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001)。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大穗特性明显,是参加国家区试与省区试品种中穗粒数最多的品种。国家区试平均产量5 913.00 kg/hm2,较对照川麦42增产4.3%;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5 786.10 kg/hm2,较对照绵麦367增产16.89%。川麦9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优、面粉白度高,适合制作酒曲、蛋糕、饼干等。根据国家、四川省区试数据和课题组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本文对川麦93的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等)进行了阐述,并简要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3.
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回交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Yuma/8^*Chancellor为抗病基因供体亲体,以综合家艺性状优良的扬麦5号,85-85,扬麦158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综合和“滚动”回交,温室加代,白粉病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记选择,开展抗白粉病回交育种,育成了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综合农艺性状优秀的小麦新品系,93-1111,96G25,经过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为扬麦10号,扬麦11号,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进入市场前对品种特性的分析,可为广大用户提供生产所需信息,为良种良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数据,采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等对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2年区域试验AMMI模型分析表明,川麦618产量处于中等水平,稳定性好。大区生产试验中,川麦618平均每666.7 m2产量450.52 kg,有效穗23.57万穗/666.7 m2,千粒重47.93 g,穗粒数47.28粒;根据AMMI分析排序图比较品种特性优劣:中科麦1816>川麦618>蜀麦1958>川育42>绵麦367>西科麦5518;GGE图分析表明,川麦618具有比较优势。【结论】小麦新品种川麦618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较好的优质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 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苏麦18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麦区对中筋小麦广适性和高产抗病的需求,采用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中筋小麦新品种苏麦188(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其综合性状优异,表现中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感白粉病,耐寒、耐迟播。产量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0%,品质优良,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种植,审定以来累计推广面积66.7万hm~2以上。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为大面积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扬麦21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广适性和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和综合育种路线,育成小麦新品种扬麦21。其综合性状优异,中抗赤霉病,抗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感纹枯病。较对照扬麦158等增产3.9%~6.8%,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缓解了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品种的短缺矛盾,有利于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方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利用小麦近缘属种育种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利用大群体有限回交法和重组自交系育种法改良初级人工合成小麦及其衍生系,育成了产量提升近30%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维持四川小麦产量台阶20余年。【结论】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方法技术创新,是实现产量新突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赤霉病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Fhb1是国内外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通过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品种,探明Fhb1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来源。【方法】 选取历年来长江中下游广泛种植的75份小麦改良品种和18份地方品种,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单花滴注结合弥雾保湿进行供试品种的赤霉病抗扩展鉴定,根据3年平均病小穗率和严重度分级,将供试品种分成抗病(R级)、中抗(MR级)、中感(MS级)和感病(S级),并利用Fhb1的KASP标记检测;2019年调查筛选出的平均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的株高、穗粒数、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结果】3年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有2个品种平均赤霉病抗性达到R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7.8%—9.7%,65个品种达到中抗至中感,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13.2%—49.5%,26个品种达到S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53.6%—78.5%。22个小麦品种在Fhb1位点呈抗病基因型(简称Fhb1+),71个品种在该位点呈感病基因型(简称Fhb1-),Fhb1+品种平均病小穗率显著低于Fhb1-品种(P<0.05)。赤霉病鉴定筛选得到67个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种,考察这些品种的农艺性状发现宁麦19、扬麦29、扬麦16、扬麦23、扬糯麦1号、扬麦20、宁麦12和扬辐麦4号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亲本选用。【结论】除苏麦3号和望水白外,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其他高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筛选得到的赤霉病抗性与综合农艺性状结合较好的小麦品种以扬麦品种为主,其中只有扬辐麦4号携带Fhb1抗病基因。