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晶体蛋白对大蜡螟幼虫肠道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晶体蛋白处理后大蜡螟幼虫肠道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均下降。电泳分析表明,演粉酶两种同功酶的活力均增强,蛋白酶各同功酶活力均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取食农田残膜对大蜡螟种群延续的影响。【方法】以麦麸(MF)和新疆农田残膜(NTCM)不同配比作饲料(即MF,50%NTCM,100%NTCM 3个处理),在恒温30℃、60%±10%RH(相对湿度)条件下饲养大蜡螟2个世代。【结果】(1)大蜡螟幼虫取食麦麸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取食残膜量随添加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第二代取食麦麸量较第一代减少,而取食残膜量增加;对农田残膜和麦麸的总取食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MF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减少,50%NTCM和100%NTCM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增加。(2)大蜡螟蛹重、蛹长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3个处理第二代蛹重及蛹长均低于第一代(P>0.05);不同处理对大蜡螟雌雄蛾体重影响不显著,且各处理第二代雌雄蛾体重均低于第一代(P>0.05),而不同处理大蜡螟雌雄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3)大蜡螟雌蛾产卵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10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大于第一代(P>0.05),MF和5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小于第一代(P<0.05);大蜡螟卵孵化率随...  相似文献   

3.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生长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蒲恒浒  刘奇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47-13648
[目的]对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进行研制和优化筛选。[方法]以大蜡螟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对4种人工饲料配方(配方1和2为本研究室研制,配方3和4参照文献)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4种配方中,以配方2饲养的大蜡螟幼虫存活率最高,达89.3%,体重增加量和发育历期分别为0.30g/条和19d,极显著优于配方1和3,大蜡螟雌蛹重(0.235g)与配方4的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配方1和3。各配方对大蜡螟的成虫羽化率和雌虫产卵量无影响。配方1的饲料成本最低,为8.96元/kg,配方4的最高,达13.59元/kg。从综合投入和产出考虑,以配方2饲养大蜡螟幼虫的成本最低(5.82元/kg),产出效率最高,达2.703g/(0.016元·d)。[结论]配方2(1050g饲料中含玉米粉、奶粉、麦麸、酵素、丙三醇、蜂蜜分别为300、100、200、100、150、200g)对犬蜡螟幼虫的饲养效果最好,产出效率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4.
大蜡螟作寄主繁殖古巴蝇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大蜡螟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古巴蝇,解剖观察了古巴蝇雌虫体内幼虫量,并进行大蜡螟幼虫接种不同古巴蝇幼虫量以及不同生长期大蜡螟幼虫做寄主对古巴蝇蛹数、大蜡螟存活数和死亡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古巴蝇雌虫体内平均幼虫量达170多条;大蜡螟接种不同古巴蝇幼虫量后,所得的古巴蝇蛹数随着接种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但35~38条与45~48条蛆的接种量所得古巴蝇蛹数差异不显著;不同生长期大蜡螟接种古巴蝇后,古巴蝇收蛹数随着寄主大蜡螟生长期延长而增加,生长40 d和50 d的大蜡螟做寄主时,古巴蝇收蛹数、大蜡螟存活数和死亡数差异不显著。考虑到寄主饲料成本和羽化时间等因素,35~38条接蛆量和40 d生长期的大蜡螟做寄主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和小蜡螟二种。蜡螟幼虫又称巢虫、绵虫、隧道虫。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于蜜蜂巢脾中,破坏蜂巢、穿蛀隧道,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造成“白头蛹”。  相似文献   

