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在旱作雨养农业区,采用平膜穴播、地膜沟穴播和垄膜侧沟播不同覆膜播种方式对春小麦的产量、经济效益及经济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膜方式下春小麦的出苗期、成熟期均比露地条播(CK)提早,幼穗分化期延长,单株粒数、千粒重、单株生产力等经济性状比CK表现好。3种不同覆膜方式产量高低依次为:地膜沟穴播>平膜穴播>垄膜侧沟播;地膜沟穴播经济效益最好,纯收益4250.3元/hm^2,比CK增40.7%,平膜穴播经济效益次之。因此,地膜沟穴播是较为经济、有效的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垄作覆膜对川中丘区土壤物理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垄作覆膜(A1B1)、平作覆膜(A1B2)、垄作不覆膜(A2B1)、平作不覆膜(A2B2)4个处理,研究垄作与覆膜对川中丘区春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丘陵旱地玉米生育前期耕层土壤水分和温度;垄作栽培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垄作与覆膜措施相结合可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和物理结构。从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看,覆膜显著提高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降低秃尖长,产量较不覆膜处理平均增加20.2%。垄作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因覆膜与否而异。覆膜下,垄作较平作显著提高了穗粒数,降低了秃尖长,产量较平作增加7.7%;不覆膜下,垄作则显著降低穗粒数、百粒重,产量较平作降低12.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垄作覆膜通过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改善了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 )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西宁旱地地膜覆盖冬小麦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地以“阿勃”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秋播后覆膜与露地秋播、春播等处理下小麦的生育期、分蘖成穗数、穗部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保护麦苗安全越冬,保持土壤水分,延长小麦苗期生长期,增加分蘖成穗数,与春播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并能提前7-13d收获。  相似文献   

5.
以建立黄土丘陵区地膜覆盖栽培的最佳模式,高效利用降雨资源为目的,于2011-2013年在庄浪县旱地进行了不同降雨年份地膜覆盖盖度、垄型、覆膜时期、垄高4因素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是全膜覆盖的关键因素,起垄高度在干旱年对产量影响明显。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次序为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起垄高度。覆盖度显著影响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覆盖优于半覆盖,半覆盖优于露地栽培。全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21.2%,大中薯重提高23.6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9%,半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16.1%,大中薯重增加10.9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6.62%。垄型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凹”型双垄优于“弓”型单垄,其垄内0~60 cm的土壤储水量比“弓”型垄提高3.46%,其中20~40 cm增加10.58 mm,提高4.48%,增产16.9%,大中薯增加26.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8.20%。“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盖时期,以秋覆膜最佳,比播前覆膜产量增加15.31%,水分利用率提高14.56%,顶凌覆膜次之,较播前覆膜增产9.54%,水分利用率提高8.98%。“低垄”、“中垄”、“高垄”3个起垄高度,在不同降雨年份表现不同,降雨偏多的年份高垄栽培利于增产,降雨较少的年份低垄栽培为佳,各年度平均显示,低垄型和中垄型分别比高垄型增产1.72%和1.7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1%和2.76%。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地膜全覆盖栽培以中垄型双垄垄播秋覆全膜栽培为最佳模式,较露地栽培增产49.16%,纯收益增加78.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79%,较全膜垄作侧播增产23.07%,纯收益增加4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25%,实现了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冬灌1 800 m3/hm2的基础上,生育期设3次灌水处理(T1: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2、次灌水处理(T2:拔节期、开花期)和1次灌水处理(T3:拔节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研究了水分对春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T2条件下3粒小穗比率、穗粒数、穗粒重、产量和WUE都是最高;T3条件下无效小穗比率最高,而1粒小穗比率、2粒小穗比率、穗粒数、产量和WUE则最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WUE在三种水分处理条件下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在T3条件下穗粒数与产量和WUE显著负相关,穗粒重与产量和WUE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穗粒重在T1、T2条件下极显著正相关,而在T3条件下不相关。表明适宜灌水提高了3粒小穗比率,进而增加了穗粒数和穗粒重,提高了产量和WUE,而缺水降低1粒和2粒小穗比率,增加了无效小穗比率,减小了籽粒饱满度,进而减小穗粒重,降低产量和WUE。  相似文献   

