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三治”面临着自治主体能动性、制度供给、行为自律不足以及参与“三治”表面化的现实困境。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建设,提升主体自治能力;完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增强其“三治”的规范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德治功能;推进“三治结合”,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完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26-228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施政重点。新形势下,随着治理政策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革,都突出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政府治理范畴的前沿,而社会组织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政府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方向。结合政府治理主体、内容与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基层政府应理顺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主体间关系,建立公共资源与乡村治理资源的合作机制及完善好相关激励、监测、评估机制,以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3.
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保 障。通过加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挖掘农村社会中传统和现代的治理资源、完善组织内外部管理机 制、营造农村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为主要对策来解决该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动力不足、独立性不够、合作难等问 题,从而更好地将该地区分散的力量和资源组织起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当地社会治理能力,推动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胜利,我国的乡村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乡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村民对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人才流失、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治理主体能力不足、乡村治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治水平的提升、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党组织基层建设。  相似文献   

6.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各民族文化共生发展之地,社会结构复杂,实现村寨的良性发展亟需新乡贤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针对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内生不足,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不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受到外部环境制约,乡村非权威主体自治意识薄弱、基层权威主体对新乡贤治村存在认知偏差等诸多困境,应从加强新乡贤生成空间的培育力度、上层组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提升非权威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明晰基层社会对新乡贤参与治村的认知等4个方面入手,确实保障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发挥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和民族团结等问题。花溪高坡苗乡是一个以苗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花溪高坡苗乡进行研究,发现其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大量人口外流、村民自制参与度较低、民族文化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因此,应多措并举,培育多元乡村组织、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助力民族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治理主体范畴已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凭借区域与文化的组织特性,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在基层具体公共事务、公共服务与产品、基层民主管理等基层社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参与空间。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面临行政化倾向和管理体制缺陷、参与制度化缺失、参与动力不足等瓶颈。因此,从参与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参与平台、激励扶持等方面设计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乡村基层治理是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治理的基础,治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整体实现的战略大局,也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困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地推进民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乡村治理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这些主体包括基层党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及新乡贤。要使这些多元主体能够配合良好实现乡村法治治理现代化,首先需要建设法治型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法治型乡镇政府,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重视社会组织和新乡贤等主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数字乡村的建设占据了核心地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重塑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了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阶段,乡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力量对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乡村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这对于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治理和推动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能力不足、乡村数字化治理中的制度尚未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协同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力量。因此,需要从加强政府主导、培育新型农民和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等方面来构建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对规范民族地区农村治理模式、营造农村良好法治气氛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治理方式单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组织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为视角,阐述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农村社会组织设立难、培育滞后、各主体职责模糊等问题,提出明确各主体职责、有效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加强宣传与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联结各个治理主体的作用,有效扩展了乡村治理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着重探究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网络建立、治理效率,多元主体参与规范性等方面的积极效果;发现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有效监管、发展动力等问题,提出构建制度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管与监督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引进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基层的社会事务日渐繁多,传统乡村治理主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亟须新的主体融入乡村治理以共同应对当前的挑战。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不仅具备政策保障、理论支持以及与乡村治理过程趋同的基础,而且还拥有弥补政府职能空缺、行动上独立自主和组织带动农民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驱动农村改革的步伐,携手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好乡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政府治理的不足。借鉴日本、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以及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结合当前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中国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生态环境有限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村民、农村自治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七位一体”多中心治理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7.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乡村关系行政化,县乡关系利益化,乡村文化贫弱,村民自治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乡村社会无组织化现象依然严重等困境。因此,应积极建设管理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功能,重视社会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县级财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劳务输出,培育乡村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乡村基层治理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为了探索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观察,研究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基层治理的关联性以及我国当前乡村基层治理的现状。研究表明,基层治理发展模式创新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实现路径的核心内容,在进行基层治理发展模式创新时,要求注重协同治理和多元主体参与、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的建立。在具体措施方面,应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也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坚持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治理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协同治理作用,在治理内容上要重点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现代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