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黑核桃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生物学特性,以病原菌为靶标进行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实验,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备选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碳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结果】病原菌在供试的8种不同碳源培养基均可生长,在PDA、PSA、PCA和胡萝卜培养基培养基上长势好于其它4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其中病原菌在PDA上生长最好,其次为PSA、PCA和胡萝卜培养;病原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在(25±1)℃;病原菌在pH值3~10均能生长,其中在pH值5.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病原菌在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24 h黑暗三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其中24 h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较快,而在其它2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缓慢;12种供试药剂对黑核桃腐烂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10%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大,EC50值为0.001 mg/L,其次为16%苯甲中生,EC50值为0.017 mg/L,而47%春雷王铜毒力最小,EC50值为2 481.10 mg/L。【结论】在供试8种培养基中,最适合核桃腐烂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5,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光照。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苯甲中生和多锰锌,3种药剂可作为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的备选。  相似文献   

2.
番茄主要病害病原菌培养条件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侵染甘肃省番茄主要病原菌培养条件,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为生产实践中防治番茄3种病害及研发新的混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阻碍和延缓3种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方法】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3种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室内防治药剂进行了测定及筛选.【结果】对番茄上3种主要病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培养条件筛选,研究发现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OMA培养基有利于致病疫霉菌丝的生长,TDA培养基有利于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菌丝的生长;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分别为20℃与24/0(L/D)、25℃与24/0(L/D)、25℃与16/8(L/D);经室内抑菌作用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霜脲·锰锌对致病疫霉、苯醚甲环唑对茄链格孢和腐霉·福美双对灰葡萄孢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100%,EC50分别为141.00、31.89和138.91μg/mL.【结论】霜脲·锰锌、苯醚甲环唑和腐霉·福美双可分别用于由致病疫霉、茄链格孢、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楠木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病害防治有效的杀菌剂。【方法】以强致病菌株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 SCMN-BB-8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开展室内筛选药剂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菌株以PSA培养基(pH 7.0)在30℃进行培养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或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钙,光照对菌株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筛选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氟硅唑3种室内外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结论】明确了楠木溃疡病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为该病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玛咖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avenaceum ROT-2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的室内抑菌药剂,为玛咖的高产及高品质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与通气条件对燕麦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选用3种常见农药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燕麦培养基(OA)最利于该燕麦镰刀菌的生长,菌落直径大且菌丝浓密,碳源和氮源以淀粉和硝酸钠较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55℃,在p H 4~10条件下均生长良好,在p H为6时生长最佳,黑暗及不通气条件更有利于燕麦镰刀菌丝生长。【结论】在供试的3种药剂中,80%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 mg/m L时相对抑菌率为88.8%,EC50为0.140 9mg/m L。  相似文献   

5.
几种杀菌剂对枸杞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试验通过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治药剂进行室内药效筛选,为干旱荒漠区的枸杞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方法】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枸杞根腐病主要病原——腐皮镰刀菌的抑菌作用.【结果】5种杀菌剂对腐皮镰刀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噁霉·福美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达0.071 1g/L;代森锌次之,爱霜诺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为0.426 4g/L.【结论】噁霉·福美双可作为枸杞根腐病的有效防治药剂进一步在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越橘圆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经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 序列分析,确定Pp.jlnd09 菌株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培养基为PDA,较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适宜温度范围为10...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省开阳县烟草炭疽病病菌进行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特点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以及ITS测序结果,鉴定烟草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为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供生产上交替使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烟草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为0.012μg/mL;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作用最差,EC50为3.450μg/m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防治柠檬黑星病的高效低毒药剂供生产使用,采用生长速率法于室内测定了8种杂菌剂对柠檬黑星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药剂对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分析各药剂间的EC50值可知,300g/L爱苗EC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仅为0.067 8μg/mL;25%咪酰胺EC和50%施保功WG抑菌作用次之,EC50分别为1.000 1μg/mL和1.907 3μg/mL。以上3种药剂可进行大田试验,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茄褐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防治药剂对其室内毒力强度,为南昌地区茄褐纹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茄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的生物学特性及8种杀菌剂对该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为11.00 mm/d;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佳碳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40%氟硅唑、15%三唑酮、70%丙森锌、50%戊唑醇·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43%戊唑醇和50%异菌脲等杀菌剂对茄褐纹病菌毒力较强,其EC50依次为0.012μg/mL、0.020μg/mL、0.030μg/mL、0.072μg/mL、0.128μg/mL、0.149μg/mL和0.241μg/mL;40%嘧霉胺的毒力较弱,其EC50为8.013μg/mL。【结论】该研究为茄褐纹病发病规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孝感市农科院试验园发现一种引起省沽油叶枯病的新病害,明确了该病害的病原物和 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脂肪酸成分辅助分 析及其室内防治药剂筛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该病害是由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真菌引起的, 该病原菌菌落为青灰色,分生孢子串联成长链状,大小为 3.5~15.8 μm×7.6~46.5 μm,有 2~10 个横隔膜和 0~3 个纵斜隔膜。且接种病原菌 14 d 后叶片的症状与田间发病植物相似,再次从接种后发病叶片重新分离出病原真 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病原菌与接种真菌一致。在供试药剂中,戊唑 ? 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EC50 最低, 为 0.4004 μg/mL,在药剂包装推荐使用浓度基础上再稀释 5 000 倍,仍有抑菌作用,抑菌率达 42.8%。其次是烯 酰 ? 咪鲜胺、福 ? 福锌和三环 ? 氟环唑,EC50 分别为 1.4619、1.756、6.0559 μg/mL。【结论】首次发现引起省沽 油叶枯病的病原物为互格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真菌,在供试药剂中戊唑 ? 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椰子果实腐烂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椰子贮运及防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稀释分离法从病果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椰子果腐病菌为Thielaviopsis paradoxa,可侵染菠萝蜜、甘蔗、木薯、香蕉、豆薯、龙血树、芒果和凤梨。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 ℃。菌丝生长最快的pH为6,产孢、孢子萌发最佳pH分别为6和5;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最佳光照培养条件均为24 h光照培养,最佳产孢的光照条件为24 h黑暗培养;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均为阿拉伯树胶,孢子萌发最佳碳源为淀粉;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最佳的氮源均为酵母粉;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PSA和OMA。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硅唑·吡唑对果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最好,EC_(50)分别为0.005 mg/L和3.657 mg/L。【结论】环境因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25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氟硅唑·吡唑对椰子果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及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6种化学杀菌剂和6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病原菌鉴定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发现12种杀菌剂对C. scoville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5%(w)肟菌·戊唑醇WDG、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254、0.731、0.745 mg/L。其次是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SL、3%(w)中生菌素WP、10 g/L申嗪霉素SC、80 g/L宁南霉素AS、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EW和10 g/L蛇床子素ME,EC50分别为1.238、1.307、1.711、2.929、3.175和2.191 mg/L。将10%(w)苯醚甲环唑W...  相似文献   