利用Fhb1抗病基因并不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危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规律,提高小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春小麦90K芯片开展新疆春小麦育成种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新疆春小麦育成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2.005,变幅为1.902~2.18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穗粒数与育种年代呈极显著正相关。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主要是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杂交辐射诱变育种、引种3种方式。利用小麦90K芯片将新疆春小麦育成种划分为3个类群,显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新疆春小麦育种遗传基础薄弱、遗传多样性逐渐散失,新疆小麦育种应加强资源收集与利用,扩大育种亲本选择,提高品种变异的丰度和广度,以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聚合育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高产小麦新品种郑农1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农1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采用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单株选择而成的高产、稳产、抗逆、抗病小麦新品种。于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经过针对选育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广适的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目标,于1996年以豫麦51号为母本,以优繁5号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统选择,于2002年育成,组合为豫麦51号/优繁5号,系谱号为96116-4-2-2-6-3。其系谱见图1。图1郑农17号系谱1996年以豫麦51号为母本,与中国农大选育的优繁5号杂交。豫麦51号具有高产、抗倒、大穗大粒、高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优点,且品质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小麦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是全球小麦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鉴定挖掘抗穗发芽QTL,聚合穗发芽抗性位点,选育抗穗发芽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方法】以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RIL,F8)为材料,于2016—2018年分别在2个环境下对RIL群体进行籽粒发芽指数(GI,2016和2018)、籽粒发芽率(GR,2016和2018)和整穗发芽率(SGR,2017和2018)3个穗发芽指标测定。利用90K SNP芯片构建的遗传图谱检测全基因组穗发芽相关QTL,并分析抗性QTL聚合效应。【结果】双亲间GI、GR和SGR指标值差异显著,亲本川农16穗发芽抗性明显优于亲本川麦42。共检测到11个与穗发芽抗性有关的QTL,主要分布在2B、2D、3A、3D、4A、5A、5B和6B染色体上。5B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单个环境表达的整穗发芽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最大,达到29%;在2D和3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整穗发芽主效QTL,以及5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与种子休眠相关的籽粒发芽主效QTL,在2个环境下均能表达,其抗穗发芽等位变异均来源于川农16。基因型分析发现,RIL群体中不同株系聚合抗性QTL的数量变幅为1—9个,表现为抗穗发芽的株系均携带4—9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重组自交系群体中6个株系GI、GR和SGR值均在15%以下,表现出高抗穗发芽特性;这6个优异株系聚合了多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且均聚合了川麦42在4A染色体上的微效QTL(QGi.saas-4AQGr.saas-4A),以及川农16在2D和5B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Sgr.saas-2DQSgr.saas-5B);编号为104和125的优异株系已通过审定,定名为川麦104和川麦64。其中,川麦104于2012年同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其抗穗发芽能力强,产量、品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突出,聚合了7个正向穗发芽QTL,包括2B、2D和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4个抗性QTL(QGi.saas-2BQGr.saas-2BQSgr.saas-2DQSgr.saas-5B),以及4A和6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3个QTL(QGi.saas-4AQGr.saas-4AQGr.saas-6B);近年来,川麦104已成为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核心亲本,育成小麦品种(系)18个。【结论】共检测到11个抗穗发芽QTL,其中3个来源于川麦42,8个来源于川农16;RIL群体中的抗穗发芽株系均携带4—9个抗性QTL,优异株系川麦104和川麦64高抗穗发芽,均聚合了7个穗发芽抗性QTL。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利用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经多年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高产超级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杂交组合为:鲁麦23×临90-15.该品种集中了双亲大穗大粒、成穗多、优质、抗倒、抗病等优良特性,产量结构三因素均衡发展,适于超高产地块高效种植.2004年8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晋麦62号是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育成并审定的适合山西北部水地种植的一个小麦新品种,近年以晋麦62号为骨干亲本在山西南部和中部育成并审定数个新品种。通过对小麦骨干亲本晋麦62号及其衍生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的分析,总结得出晋麦62号作为骨干亲本的遗传特点:矮秆、多穗、生育期偏晚、遗传力强等特性,与早熟等性状互补优质资源组配,在北方麦区育成高产、稳产、矮秆、多穗型小麦品种的概率增大。通过对晋麦62号遗传特点的分析,使今后小麦育种工作中对晋麦62号的遗传特点更好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选育早熟、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作为育种主攻方向,以鲁麦14、尉132和"87初20"为亲本,运用复交方式,育成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22。先后参加山东省小麦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均居参试品种首位,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就育种目标制订、亲本选择、穗行前期选拔和选择时注重均衡其它性状探讨了早熟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四川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10多年来开展小麦穿梭育种合作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回顾,着重记叙了四川在与CIMMYT的合作中,引进CIMMYT的麦类种质资源和国际先进的冬春杂交小麦穿梭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并利用引进种质的抗锈病、优质等特性与四川小麦品种的优良综合农艺性状、丰产性、广适性相结合,育成了川麦30等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实践表明,CIMMYT种质已成为四川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来源。