6.
大蜡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蜜蜂巢脾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大蜡螟幼虫和成虫对东、西方蜜蜂巢脾的选择偏好性及其机理,分别在蜂场和实验室放置两种蜜蜂的巢脾(巢脾带花粉和蜜),观察记录巢脾受大蜡螟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在东方蜜蜂蜂场和西方蜜蜂蜂场,单独放置的东方蜜蜂巢脾平均2 d即受大蜡螟侵染严重,而单独放置的西方蜜蜂巢脾却不受大蜡螟侵染,一同放置的东、西方蜜蜂巢脾,平均2 d后东方蜜蜂巢脾遭受大蜡螟成虫侵染,5 d后大蜡螟幼虫转移侵染西方蜜蜂巢脾;在实验室,大蜡螟幼虫选择东、西方蜜蜂巢脾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取食的大蜡螟成虫基于嗅觉偏向选择东方蜜蜂巢脾,而取食巢脾的大蜡螟幼虫则对东、西方蜜蜂巢脾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蜡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蜡螟低龄幼虫为繁殖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和338.5日度.22,25,30和32.5℃恒温下的平均世代历期分别为29.36,21-41,16.88和19.94d.蜡螟绒茧蜂在35℃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全世代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晶体蛋白对大蜡螟幼虫肠道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晶体蛋白处理后大蜡螟幼虫肠道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均下降。电泳分析表明,淀粉酶两种同功酶的活力均增强,蛋白酶各同功酶活力均下降。  相似文献   

9.
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4种保护酶最适pH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幼苗地上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4种保护酶的最适pH。结果两者幼苗:APX和CAT的最适pH相同,分别为在醋酸缓冲液中pH5.6和在磷酸缓冲液(PBS)中pH7.4;但SOD和POD的最适pH不同,高羊茅地上部SOD和POD的最适pH在PBS中分别为7.8和6.0,而草地早熟禾SOD在PBS中的最适pH为7.8,在Tris-HCl缓冲液中的最适pH为8.2,其POD的最适pH在醋酸缓冲液中为5.0。  相似文献   

10.
以2种PBAT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膜1、生物降解膜2)和普通PE膜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探讨其在不同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在20%土壤含水量,20℃、40℃、20℃(12 h)和40℃(12 h)昼夜交替(20℃/40℃)3种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培养90 d,20℃/40℃土壤温度时普通PE膜、生物降解膜1、生物降解膜2的失重率最高,分别达2.89%、11.91%、8.33%。在20℃土壤温度,15%、20%、25%、30%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PE膜降解程度无明显差异;生物降解膜1在土壤含水量为30%时失重率最高,为5.36%;生物降解膜2在土壤含水量为25%时失重率最高,为6.46%。依据FTIR图,推测培养90 d后2种生物降解膜发生了诺里什Ⅰ型反应,在20℃/40℃土壤温度下2种生物降解膜烃键伸缩振动明显,代表分子链断裂。SEM显示生物降解膜降解加深的形貌特征变化趋势符合基质掉落—裂纹/小穿透性孔洞—大面积裂纹/大穿透性孔洞的规律。由此得出,PBAT生物降解膜的降解程度明显高于PE膜,高温湿...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冰  从斌  刘亚臣  付海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93-1393,1396
对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5龄幼虫处理12 h的羧酸酯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种品系线虫中,NC34处理的大蜡螟-αNA羧酸酯酶活力最高,是CK的2.047倍;其次是Otio品系的处理,为CK的1.965倍。-βNA羧酸酯酶活性以Otio处理的酶活力最高。由此可见,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山西旱作区不同类型地膜对谷子产量影响及其降解性能,在山西省朔州市布置地膜覆盖试验,设4个处理[普通地膜(PE)、PLA/PBAT复合型降解地膜(PP)、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PB)、不覆膜(LD)]。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地膜覆盖使谷子产量平均增长32.6%,但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2种可降解地膜水蒸气透过量显著增加,表现为PB膜>PP膜>PE膜。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显著下降,表现为PE膜>PP膜>PB膜,微观形态和化学结构变化显著,普通地膜变化不明显,微观表面粗糙度表现为PB膜>PP膜>PE膜。PB膜在保障谷子产量的同时降解效果最佳,农田残留最少,覆膜150 d后降解率达到74.8%,降解残片以<2 cm2和2~5 cm2的中小规格为主。从谷子产量、地膜物理性能、化学结构和降解残留度等方面综合评价,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确保谷子产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可作为PE膜的替代品应用于晋北地区旱地谷子生产中。  相似文献   