13.
从白睡莲黑斑病叶上分离获得1株真菌SL-1512,对其完成致病性测定,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的室内抑菌药剂,对不同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情况展开分析和进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均适合该菌株的生长,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蛋白胨较适宜,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55℃,在pH值4~10条件下均生长良好,其最适p H值为5~7,通气及光照对草茎点霉菌丝生长均无显著性影响;在供试的3种药剂中,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 000 mg/L时相对抑菌率为97.1%,EC50为1.2 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尖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是制约广东南雄辣椒产业的重要因素,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尖孢炭疽菌对不同种类辣椒的致病性,采用菌丝生长法和镜检孢子量测定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尖孢炭疽菌的影响。【结果】尖孢炭疽菌对指天椒、线椒、柿椒、螺丝椒、美人椒、黄皮洒椒、绿皮尖椒、皱皮椒、泡椒均有致病性,其中线椒对尖孢炭疽菌更为敏感,不需要伤口就可被侵染为害。适合尖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8 ℃,26 ℃时菌丝生长最快,30 ℃时产孢量最大;适宜生长和产孢pH 为5.0~9.0;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光照促进孢子产生。PDA利于菌丝生长,辣椒果煎汁培养基促进孢子产生;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和甘露醇利于病菌生长和孢子产生,蔗糖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产孢。有机氮源牛肉膏培养基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尖孢炭疽菌致病性强,可在无伤口下侵染线椒,其生物学特性与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20-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为OA培养基;碳源以乳糖,氮源以L-丙氨酸对菌丝生长最佳;菌株在19~28℃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在pH 6~11均能生长,pH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  相似文献   

17.
花椒流胶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甘肃陇南地区花椒流胶病病原菌,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的特性.【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花椒流胶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造成花椒流胶病的主要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光照、pH、温度、不同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造成花椒流胶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 sp.).三线镰孢菌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6~8,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小穴壳菌属在光暗交替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pH为6~8,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结论】花椒流胶病病原菌具有碳氮源营养来源广泛,适宜偏碱环境生长,耐高温的生物学特性,为花椒流胶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设计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引物,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Nigrospora sphaerica的杀菌剂,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发病黑皮甘蔗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5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和孢子;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ITS序列,采用MRGA7.0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根据获得的ITS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Ng1F/Ng1R和Ng2F/Ng2R;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7种不同杀菌剂对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N.sphaerica的室内抑菌效果进行筛选。【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和pH 7;Ng1F/Ng1R可用以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药剂0.16 mg/L和施保功药剂2.4 mg/L对N. sphaerica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效果均可达到93%以上。【结论】引起甘蔗种传病害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Ng1F/Ng1R可用于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和施保功药剂可作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药剂或种苗脱毒处理药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茄褐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防治药剂对其室内毒力强度,为南昌地区茄褐纹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茄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的生物学特性及8种杀菌剂对该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为11.00mm/d;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佳碳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40%氟硅唑、15%三唑酮、70%丙森锌、50%戊唑醇·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43%戊唑醇和50%异菌脲等杀菌剂对茄褐纹病菌毒力较强,其EC_(50)依次为0.012μg/mL、0.020μg/mL、0.030μg/mL、8.013μg/mL。【结论】该研究为茄褐纹病发病规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长春市百花园种植的羽扇豆(Lupinus micranthus)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了对20种药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多区段DNA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害由Colletotrichum lupini引起.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光照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7~8.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在以蛋白胨为氮源、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以硝酸钾为氮源、山梨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1℃,孢子致死温度为52℃.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病原菌对2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该病原菌菌丝和孢子均对质量分数60%唑醚代森联、250 g·L-1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EC50<1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