疫苗株(GD-SS、SH-F和SD-6)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0.1%92.6%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1.6%92.6%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1.6%94.8%之间。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可分为Group 1和Group 2两个亚分支,与疫苗株均属于欧亚谱系的Y280分支,但亲缘关系较远。分离株HA蛋白裂解位点附近序列有3种形式:PARSSR↓GLF、PSRSSR↓GLF和PARLSR↓GLF,均无连续碱性氨基酸的插入,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本试验发现分离株GD4、GX2在HA1的127、295位分别增加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除分离株GD5和GD6外,其余分离株在HA1的216位发生Q216L氨基酸突变,表明其存在感染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贵州流行株N基因分子特征和分群,试验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临床样本进行N基因扩增,克隆至pMD19-T载体,对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应用DANStar软件对测序序列和参考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同源性、变异位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PRV贵州流行株N基因扩增长度为1 578 bp,其相互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6%~100.0%及99.2%~100.0%,与国内参考株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97.7%~99.9%)及氨基酸序列(98.3%~100.0%)同源性较国外参考株(88.5%~97.7%和92.2%~98.5%)高;PPRV贵州流行株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疫苗株Nigeria 75-1相比存在26个位点突变,但没有氨基酸的缺失或增加;基于N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PRV贵州流行株同国内参考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但与国外参考株处于不同进化分支;其属于病毒进化的Ⅳ基因群,与国内参考株处于同一系统分群,但与疫苗株Nigeria 75-1(Ⅰ基因群)处于不同基因群。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我国华东地区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对2004年~2009年分离鉴定的38株PRRSV流行株NSP2基因高变异区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38株PRRSV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1.6%~99.6%,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3.7%~98.3%,共分为5种基因缺失类型.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8个分离株按基因序列可分为NSP2基因亚型Ⅰ和Ⅱ,其中,28株属于NSP2基因亚型Ⅰ,各病毒株均具有至少30个氨基酸的缺失,基因同源性为92.9%~99.2%;10株属于NSP2基因亚型Ⅱ,均具有1个或不具有氨基酸的缺失,基因同源性为76.5%~99.6%.流行株显示由基因亚型Ⅱ逐渐向基因亚型Ⅰ变异的趋势,并且NSP2核苷酸的缺失数量呈上升趋势.由此显示,我国PRRSV流行株NSP2基因变异较大,并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加强PRRSV流行株基因变异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03-1709
为了解阿卡斑病毒在云南师宗的流行情况及病毒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在云南师宗设立哨兵动物,2014年5~11月每周1次连续采集血清、血液样品,血清用做AKAV抗体检测,血液在C6/36、BHK-21、MDBK和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工作,用S基因特异引物对阳性分离物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头哨兵动物共采集到28批420份血清、420份血液样品,其中有3头牛和1只羊感染AKAV,从这些样品中分离获得2株AKAV(编号09312D和09312H),它们在BHK-21和MDBK细胞上48 h产生明显CPE。2株新分离AKAV的S片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100%,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所引用的9株其他不同地区分离的AKAV的S片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83.8%~97.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0.6%~99.6%之间,且新分离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小分支,具有高度亲缘性,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次级分支,同时与其他2株中国AKAV分离株处于同一进化簇。结果表明,云南省师宗县为AKAV流行地区,病毒在当地活动频繁,新分离得到的2株病毒与其他AKAV毒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提示亚洲太平洋地区AKAV病毒长期流行且关系密切,同时其氨基酸同源性高于核苷酸同源性也提示了AKAV S片段良好的氨基酸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羊流产嗜性衣原体MOMP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揭示其在流产衣原体病诊断和防治中的作用。本试验根据Gen Bank公布的流产嗜性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以羊流产嗜性衣原体青海分离株感染的鸡胚卵黄囊中提取的衣原体基因组为模板,应用套式PCR扩增到MOMP全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的结构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分析了与其他流产嗜性衣原体的同源性。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170 bp,可编码38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理论值为41.8 ku,理论等电点7.54,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其第1位到第19位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具有3处N-糖基化位点。含有多个能被其他酶修饰的位点,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含5个跨膜区,3个亲水性较强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其他流产嗜性衣原体分离株的一致性高在93%以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与OCLH196株(序列号为AJ440239)位于同一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19.
鸭圆环病毒(DuCV)感染能够引起鸭的免疫抑制,引起多种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在我国鸭群中广泛流行。为了解DuCV的遗传变异情况,对采自山东、江苏和贵州3个省份的19个鸭场的样品进行了PCR测定,并对DuCV的ORF-C1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PCR测定结果显示,19个鸭场中有9个鸭场的样品为DuCV阳性,总体阳性率为47.4%;ORF-C1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9株DuCV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4%~100%和82.2%~100%,与NCBI中已公布的DuC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7.8%~99.5%和71.5%~-99.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9株DuCV全部属于DuCV-1b亚型,其中有7株在同一分支上,与D11-JW-001等韩国毒株遗传距离较近,另外2株则与山东、广西的毒株遗传距离较近;此外,与已公布的毒株相比,9株DuCV都在158位发生了氨基酸突变,由E/D变为L/P。上述结果表明,DuCV-1仍然为我国鸭群中的优势流行基因型,但病毒的基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应该对其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20.
猪圆环病毒2型四川分离株ORF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分离毒株PCV-2 sch2010 ORF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V-2sch2010 ORF2全基因共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与GenBank发表的21株PCV-2的ORF2参考序列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4%~99.7%和87.2%~99.6%;与2株PCV-1 ORF2(GU371908、FJ47512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58.7%~59.5%和62.8%~64.5%;PCV-2 sch2010分离株与PCV-2的欧洲分支群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