13.
大蜡螟的室内人工饲养技术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38-40,119
大蜡螟的养殖一般在30℃,60%~70%RH,全黑暗条件下。以中蜂旧巢脾为饲料饲养的大蜡螟,其卵、幼虫、蛹、雌蛾、雄蛾的历期分别为7.9±1.3、38.6±3.4、8.8±1.2、6.7±2.1、11.2±2.2d。雌蛾平均产卵量为864.55±98.6粒(258~1 489粒)。雌蛾产卵前期平均1.2d,雌成虫平均寿命6.7d,产卵期平均4.25d,占雌成虫期的63.43%;雄成蛾平均寿命9.95d,大于雌成蛾。雌蛾平均每只产卵率199.19粒/♀/d。雌蛹平均体重及初生体重均极显著地大于雄蛹的平均体重。本实验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大蜡螟发育周期缩短,为生物测定提供优良的、标准的供试虫体。  相似文献   

14.
大蜡螟室内饲养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恒温条件下用人工培养基饲养的大蜡螟发育历期与自然条件下有差异,用不同饲料量,接卵量在特定容器内饲养以寻找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饲养生测用大蜡螟幼虫的最佳组合为1g饲料、2cm^3容器和4粒卵。  相似文献   

15.
覆盖淀粉—聚乙烯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聚乙烯膜(指淀粉与聚乙烯按比例共混吹制的膜)在半干旱中早熟玉米区试用,可较好地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促进玉米前期生长发育,获得增产。淀粉—聚乙烯膜覆盖玉米能够提高农田增值率达24.2%,而且比纯聚乙烯膜投入降低,并且具有聚乙烯膜所不及的降解性,因而为半干旱地区耕作栽培增添了新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一、棚膜的种类 棚膜的品种很多,性能各异。按树脂原料分有聚乙烯膜(PE膜)、聚氯乙烯膜(PVC膜)和乙烯-醋酸乙烯膜(EVA膜)。按结构性能特点分有普通膜、长寿膜、长寿无地膜、漫反光膜、转光膜、复合多功能膜等多种。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3个优良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大蜡螟幼虫Galleria mellonella的致病性测定,对采自甘肃省内的3个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megidis的0627 M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itiae的0619 HT品系和斯氏线虫S.krussei的0657L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质量的大蜡螟幼虫体内,0627 M品系线虫繁殖量最高,侵染周期最长;0627 M品系和0619 HT品系侵染大蜡螟所用剂量小,但相同剂量下0619 HT品系的侵染速度较高;0627 M、0619 HT、0657L 3种线虫品系的侵染活性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15~30℃、20~30℃;在25℃恒温下,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0%时,3种线虫品系均丧失侵染活性.研究表明3种线虫品系在田间害虫防治上均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晏容  刘流  刘晖  贺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89-12891
[目的]了解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物酶(POD)在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血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对血细胞中ACP、POD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感染前后家蝇幼虫血细胞中ACP、POD活性,用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法进行观察。[结果]感染后浆血胞和粒血胞中ACP、POD的活性均较正常组极显著增加(P〈0.01)。感染前后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中均未见ACP、POD的阳性反应物。[结论]感染后浆血胞和粒血胞中ACP、POD的活性增强,提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以麻江县蓝莓(粉蓝)为原料,研究不同厚度的保鲜膜(微孔膜、0.02 mm、0.03 mm和0.04 mm聚乙烯膜(PE))处理对(0±0.5)℃条件下贮藏的蓝莓果实腐烂率、顶空气体、花色苷、多酚、过氧化物酶(POD)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03 mmPE膜和微孔膜处理蓝莓鲜果能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呼吸强度呈动态平衡;多酚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POD和PG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各处理果实花色苷和多酚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到第80 d,0.03 mmPE膜处理的花色苷(253.5 mg/100 g)和多酚(18.76 g/kg)含量最高,且保持较高的CO_2含量和POD活性。能有效抑制PG酶活性,延长了果实贮藏期。适用于蓝莓果实在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0。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