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任亚萍 《甘肃农业》2023,(6):108-111
武威市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面临着数字治理理念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数字治理主体相对缺乏、技术支撑不足、数字化治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等困境。建议从培育数字乡村治理理念、建设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培育多元化数字化治理主体、优化数字化技术支撑、完善制度保障方面打破瓶颈,推进武威市乡村治理实现“智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响应国家“数字乡村战略”政策,以新乡贤为研究主体,探索新乡贤驱动数字乡村治理效能的转化对策, 在回顾了国内本土化新乡贤的研究现状,最终提出新乡贤数字乡村治理效能评估指标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不断深化,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逐步改变。充分发挥数字治理效力,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实现乡村整体智治目标,是统筹兼顾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实践中,以数字技术形塑的新乡村公共秩序正面临治理结构离散、机制失灵、理念异化的碎片化梗阻问题,掣肘乡村治理效能最大化发挥。为开创乡村整体智治新局面,应整合组织资源,协调各方利益,践行以人为本责任理念,保障乡村数字治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义晨 《乡村科技》2023,(10):26-2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通过对乡村治理进行“互联化”下的结构赋能、“数据化”下的资源赋能、“全民化”下的思想赋能,助推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发展。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着多元协同共治效果不佳、数字治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数字化建设人才匮乏、技术支配引发数字伦理问题等现实困境。为有效摆脱这些困境,建议采取如下措施:着力提升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完善多元协同共治格局;加强技术赋能的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数字治理制度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乡土民情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5.
周舟 《乡村科技》2023,(8):9-1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一,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数字治理则是实现治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当前,乡村数字治理面临理念意识的更新迟滞与认知偏差、治理主体的参与受限与协同困难、治理需求的模糊识别与内容异化、数字平台的共享乏力与同质低效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重塑治理理念推动“数字在场”、联动治理主体提升“数字素养”、回应治理需求实现“数字为民”、规范数字平台激发“数字效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发展是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手段,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推动数字乡村治理而展开议题,选取广东省阳西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案例,从空间、权力与利益三个维度展现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和运行机理。研究发现:阳西县数字乡村治理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数据赋能通过空间再造,突破时空区隔,实现乡村跨域式治理;通过权力整合,缩短权力距离,实现乡村互动式治理;通过利益联结,协调多方利益,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同时,数字技术赋予乡村治理从观念上树立“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主体上激发村民能动性并打造治理人才队伍,制度上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方式上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从“事后处置”到“源头防治”的有效升级,从而构建了数字乡村治理系统,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不断实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迎来了新机遇,但本研究对CGSS2017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互助养老认知分歧、多元主体难以协同、服务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建设过程中,服务资源整合理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效能,该理论中包含的供需动态链接、促进主体多元治理以及完善服务平台的方法对破解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困境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视角,提出搭建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发挥数字平台反馈优化功能、实现农村互助养老供需匹配、建立城乡融合互助发展机制四条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明睿 《河南农业》2022,(24):36-37
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内含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方法和综合治理效能五重结构,面临着受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掣肘、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嵌性不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相距甚远的三重困境。在此境遇下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内在结构的优化,就必须采取加强党的领导、协同多元主体、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方法和提升治理效能等路径。  相似文献   

9.
沈艳 《乡村科技》2023,(3):18-2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乡村数字治理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较大困境:在治理理念方面,认同感不强,理念滞后;在治理能力方面,数字素养不高,治理能力不足;在保障体系方面,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全椒县应积极转变治理理念、强化多元共治,提升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激发治理效能,完善治理机制、夯实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在本质上重塑了乡村治理结构。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市为例,阐述了黔西市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运行逻辑,探究了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了破解之策,以期为大数据时代的乡村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镇平县杨营镇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的影响,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地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方法】以杨营镇为例,对其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现状、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以党建为中心,建立一体化、全覆盖网络信息平台;用互联网将乡村产业和社会服务连接起来。不仅能缩小智能终端与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且可以更好的解决杨营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养老系统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及特色产业向外传播效率低等问题。【结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为空心村、人口老龄化地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保障,并对有效解决乡村治理困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发展阶段,乡村数字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为创新乡村治理、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数字技术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存在张力、大数据赋能受到“乡土性”情境间接限制、人才短缺凸显治理能力短板、数字治理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等一系列挑战。因此,须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层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治理观念,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数字乡村发展动力,推进数字法治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发力,进一步弥补数字赋能乡村现代化治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郑一鸣 《河南农业》2023,(27):54-56
乡村数字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及规范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价值诉求。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数字治理在信息安全、农民主体性以及公平正义等方面存在着伦理困境。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转变思维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公共伦理教育,提高村民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伦理困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理论为研究基础,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富裕五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省市面板数据,通过双固定效应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研究得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所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创新的手段,可通过拓宽数字金融外延,结合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金融脱贫,全面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职能,引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字乡村建设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为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X县的数字乡村建设为例,实证研究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乡村居民与数字化理念之间的现实矛盾、硬件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数字乡村制度体系障碍这些层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理念转型、资源投入、治理优化三个方面来优化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数字化转型既是对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单向性进行解构,也消解了乡村社 会中信息传播的局限。从“管”到“治”,由传统以行政治理为主向多元共治转变;从简单被动地满足农民需求转向主动 服务农民。不过,数字乡村治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正负两个维度出发,进一步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 “四共”(信息共享、主体共建、行动共治、成果共享)及“四性”(适应性、匹配性、包容性、参与性),并据此提出四项针对 性意见,借此优化乡村数字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价值创造是政府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乡村数字治理的核心价值是为村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强化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公共价值创造为基础,基于公共价值战略三角模型中公共价值战略目标、授权与环境支持、运作能力三个维度,分析公共价值创造下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和进阶路径,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是应急治理的薄弱区域,探寻其内在抵抗机制并提出优化对策,对提升我国应急治理体系整体效能具有现实意义。从韧性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危机意识、应急转化、信息传递、治理制度和后续塑造构成要素,构建乡村应急治理的逻辑框架,对其进行全过程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应急体制存在预防意识薄弱、传递机制壁垒、制度保障缺失等问题。为了有效增强乡村应急治理的韧性水平,加快提升治理能力,针对性从观念架构、系统措施、信息沟通、制度保障和后续提升5个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为例,基于全省16个市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2011—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市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与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与农村人口数量和政府调控水平存在反向关系。因此,需要加强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进程提供更为坚实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技术发展与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问题和资源保护与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即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加强乡村资源整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农民参与意识,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