本文还对今后进一步加强与CIMMYT合作,提高合作效率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麦品种川麦44不仅本身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而且以其为亲本已选育审定新品种11个,是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明确川麦44的遗传特性,鉴定其含有的重要基因或QTL位点,为更好地利用川麦44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明确小麦-外源易位对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的影响以及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在染色体层面的遗传规律。利用660K SNP芯片数据分析川麦44对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明确衍生品种中来源于川麦44的高传递率区段。利用已知的小麦基因功能标记及QTL连锁标记,对川麦44中有利于育种的重要基因位点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学鉴定表明川麦44不含四川小麦品种中常见的2条易位染色体6VS/6AL和1RS/1BL。其衍生品种中,仅昌麦32和昌麦34含1对1RS/1BL易位染色体,其余品种不含有小麦-外源易位染色体。系谱分析表明,昌麦32和昌麦34的易位染色体遗传自另外一个杂交亲本——昌麦19。1RS/1BL易位的导入可能是昌麦32和昌麦34表现为弱筋的原因之一。除了小麦-外源易位染色体,多个染色体的核型在川麦44及其10个衍生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其中,4A染色体有2种类型,80%的衍生品种与川麦44相同核型相同;5A染色体有4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6B染色体有2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7B染色体有2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660K SNP芯片分析共鉴定到1 106个分布于川麦44所有染色体上的高遗传率区段,平均长度为1.57 Mb。从基因组层面来看,B基因组的区段总长度和总数均最大。从不同染色体来看,区段最长的3条为别为4A、2B和5B,区段数最多的3条染色体分别为4A、2B和3B。利用61个已知的小麦基因功能标记及13个产量相关QTL连锁SNP标记分析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再与之前获得的川麦44高传递率区段对比,发现有9个基因的标记和3个QTL位点标记锚定在川麦44高传递率区段内,这些基因被认为是潜在的川麦44高被选择基因。依据功能标记或连锁标记的等位类型推断,其中2个功能基因TaSdrNAM-A1和3个QTL位点QTKW.sicau-2AS.1QTKW.Sicau-4ALQSL.sicau-5AL.2可能是川麦44携带的重要优势等位基因或位点,在培育衍生品种过程中被优先选择保留。5个基因或QTL位点分别对穗发芽、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正向效应。【结论】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基因组片段在衍生品种中的长度短,具有较高的遗传配合力,易于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重组,不易导致连锁累赘问题。TaSdNAM-A1QTKW.sicau-2AS.1QTKW.Sicau-4ALQSL.sicau-5AL.2是利用川麦44育种的5个重要靶基因位点,可加强对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Rht8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Rht8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小麦在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以引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和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Rht8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以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小麦为亲本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检测材料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7.78%。从每一个人工合成小麦形成的小的后代衍生群体看,Rht8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以syn768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Rht8基因型频率最高,为96.70%;在以syn769为亲本而育成的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与川麦43育成品种中,Rht8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1.64%;以Syn780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3.68%,分离比率约为3:1;以Syn786为亲本育成的材料只有川麦47,该品种不含有Rht8该基因;【结论】不论父本或母本的Rht8的基因型状况如何,它们所产生的杂交后代材料Rht8基因的遗传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抗性且农艺性状、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组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在2019—2020、2020—2021年连续2 a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Fhb1、Fhb2、Fhb4、Fhb5、Fhb7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其冬春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抗寒性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7个参试品种平均病小穗率为42.2%,平均严重度3.0,参试品种的2 a平均产量为7 105.4 kg·hm-2,平均分蘖成穗率为42.4%;郑麦113为弱春性,其余小麦新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217 d,抗冬寒性变幅为2~3级,抗春寒性变幅为2~4级,平均株高为76.7 cm,百农207和机麦1号落粒性为3级,属易落粒品种。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8%,总淀粉含量平均值为61.2%,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为19.4%,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平均值为0.47,糊化温度...  相似文献   

20.
<正> 由我院农学系小麦育种组翟凤林副教授等培育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北农1号(F_(122)),最近在河北省廊坊地区通过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这个品种是用巴基斯坦小麦品种中高杆、法国小麦品种弗罗列斯、北京小麦品种有芒白4号和罗马尼亚小麦品种洛夫林10号杂交育成的。聚合了四亲本优良性状,在籽粒大小、灌浆速度、抗白粉病性、抗旱性等方面表现了超亲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