7.
近滨海缺水盐渍区冬小麦返青期灌水试验表明,当每公顷浇水量为750m^3时,0 cm~20cm耕层土壤HCO3^-,CI^-,SO4^2-,Ca^2+,Mg^2+,Na^++K^+盐离子含量分别下降3.50%,50.04%,67.76%,41.15%,38.89%和29.59%,淋脱量大小顺序为:SO4^2-〉CI^-〉Ca^2+〉Mg^2+〉Na^++K^+〉HCO3^-,耕层脱盐率42.17%。浇水处理,返青期灌水10d后单株人蘖数与干物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2条,0.09g;灌浆期绿叶面积增加3.95cm^2;成熟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6.9cm,180.0万/hm^2,3粒和2.23g,增产68.40%,其中分蘖数、穗数和产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期单株绿叶面积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降水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增产,试验采用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盖沟穴播栽培方法,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较覆膜穴播增产24.23%,较露地条播增产46.11%,显示了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寒半干旱区低产农田培肥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中低产旱地农田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的高产方法,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培肥改造技术,客土培肥改造技术和聚垄集肥覆膜土壤改造技术,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而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坡梁栗钙土莜麦增产209.4%-390.3%,旱滩草甸栗钙土春小麦增产79%-98.5%,坡梁栗钙土客土120-240t/hm^2培肥使莜麦增产10.8-26.6%,与施用有机肥15-30t/hm^2效果相当,聚垄+N120P90K90K60+M22500+覆膜使马铃薯产量实现翻番,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河套灌区覆膜沟灌对加工番茄生长效应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灌溉中存在不足,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研究了沟灌覆膜和无覆膜形式对加工番茄植株生育指标、品质、水分生产率、地上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番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对沟灌措施下的番茄植株的株高相比无覆膜处理增加达43%,茎粗增加达45%,番茄红素分别增加6.5%~25.4%;水分生产率及地上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也分别提高了56%和22%,植株产量增长了1848.15~2768.89 kg·667m-2,农民也得到了692.75~1592.75元·667m-2的增产收入。因此在沟灌加工番茄生产中采取覆膜种植能有效促进生长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灰翅麦茎蜂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青海省湟水流域民和、西宁、大通3地田间播种12个春小麦品种以测定灰翅麦茎蜂幼虫蛀茎危害对各品种单株穗粒重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春小麦品种被害单株穗粒重显著下降,损失率为9.4%~37.3%。辐阿1号损失率低,显示一定的耐虫性。  相似文献   

12.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接纳雨水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山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覆膜沟穴播技术,产量分别较对照覆膜穴播和常规露地条播增产15.64%和65.98%,且有较好的地表增温和土壤耕层保水作用,能明显提高农艺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春小麦适度亏缺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民勤县灌区4年春小麦灌溉对比试验,对春小麦适度水分亏缺下节水增产机理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分蘖,拔节,乳熟前期受旱3d ̄5d,可增产2% ̄20%,耗水量减少750m^3/hm^2 ̄1050m^3/hm^2。适度亏缺灌溉能够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旱能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并对生殖生长有促进作用,使667m^2穗粒数增加,将有限水量用于保证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具有明显节水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渗灌条件下覆盖对旱区冬小麦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3年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露地条播种植方式相比,旱区冬小麦地下渗灌与膜上穴播栽培技术体系相结合,有更好地发挥水增产效应,提高水分利用率,小麦植株发育健壮,干物质积累增多,分蘖成穗增加,群体光合能力增强;更为显著的是,在产量三因素中,每公顷成穗增加了93.0万,穗粒数平均增加1.8粒,千粒重提高了2.1g,每公顷增产2127.0kg,增产率为47.58%,净增产值1265.1元。  相似文献   

15.
施用硅肥对田间春小麦花后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黑龙江春小麦品种即龙麦26(不耐密)和克旱16(耐密)为材,在田间机播条件下进行不同硅肥用量基施试验,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的光合性能、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构成因素,以探明基施硅肥对春小麦源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硅肥可协调小麦源库关系,使小麦源足、库大。两个春小麦品种施入硅肥后穗长和小穗数增加,千粒重未达到显著水平,硅肥提高了不耐密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增加了耐密品种的穗数。不耐密品种龙麦26、耐密品种克旱16的最优硅肥施用量分别为30 kg·hm-2、60 kg·hm-2,过多施入硅肥反倒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宁南旱地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作物生长期降水仅45.5mm的严重干旱年,旱地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试验获得了理想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处理平均单产3130kg/hm^2,水分利用率14.15kg/(mm.hm^2)分别比对照高1063.3kg/hm^2和5.072kg/(mm.hm^2)增幅达51.6%和55.9%扣除成膜成本后净增收543.66元/hm^2,上述单产水平和增产幅度在当地旱地春小麦生产中是罕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种密度对地膜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天水地区大田设置6个播量水平,观测不同密度条件下地膜小麦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并与露地小麦相对照。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基部节间长度是有规律的增加;地膜小麦的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基部节间长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地膜小麦的增长较快;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均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地膜小麦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交幅较大;叶面积指数、叶片功能期,地膜小麦和露地在密度交化过程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籽粒饱满指数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二者有相同的趋势。而粒叶比则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倒伏程度以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覆膜方式软荚豌豆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软荚豌豆品种合欢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软荚豌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CK)相比,全覆膜(FM)和半覆膜(HM)提高软荚豌豆生长前期0~25 cm土层平均地温分别为3.9℃和2.3℃;同时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0~30 cm土壤含水量FM最高,HM次之;在FM和HM较好的水热条件下,出苗期分别较CK提前3~4 d和2 d,出苗率分别提高25.7%~26.4%和19.5%~20.9%,采收天数分别延长3~4 d和1~3 d;结荚数和单荚重显著增加,FM产量较CK提高18.5%,HM产量较CK提高12.0%。由于FM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早出苗,促进软荚豌豆前期生长并改善产量构成因子,因而表现较高产量,是适宜本试验区软荚豌豆种植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9.
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于1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补灌,小麦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地上部干物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有效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多,穗粒千重及千粒重增大,最终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是旱田补灌作物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