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利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和陈巴尔虎旗3个旗县的320户牧户样本数据,对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小,载畜量的草地面积单位越低。中小牧户是草场租入的主体,草场承包面积越小,租入草场的概率越高。大牧户是雇工放牧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大,雇工放牧的概率越高。在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场面积是影响牧户是否超载和超载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草原生态保护,实现草畜平衡,在制定和完善一些政策措施时,应该瞄准草原超载的主体,重点关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和牧户。在草地资源禀赋适中的地区,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牧户进行草场流转,扩大草场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应该反思围栏的必要性,尝试探索新的草地管理模式,例如集体草场的社区参与式管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肃南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原超载过牧现象日益突出,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逐步扩大,草原生态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作者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是改善肃南牧区草原生态恶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的形成与草场管理方式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草场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节约性、适应性的生态特征,继承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定牧之后牧民居住的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空间,最终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南疆牧民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利用柯克亚乡、哈拉峻乡、尼雅乡等3个样本乡的牧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政策实施前后牧户生活生产方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不仅提高了牧民的畜牧业收入,而且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然而,南疆畜牧业尚处于转型过渡阶段,现代科学养殖技术投入不足、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牧民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当前牧区面临的三大问题.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二是加强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并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继续完善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牧区典型区调研,了解典型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生产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了解牧户家庭劳动力结构、年龄现状以及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情况,同时进行劳动力意愿调查,了解劳动力从业意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从业意愿入手,分析牧民老龄化问题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并指出牧民老龄化问题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牧民老龄化的制约下,探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如向集约化、高科技投入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藏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各类天然草地12.3亿亩,仅次于新疆,可利用草地面积8.25亿亩。如今,西藏草场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低,部分地区经营粗放,生产方式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超载过牧,鼠害、虫害、草害(毒草)猖獗,加快了草场的退化、沙化和荒漠化趋势。要解决以上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农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林立 《甘肃农业》2005,(11):92-92
分析了肃南县草原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充分开发潜在水资源,制定近、远期规划,建设牧区水利设施,以节水、高产、优质灌溉饲草料地,对大面积天然草场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禁牧为主要手段,可有效地解决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促进退化和沙化草地生态功能的恢复,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产流条件,调节和增加河源径流,实现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绵羊是新疆牧区畜牧业的主体畜种,历史以来主要养殖方式是放牧,随着2010年国家对天然草场"禁牧"、"限牧"、牧民定居政策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逐步落实,转变传统的养羊模式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琦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19-3726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长期挑战性的课题,关系着补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性的关键问题。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存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和食物安全的接续地,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已初步建立,投资规模和覆盖面均较大,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探讨和建立公平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协调草原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多赢”、确保草原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和长效机制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致富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草原区域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进行实地调研、对牧户固有的生产决策行为对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当前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认为目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长期欠账,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巨大;草原生态投入少、周期短,保护成果尚难以得到有效巩固;牧民存在心理载畜率和超载惯性,对生态补偿减畜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延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限;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行多样化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和加强草原畜牧业制度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脆弱性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的主导产业,而牧草是牲畜的主要食物来源,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广大牧民群众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在草原环境治理上,群众保护草原生态坏境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以冬春草场为重点进行了草原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正逐步向良性化发展。在草原的治理中,轮牧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保护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轮牧还可清洁净化牧场,降低家畜寄生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边境县。全县草地总面积为1049万亩,载畜量为120万只标准羊单位,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7%,畜牧业是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该县的畜牧业主要是草原畜牧业.对天然草场的依赖程度较高。2003年起,额敏县实施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现已实施了四期,共完成草场围栏470万亩,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边境地区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瑞荣  马丹阳 《现代农业》2023,(6):85-90+96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参与草场转入行为的牧户与未参与草场流转行为的牧户之间的成本差异,探讨通过草场流转而扩大草场经营面积的牧户能否有效减少草料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研究发现:牧户转入草场后草料支出显著减少,单位饲养成本显著降低,转入草场扩大经营面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转入草场对草场生产力较高的牧业旗效果更突出。因此,鼓励牧区草场合理流转,特别是草场生产力较高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强牧惠牧政策持续发挥作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草原政策工程深入贯彻实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加快转变,草原牧区牧民收入增幅稳中有升,牧区发展、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本刊编辑部结合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对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的专访,全面解读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草原牧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草原大地不断涌现,近年来,农牧业部门探索出通过饲养草原牧鸡,既可以低成本高效灭蝗,又能带动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牧民增收、牧区增肉的新途径。同时草原牧鸡还能减缓草原退化现象,有效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岷县牦牛属草原性牦牛,岷县草场多属高山草甸草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牛羊为主放牧型草食畜发展很快,牧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近年虽然实施了退耕还草还牧,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战略,但草场整体呈现退化趋势。因此,牧场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草原退化、沙化已十分严重,草畜矛盾越来越尖锐。若要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场生产能力,需要从全国农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我国主要农区和广大牧区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来探讨草原牧区的生产建设和相应措施。首先主攻我国中部农区的中产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并着重从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畜产品,以减轻牧区草场的压力,才能真正解决超载过牧问题,并为改良草场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持续增收,从2011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新疆130万牧民将获近20亿元生态保护补助。 据自治区畜牧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按照相关规定,首先对新疆1.5亿亩不适宜再放牧、生态环境恶劣的草场进行封育禁牧,通过这一项牧民就能得到9亿元禁牧补助;  相似文献   

18.
草原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草原生态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重要环境。建国初期。建平县曾经是水草丰茂.但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气候持续干旱、人口数量增长、牲畜数量急剧增加、草原超载过牧等原因.导致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退化面积已达80万亩,占草原面积的50%,草原的退化导致风沙四起.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们生存环境,同时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天津农业科学》2017,(6):61-63
随着草地退化的日益加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从2011年开始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分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提出了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过程中,加强对草场的监管力度、牧区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资金投入,提高牧民补贴,进一步促进牧民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积极性等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支持与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希望能够为政府制订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吕盈盈  蓝红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26-4928,4948
以典型西部少数民族牧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响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牧区草原畜牧业增收受生态限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牧民就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牧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抽水式转移";牧民享受的国家惠农政策偏少,政策支持不足。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牧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广大牧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产业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牧"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