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在不同季节分别监测密闭式鸡舍和半开放式鸡舍水平纵向上前、中、后不同位点、不同层高18个位点的各项环境参数,比较分析发现密闭式鸡舍下的内环境控制比半开放式鸡舍更稳定,因为更有利于家禽的健康与生产。  相似文献   

2.
集装箱式水产养殖模式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集装箱式水产养殖模式(以下简称"集装箱养殖")创新性地采用标准定制的集装箱为载体,通过应用控温、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等先进技术,有效控制箱体内的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实现受控式生态循环养殖,主要有与池塘联动的"陆基推水式"和全循环利用的"一拖二式"两大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21,(1)
目的验证枯草芽孢杆菌在较大规模蛋鸡生产中提高生产性能、降低环境污染的效果。方法选取10 334只日龄500 d的蛋鸡,分为2组,试验组每吨料添加200 g枯草芽孢杆菌,对照组不添加,分别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产蛋量、破蛋数、病死鸡数量和鸡舍内苍蝇数量,检测鸡舍内氨气含量。结果通过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试验组比对照组鸡群的产蛋率提高2.83%,破蛋率降低29.79%,死淘率降低51.48%,鸡舍内氨气含量降低50.69%,苍蝇总数降低83.4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枯草芽孢杆菌在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同时,还可以降低鸡舍内氨气含量、减少苍蝇孳生,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冷藏大黄鱼不同细菌生长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鱼肉中细菌变化情况,采用修正的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拟合细菌生长曲线,经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和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能有效描述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贮藏时间内的菌落总数。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把不同时间的菌落总数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依据均方根评价建立的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0、5℃冷藏过程Gompertz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077和0.100,Logistic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114和0.138,2种模型相比,Gompertz预测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定制标准集装箱为养殖载体,应用"分区养殖、异位处理"新技术工艺,把养殖对象集中在箱内进行集约化养殖,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有效控制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实现控水、控温、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和养殖尾水生态循环利用、达标排放,在提高养殖产量的同时显著提升水产品质量品质,具有节地节水、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智能标准、集约高效、病害可控、综合养殖成本低等优点,是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影响鸡产蛋性能的因素很多,除饲料营养外,还有通风、光照、饲养密度等,因此,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鸡效益,使鸡的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搞好环境控制。   蛋鸡养殖的环境控制主要包括鸡舍内外两部分,舍内环境控制主要包括通风、光照、饲料、饮水温度、湿度、密度、选鸡和拣蛋。   通风 不论鸡舍大小或养鸡数量多少,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密度饲养的鸡舍,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通风不好,随时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释放出来,并充溢于整个鸡舍,影响鸡的正常生长产蛋并引发多种疾病。因此,生产中应在鸡舍的底部设置地窗、中部设大窗、房顶设带帽的排气圆筒。夏季全部开放,冬季可关闭中部大窗,仅留地窗和房顶的排气圆筒。也可在中部设排气扇,以便在冬季快速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冬季要密切注意通风系统。不可引起贼风或把舍内温度降得太低,以减少饲料消耗,防止引发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适宜贝类的养殖环境,促进贝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于2019年5—11月对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的细菌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运用异养细菌总数等级评价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海域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弧菌数量总体较低,异养细菌数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整体无明显污染迹象;水温、盐度和透明度均处于正常范围,酸碱度和溶解氧符合海水水质一、二类标准;内梅罗综合指数小于0.75,海域环境相对清洁,污染程度低。总体上,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水质较好,适宜贝类养殖。  相似文献   

