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瑞鳖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瑞鳖(Trionyx steindachneri)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滋补功效与药用价值。在自然条件下,山瑞鳖因受气候的影响和天敌的危害,不但生长发育缓慢,而且成活率低,加上多年来滥捕滥捉,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因此,人们日益重视有关山瑞鳖的生物学研究。目前对其研究报道的内容很少,林兆平等[1]对山瑞鳖染色体组型进行了观察。笔者于1996-1997年在人工养殖场对性成熟山瑞鳖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动物来…  相似文献   

2.
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隶属于龟鳖目鳖科山瑞鳖属,地方名有沙鳖、瑞鱼、山甲鱼等,是南方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鳖类,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广西各地江河均有分布,但数量以南宁地区和百色地区为多。山瑞鳖主要生活于山区的江河、山涧、溪流和水塘中,以软体动物、蛙类、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也吃动物尸体和水草等。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白天喜欢在岸边晒太阳,夜间才上岸活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份为冬眠时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瑞鳖当前的繁育技术、仿生态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分子水平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因受分布区域的限制,山瑞鳖的整体研究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繁育技术较落后,仿生态养殖技术不规范,分子水平研究缺乏深度,营养学研究空白等。因此,建议在繁育技术上,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攻关,提高山瑞鳖的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及鳖苗培育成活率,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出优良品种;在仿生态养殖上,大力推广"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并通过实施标准化养殖转变病害防治思路;同时要深度挖掘山瑞鳖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进一步延长山瑞鳖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行山瑞鳖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为山瑞鳖繁育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2年4月29日,选购5~8冬龄、平均体重3.51 kg、成熟良好的山瑞鳖亲鳖9组共36只(雌雄比例3∶1),放养于1口面积为240 m2的池塘中,以淡水鱼为主、配合饲料为辅投喂,种植水葫芦遮荫和净化水质,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位稳定和水质清洁,收集鳖卵于室内进行人工孵化。[结果]至2013年9月25日,成活34只,培育成活率94.4%;亲鳖于2013年5月6日至6月29日产卵,共产卵52窝、818枚,受精615枚,孵化鳖苗503只,平均每只雌鳖年产卵30.3枚,受精率75.2%,孵化率81.8%。[结论]研究表明,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品种,活动、摄食温度范围为20~30℃,交配于水中进行,在岸上沙池产卵,产卵期5—6月,年产卵1~3次,每次产卵13~20枚,适宜孵化温度28~30℃,适宜孵化空气湿度82%~90%,在28~30℃的条件下孵化时长68~74 d,孵化积温约49 500℃·h。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山瑞鳖红底板病的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患红底板病山瑞鳖的肝脏、心脏和腹水中分离病菌,人工感染确定其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山瑞鳖的心脏、肝脏和腹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经鉴定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标准株ATCC 796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6%.3株病原菌对舒普深、菌必治、多粘菌素B和先锋必等4种药物均高度敏感,而对先锋霉素Ⅵ、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等3种药物均不敏感.[结论]引起广西南宁市某养鳖场山瑞鳖红底板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可选用舒普深、菌必治、多粘菌素B和先锋必等药物进行治疗.放养密度大、水质条件差和相互咬伤是山瑞鳖在保温越冬期间红底板病暴发性流行的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6.
进行佛罗里达鳖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观察生物学特性.结果证明,其生活习性与中国山瑞鳖基本一致,且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肉质好.亲鳖年产卵多、卵粒大,受精率高,繁殖力优于中国山瑞鳖.一般稚鳖经14个月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最大个体可达4kg,平均体重为1.5kg,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在我国市场开发潜力大,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挑选体质量为8~10 g的鳖苗50只,人工设置(28±1)℃的恒温条件,以棕榈片代替泥沙作为隐蔽物,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用鱼肉和配合饲料拌合投喂,对山瑞鳖进行无沙养殖对比试验。养殖1年,收获山瑞鳖48只,平均体质量为1.53 kg,成活率为96.0%,比有沙恒温养殖的平均体质量多0.9 kg,提高70.0%;成活率为80.0%,提高20.0%;比有沙常温养殖的的平均体质量多0.4 kg,提高282.5%,成活率为75%,提高28.0%,养殖效果显著。采取棕榈片代替泥沙进行山瑞鳖无沙养殖,具有设施简易、水质易于调控、投喂方便、易于管理等优点,鳖苗摄食均匀,生长快、成活率高,为城乡居民开展山瑞鳖的庭院养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瑞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病山瑞鳖的肝脏、肺脏分离到1株细菌,对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采用BioFosun-Ⅰ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该菌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可能性概率(PROB)为99%,相似性指数(SIM)和位距指数(DIS)分别为0.989和0.099。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点及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可将从发病山瑞鳖分离到的病原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山瑞鳖发病的病原且具有高度致死性;药敏试验结果则表明,该菌对头孢哌酮、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4种药物敏感;选用头孢哌酮和恩诺沙星对病鳖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和控制效果,为今后山瑞鳖养殖生产中更有效地防制由该菌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鳖养殖周期长,一般长成500g以上成品鳖需3年;另其投喂饵料是鲜活的水生小动物,生活环境与自然相似;所以,养殖的鳖其外形、口感非常接近野生鳖。实践证明,生态鳖销势上扬,且养殖户收益非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 稚鳖个体生长发育良好是安全越冬与提高幼鳖成活率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人工养鳖经济收益的关键技术。稚鳖生长发育不但取决于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也取决于稚鳖出壳前卵子的状况及母鳖的体质。为了探讨人工养鳖高产技术,我们进行了母鳖个体大小对产卵及稚鳖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观察。试验亲鳖均是1987年5月12日捕捉的野生鳖,经过挑选而得。按其个体大小分为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