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对规范民族地区农村治理模式、营造农村良好法治气氛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治理方式单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给乡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与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助推文化乡村场域建设必须要精准满足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在文化乡村场域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良好发展,助力文化乡村场域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对此,从乡村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出发,简单分析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文化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在文化乡村场域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农村干部的法治意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法治乡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和激励机制多方位协同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法治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有作用,在其引领下实现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乡村,关键在于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引导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培育知法懂法用法爱法尚法的新型农民,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然而,目前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农村普法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对法律大量化、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法治教育渠道较狭窄,专业程度不高。公共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为此,应创新普法教育形式,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应普法主体作用。应扩充法治教育渠道,营造法治环境,使农民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加强法治建设投入,加强政府财政倾斜。司法机关向农民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促进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总依据,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探索中的新经验、新理论、新方法,引领着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目标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乡村振兴法治建设价值目标的耦合,是引领和促进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国家制定法与乡村习惯法之间的博弈、治理主体法治思维欠缺以及法治人才缺乏的困局构设,为乡村振兴未来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方向。在策略上,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路径选择,丰富了法治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使法治有效回应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不良习俗泛滥、环境治安问题突出、传统文化弱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供给不足等问题阻碍着乡风文明建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乡风文明,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治建设、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居多、农民法治意识有待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法治思维不强、乡村专业法治人才紧缺、乡村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困境。因此,黑龙江省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加强专业法治人才的培养、完善涉农法律法规等措施来破解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困境,以便更好地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效能,加快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33-337
初中生退学危机在农村中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之际,初中生退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并亟待解决。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场域、惯习、资本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厘清农村初中生退学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优化农村教育生态、把先进思想文化教育落实到个人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三大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振兴。  相似文献   

10.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乡村教育的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农村青少年教育的振兴更为重要。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关乎乡村的兴衰,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本文基于对豫南R县乡村中小学、县职业高中农村青少年的调研访谈,发现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突出。“文字上移”、经济发展主义的教育城镇化以及脱嵌于乡土场域文化等原因,使农村青少年教育面临脱嵌乡土困境。基于调研现状,解决农村青少年脱嵌乡土教育困境,应从坚持城乡教育多元均衡发展、激发学校内生发展动力、营造乡土场域文化氛围等角度入手,从而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返乡精英能够有效对接外部市场并承接政府资源,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从场域、资本和惯习的视角切入,以北京市延庆区K村为例,阐释返乡精英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所发挥的精英帮扶作用,并剖析其形成机制、实践逻辑与影响模式。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场域中,返乡精英利用政治势能、资本支持,通过对乡村内生惯习的激活,加强了基层治理水平,发挥了政群纽带、合作桥梁的作用,最终实现了对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因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重视返乡精英的正向影响,积极引导返乡精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返乡精英帮扶乡村产业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2.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者内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解构对于深化数字乡村理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数字赋能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明晰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而后基于全国26个省域287个市域1 601个县域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以及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的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低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且二者差距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应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增强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影响机制:数字乡村分别通过乡村经济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促进效应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县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治乡村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乡村振兴出发,论述了 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同时以法治乡村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方面的法治困境。研究发现,在乡村 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村民互联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文化素养不足、村民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单一以及乡村生态环境 的法治观念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基础上,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培养村民法律文化素养、建立矛盾纠纷 调解机制以及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法治乡村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贾伟 《河南农业》2023,(30):47-49
乡村居民的道德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实现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夯实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德功能;提高乡村法治建设,发挥法治育德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多举措实现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村域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递进阶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和演绎归纳法,研究传统村域城镇化的发展历史和演绎机制。结果表明,新型村域城镇化与传统村域城镇化有本质区别:指导思想应该从以经济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以内生动力为主,发展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评价标准由城镇化水平上升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人口土地数量指标转变为基础设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质的指标。提出新型村域城镇化应该是“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农村全域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农民市民化的生活质量”的新的“主动”城镇化,而非传统“被动”的城镇化,创新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法治化的路程,提高基层社会法治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法治的现代化发展。基于对乡村振兴法治化的现实路径进行探究,通过了解乡村振兴法治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对策。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改革,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干部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发展。以期为相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下乡村人力资本的规模与质量都不足以支撑全面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要提高全社会价值认同、构建乡村人力开发新“域场”、鼓励城市人员“逆向”流动,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法治乡村建设法工作存在着立法不完善、干部法治能力不强、法律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立法、提高基层干部执法能力和普法宣传等措施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乡村法治建设状况及法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当前政策支持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建设为乡村搭建提供持续高效的多方联动法律服务平台等问题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开展好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为提高农民素质夯实基础、为改善农村环境铺平道路、为推进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助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同时,新时期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必须要着力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创新载体建设,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之“矢”,射乡村振兴之“的”,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本文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制约因素并给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