8.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会影响中华绒螫蟹肠道及鳃内的可培养优势菌群以及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及养殖水体对其肠道和鳃部菌群的影响。采用不同虾青素含量的饲料(0.00、26.60、41.62、81.37和75.35 mg/kg,分别对应饲料1#~5#)对雄性中华绒螫蟹进行育肥70 d后,利用基础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其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传统分离和纯化,所得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再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做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106株细菌(登录号:KU570293~KU570368,KU570370,KU570372~KU570383,KU601302~KU6013 16,KU720553)中,92株为优势菌株,其中,肠道、鳃部和水体各29、32和31株。肠道中的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鳃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养殖水体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饲料2#组肠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最高(1.06×10~8cfu/g);饲料5#肠道中的潜在致病菌数量最低,但其可培养细菌总数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3#组肠道和鳃中潜在致病菌数量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虾青素能够显著影响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和鳃中的菌群构成,但对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对投喂不同含量虾青素饲料的育肥期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鳃及养殖水体可培养的优势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探究了饲料中虾青素含量以及养殖水体与蟹肠道内可培养细菌之间的联系,为中华绒螫蟹营养免疫和菌群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复方中药对奶牛乳房炎乳汁中细菌作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经复方中药乳炎散治疗后对奶牛的乳汁的细菌总数影响。以青链霉素为对照组,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乳汁细菌总数。结果发现:青链霉素组和乳康散组差异不显著,但和健康组差异显著。说明该中药复方制剂能有效杀灭乳汁细菌,表明乳炎散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蟹公寓养殖模式下,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杂鱼饲喂对拟穴青蟹菌群的影响,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组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各饵料组中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操作分类单元总数85.84%以上。不同饵料组共有细菌操作分类单元(695个)占总数的18.92%,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95.39%。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饵料组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未产生显著分化。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随养殖过程推进,微生物互作网络复杂度降低。功能预测分析显示,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等功能主要在养殖前期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养殖后期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蟹公寓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会对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与杂鱼组相比,高蛋白配合饲料在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未显著影响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养猪环境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患病率,进而提高产能和收益。为改善养猪环境,将生态电化水技术和高压雾化技术相结合,协同智能温湿度控制程序,组装电化水雾化设备。通过与常规方式的对比,研究该设备对圈舍中空气温度、湿度、微生物、粉尘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探究其在养猪圈舍使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该设备使用可有效降低圈舍内99%以上的空气细菌,维持比室外低2℃~6℃的温度水平,稳定50%~70%的适宜湿度。同时,开启雾化4min,对舍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抑制率可达到PM 2. 5 70. 77%、PM10 69. 94%、TSP 69. 89%。该设备可满足养猪圈舍内灭菌、降温、控湿和除尘的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养殖环境调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鱼肉酶解物及壳聚糖对鲤鱼涂膜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官评分、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K值为指标,研究比较了鱼肉酶解物和壳聚糖为原料的涂膜液对鲤(Cyprinus carpio)(4℃)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期间,对照组的感官评分显著低于各涂膜组(P<0.05)。贮藏前8 d,涂膜组能够显著抑制K值的升高(P<0.05)。鱼肉酶解物和壳聚糖涂膜组均能够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而贮藏2~6 d内鱼肉酶解物涂膜鲤鱼的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壳聚糖涂膜组(P<0.05)。贮藏后期,鱼肉酶解物组能延缓TVB-N值的升高,壳聚糖涂膜组能够显著抑制TVB-N值的升高(P<0.05)。鱼肉酶解物可作为一种新的可食性涂膜材料,用于延长鲤鱼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13.
