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弧菌感染中国对虾患“肌肉白浊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肌肉白浊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获得的两株弧菌AE_6和AE_7,运用浸染及肌肉注射法感染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的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病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抗菌药可有效地抑制病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水产学报》1992,16(2):130-136
1989年9月青岛崂山区上马镇养虾场部分虾池中流行红腿病。自垂死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成虾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经 63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tus oulgaris Hauser)。中国对虾养成期红腿病系由条件致病菌所致,其作用部位在对虾血淋巴并引起血淋巴混浊、变稀、凝固能力下降。该病的实质是由于细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董颖  程军 《水产科学》1996,15(1):3-6
通过人工投喂感染试验,观察了中国对虾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后出现的特殊外观病症,即与健康虾截然不同的空胃和拒食,在现场利用这种外观症状作排外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简便,快速地判断出池虾群体中有无病虾,同时根据统计发病虾的概率,也可以了解群体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中国对虾亲虾的人工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宋晓玲 《水产学报》1996,20(4):374-378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中国对虾亲虾的人工感染宋晓玲,黄倢,王崇明,于佳,陈碧鹃,杨丛海(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亲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人工感染,温度效应ARTIFICIALINFECTIONOFBROODS...  相似文献   

5.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发病、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进行组织与细胞病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虾与凡纳滨对虾的病理变化相似,但不同感染方式的患病对虾有差异。临床病理:相同点表现为游动无力,反应迟钝,胃中无食,体色变暗,肌肉浑浊,肝胰腺肿大;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对虾临床病理变化比注射人工感染明显,病程长。显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核肿大,细胞变性、坏死等;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病虾胃、肝胰腺的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坏死细胞数量多,组织大面积坏死溶解;注射感染病虾的肌肉组织显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超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肿大、变性、坏死、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形态变异,肿大,膜溶解或整体崩解;细胞核肿大或固缩或溶解.部分细胞核中可见WSSV;不同点为注射感染的患病对虾肌肉组织的超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肌细胞核中观察到WSSV的几率较高;投喂感染、自然发病对虾的胃上皮细胞、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另外,不同类型的细胞对WSSV的易感性不相同,血细胞为最常见的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血细胞通过细胞变形或形成伪足,贴附于其它组织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7.
感染白斑综合病毒(WSSV)对虾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9尾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分别捕自未暴发白斑综合症(WSSV病毒所致)虾池、WSSV暴发虾池以及曾暴发WSSV虾池。用斑点杂交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定各尾对虾的染毒(WSSV)程度。用96孔酶标板法测量相应个体血淋巴上清液的抗菌活力(Ua)、溶菌活力(UL)、酚氧化酶(PO)活性以及过氧化酶(POD)相对活性;用硝酸纤维膜斑点法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相对活性;用血凝法测定其凝集效价(HAT)。通过对以上免疫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WSSV感染与对血淋巴PO活性以及ALP相对活性变化有紧密联系;不同虾池各免疫因子差异显著,发病虾池虾样各免疫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其他虾池;曾发病虾池的虾样PO活性较强;WSSV与HPV感染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未发病虾池与曾发病虾池实验对虾的Ua与UL相关性极显著,发病虾池实验对虾Ua与UL呈负相关;发病虾池对虾PO与ALP活性相关性显著。不同性别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的免疫因子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9.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0.
徐晓津  王军 《内陆水产》2002,27(5):32-33
我国对虾养殖主要有6类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1.1 症状与病理变化微孢子虫主要感染横纹肌,病虾腹部肌肉向外隆起,变白,成棉花状。此病也叫乳白虾或棉花虾。对虾八孢虫主要感染卵巢,使卵巢肿胀、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在鳃和皮下组织中出现许多白色瘤状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精子做载体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受精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卡介苗注射器将羊生长激素基因溶液注射到亲虾纳精囊中,以精子为载体,携带基因导入对虾受精卵,而达到转基因对虾的目的。经PCR检测表明:1.经STE(pH8.0)第一次洗涤精子的洗涤液呈阳性信号;第2-4次的洗涤液呈阴性;2.多次洗涤后的精子抽提的DNA呈阳性;3.检测10个样品100尾仔虾中有一个样品呈阳性结果,转基因比率在1%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血液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健康虾比较,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病虾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减少,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对人工感染试验病虾跟踪检测显示,对虾在病毒感染后24h,出现AKP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下降,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出现变化的血液指标增多,变化幅度也急速增加。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杆状病毒急性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患病虾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迅即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3.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3):34-35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建造虾池是健康…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卡介苗注射器将羊生长激素基因溶液注射到亲虾纳精囊中,以精子为载体,携带基因导入对虾受精卵,而达到转基因对虾的目的。经PCR检测表明:1.经STE(pH8.0)第一次洗涤精子的洗涤液呈阳性信号;第2-4次的洗涤液呈阴性;2.多次洗涤后的精子抽提的DNA呈阳性;3.检测 10个样品100尾仔虾中有一个样品呈阳性结果,转基因比率在 1%以上。同时斑点杂交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正> 唐海县1993年对虾发病有以下特点:(a)发病早·来势猛,面积广,死亡率高;(b)发病不分品种,无论中国对虾,斑节对虾,还是车虾,都不同程度地染病;(c)不分养殖模式(粗养、精养、半精养),不分大地小池、新池老池,均遭受虾病侵袭;(d)病因不清。病虾表现为不摄食、空肠、空胃,体色由红到灰白,至于是病毒,病菌,还是综合感染,众说不一。尽管目前对虾死亡病因难以确定,但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1 种源问题 1992年由于风暴潮的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黑白斑病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中国对虾所患的“黑白斑病”,从症状看,类似孤菌病。有人亦叫孤菌病。但是经研究发现.孤菌致病情况复杂。不同国家对孤菌病症状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据有关专家的意见.本文所叙述的这种虾病叫“黑白斑病”。  相似文献   

18.
<正> 1986年冬至1987年春本所在中国对虾越冬池发现大量对虾鳃丝黑变(图1、2),病虾运动不平衡,虾体上浮,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根国内外报道,镰孢菌(Fusarium SP)造成的黑鳃病发病范围广,死亡率高。为此,我们进行了黑鳃的病原真菌分离,发现了镰孢菌,并做了人工感染实验,药敏试验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镰孢菌的分离:取对虾黑鳃鳃丝数个,涂于真菌培养基上(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g,蛋白胨5.08g,酵母膏1.0g,琼脂  相似文献   

19.
对虾WSSV病是亚洲对虾养殖业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研究采用Kimura引物,用PCR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进行了WSSV的检测,同时也检测了对虾发病时养殖池中多见的野生厚蟹(Helicp sp.)和柔尾棘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检测结果表明:分别在检测的5尾亲虾中的1尾,6尾仔虾中的1尾,5尾稚虾中的3尾及所检测的5尾病虾和2只厚  相似文献   

20.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5):43-4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1992年首次在台湾对虾养殖中被发现,一度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依然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克氏原螯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近6000×667m2,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至2008年底,全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