王仲夏 《畜禽业》2011,(3):31-34
试验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将仔猪按1到6胎次分别各选取10窝,分为2组从13日龄开始分别饲喂2种不同的教槽料,并观察其生长性能,于断奶时结束试验。,在试验期内,饲喂优饲1号乳猪料的仔猪比饲喂正阳人工乳的仔猪各个胎次的窝增重平均大约高了0.02kg。结果表明,2种教槽料各有优劣,从促进仔猪生长方面来讲优饲1号乳猪料较好;从饲料效益来讲,优饲1号乳猪料的效益为22.64﹒元/㎏,正阳人工乳的效益为23.00元/㎏。猪场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教槽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双季人工淡化养殖,虾池水与底泥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其与主要理化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上半年的第一茬养殖虾池无论是水或底泥的异养菌数和弧菌总数均容易调控在低数量水平,第二茬养殖由于高水温持续整个养殖周期,诸多环境因子波动较大,在人工管理调节下,虾池主要环境因子(细菌数、化学耗氧量、氨氮、溶解氧、pH值)仍处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却显示不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两茬的养殖中底泥异养菌数和弧菌数都分别比水中高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6月间,测定分析了水族馆内淡水鱼饲养池的水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和细菌总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360,P〈0.01,n=50),霉菌和酵母菌数量与溶解氧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50,P〈0.01,n=50),细菌总数与霉菌和酵母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68,P〈0.01,n=50);选择浊度和细菌总数作为水族馆内鱼类饲养池水质评价的新指标。本文对主要水质指标的标准差进行了分析,标准差的大小反映了淡水鱼类饲养池的综合调控措施对各水质指标控制能力的强弱。利用单个或少数几个水质指标进行水质环境评价不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应综合看待各指标包括其间的相关性和标准差等方面,对淡水养殖环境做出较为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两种疾病发生对养殖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研究疾病发生情况下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病鱼及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半滑舌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要明显少于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养殖池进水和颗粒饲料中细菌种类总数的14.3%~44.7%。在疾病发生后,病鱼肠道中的细菌种类数量仅是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数量的45.8%和64.5%,病鱼肠道中细菌多样性下降非常明显。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发现,虽然发病鱼和健康鱼肠道中超过60%的细菌种类不相同,但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差异不明显,丰度最高的前10种细菌种类基本相同,其比例超过肠道相对总菌量的80%。不同疾病的发生对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同,腹水病会造成肠道中优势菌株的种类和相对丰度都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而皮肤溃疡病发生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养殖半滑舌鳎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比较保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疾病种类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芽孢杆菌SE5和DE5单独及联合强化桡足类,研究SE5和DE5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存活率、水质及水体和稚鱼体内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养14d时,SE5组和DE5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饲养28d时,SE5组和DE5组体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混合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饲养28d时,SE5组和DE5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4d时SE5组和混合组水体NH3-N显著低于对照组,28d时各组NH3-N均低于对照组。14d时,混合组水体NO2-N显著高于对照组,28d时各试验组NO2-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28d),各试验组水体细菌总数均高于对照组,SE5组和DE5组水体弧菌数量高于对照组;DE5组和混合组活饵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活饵弧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其中混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稚鱼体内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其中DE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DE5组稚鱼体内弧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E5组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将鲫鱼分为四个组,即对照组、益生菌组、β-葡聚糖组和联合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添加益生菌饲料、添加β-葡聚糖饲料、添加益生菌和β-葡聚糖饲料。定期检测各组鲫鱼水体各细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投喂益生菌后,水体细菌总数极显著减少(p < 0.01),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β- 葡聚糖对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乳酸杆菌都没有明显影响(p >0.05);β-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联合组与益生菌组的细菌总数、乳酸杆菌无显著差异( p > 0.05),而联合组的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数量比益生菌制组明显减少(p <0.05) 。说明联合制剂中对水体细菌结构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益生菌, 但β- 葡聚糖能协同益生菌减少水体中致病菌的数量, 也说明β- 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对调节水体细菌结构比单独投喂要有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与开放式桶培养下,藻密度、pH、溶解氧及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的藻密度可达到1.33×10~7个·mL~(–1),明显高于开放式培养的藻密度(8.36×10~6个·mL~(–1))。藻液中pH随藻密度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及开放式培养环境中pH最高值分别为10.3和9.3。溶解氧与pH变化趋势相反,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氧随藻密度增加而降低,最后稳定在6.5 mg·L~(–1),溶解氧的下降可能与玫瑰杆菌(Roseobacter)成为优势细菌有关。利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培养过程中藻际菌群的结构变化,发现菌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培养前期主要以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为优势细菌,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后期主要以蓝细菌(Cyanobacteria)与玫瑰杆菌为优势细菌,其菌落结构与开放式桶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秋、冬季(2008年9月~2009年2月)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吖啶橙染色直接计数法(AODC)测得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1.0×106~2.1×107个/ml,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测得活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4.0×105~5.7×106个/ml。异养细菌平板计数法(HPC)测得异养细菌数量为0.6×102~1.7×105CFU/ml。TCBS平板培养的弧菌数量在6.6×103CFU/ml以下。从时间分布看,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细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秋季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冬季(P0.01)。从空间分布看,水体底层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表层(P0.05)。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同一样品不同计数方法获得的细菌总数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