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2.
烟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成虫活性最高的药剂是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其LC50均小于1 mg/L;多杀霉素的毒力也较高,其LC50为2.11 mg/L;吡丙醚对2龄若虫表现较高毒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烟蓟马药后3~14 d的防效均达90%以上,除100 g/L吡丙醚SC外,其他药剂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0%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可作为防治烟蓟马的首选药剂,并交替使用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3.
京郊西兰花小菜蛾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5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本文采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在药后1~7 d的防效较好;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分别按50%推荐用量组成的1∶1的混配剂,药后1 d的防效仅在60%左右,速效性较差,但是药后3~7 d的防效较好。其中,混配剂药后3 d的防效高达90.7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在药后1~7 d的防效均较差。因此,在西兰花生产上可使用减量的溴氰虫酰胺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剂进行小菜蛾的防治,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防治小菜蛾的目的;在小菜蛾暴发时,可使用溴氰虫酰胺或乙基多杀菌素,以达到迅速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蓟马对农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 为筛选防治蓟马的高效低毒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4种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6%乙基多杀菌素SC和10%虫螨腈SC对4种蓟马的毒力相对较高, 25%噻虫嗪WG和5%甲维盐EC的毒力较低, 西花蓟马和瓜蓟马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花蓟马和烟蓟马。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25%噻虫嗪WG、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西花蓟马的防效较高, 药后7 d药效最高达到90%以上。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推荐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为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 可与25%噻虫嗪WG、48%多杀霉素SC、1.8%阿维菌素EC和10%吡丙醚SC等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10%氰虫酰胺油悬浮剂与其他7种药剂对3龄烟青虫的室内毒力,并选择10%氰虫酰胺油悬浮剂与2.5%多杀霉素悬浮剂进行了烟青虫田间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氰虫酰胺对烟青虫幼虫有较高的毒力,LC50为0.527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氰虫酰胺也具有良好的实际防效,且持效期较长,药后21 d防效仍达80.4%,而多杀霉素的防效仅4.5%。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防治棕榈蓟马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温室棕榈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并对效果较好的2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棕榈蓟马成虫的LC50分别为0.079 mg/L 和0.443 mg/L,而阿维菌素、灭多威、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为47.908 ~206.236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使用剂量以80~60 g/667 m2和 30~20 g/667 m2防治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不同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通过浸叶法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并选室内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虫剂中,以乙基多杀菌素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最高,LC_(50)(致死中浓度)为31.97 mg/L;啶虫脒(LC_(50)=70.27 mg/L)、甲维盐(LC_(50)=96.41 mg/L)、噻虫嗪(LC_(50)=138.13 mg/L)、高效氯氰菊酯(LC_(50)=142.64 mg/L)也具有较高毒力;吡虫啉(LC_(50)=249.97 mg/L)、噻虫胺(LC_(50)=272.99 mg/L)毒力一般;其他药剂毒力较低(LC_(50)350 mg/L),杀虫单对黄曲条跳甲则基本无效(LC_(50)2 000 mg/L)。田间试验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白萝卜田黄曲条跳甲防效较好,药后第7天防效大于80%。综合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7种不同杀虫剂对小菜蛾的防效,并对其田间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虫螨腈100g/L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阿维菌素18g/L乳油、乙基多杀菌素60g/L悬浮剂和三氟甲吡醚100g/L乳油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d防效即达到78%vT,上,持效期lOd以上;氟啶脲5%乳油速效性较差,高效氯氰菊酯4.5%乳油持效期相对较短。虫螨腈100g/L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阿维菌素18g/Lg乳油、乙基多杀菌素60g/L悬浮荆和三氟甲吡醚100舡乳油可快速有效地防治小菜蛾,对天敌等影响较小,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的首选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9.
13种杀虫剂防治茶尺蠖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3种杀虫剂在室内水培茶树枝条上模拟田间喷雾对茶尺蠖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60克/升悬浮剂3000倍液、甲胺基阿维茵素苯甲酸盐3%微乳剂15000倍液、甲氧虫酰肼240克/升悬浮剂5000倍液、氰氟虫腙240克/升悬浮剂1500倍液.药后7d的防效均在91%以上,虫酰肼20%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为86.48%.虽然氟虫双酰胺20%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的防效稍低于上述5个处理的防效,但虫粪干重为第二少.其保叶效果仅次于乙基多杀菌素60克/升悬浮剂。因此,乙基多杀菌素60克/升悬浮剂、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微乳剂、甲氧虫酰肼240克/升悬浮剂、氰氟虫腙240克/升悬浮剂、虫酰肼20%悬浮剂、氟虫双酰胺20%水分散粒剂是比较理想的防治茶尺蠖的首选药剂.建议在茶园轮换使用。而对照药剂联苯菊酯10%乳油3000倍液对茶尺蠖的防效仅为23%.已不适合用于防治茶尺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增效剂对防治小菜蛾的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茎叶喷雾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3种供试杀虫剂中, 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毒力较强, 其LC50分别为6.303 mg/L和10.479 mg/L; 3种杀虫剂分别与不同增效剂混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增效比介于1.6~5.1, 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橙皮精油?虫螨腈+激健和乙基多杀菌素+有机硅的组合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表明, 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 通过添加激健可使10%虫螨腈SC使用量减少20%, 添加有机硅可使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使用量减少50%?因此, 激健?有机硅可作为防治蔬菜小菜蛾杀虫剂的理想增效剂产品, 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3种环境友好型药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为0.050~2.887mg/L,对西花蓟马若虫的LC50值为0.040~0.457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防治西花蓟马时推荐使用剂量(防效>80%)分别为:2.5%多杀菌素悬浮剂30~60g/667m2,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60g/667m2,1.8%阿维菌素乳油不可低于75g/667m2。  相似文献   

12.
唐涛  符伟  王培  马明勇 《植物保护》2016,42(3):222-228
基于同时防治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杀虫药剂较少的现状,2014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有机磷类、沙蚕毒素类、酰肼类、多杀菌素类、取代苯基吡唑类、缩氨基脲类、噁二嗪类、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及双酰胺类等9类16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10%阿维·氟酰胺SC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危害,且速效作用好、持效期长达28d,药后7~28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85%~93.37%和80.40%~86.16%。60g/L乙基多杀菌素SC、1.8%阿维菌素EC、20%氟苯虫酰胺WG、40%氯虫·噻虫嗪WG、6%阿维·氯苯酰SC和10%四氯虫酰胺SC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好而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81.13%~97.17%和62.17%~85.26%。240g/L氰氟虫腙SC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好而对二化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76.98%~92.16%和76.37%~80.98%。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速效性好且持效期较长,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69.29%~83.61%和68.84%~82.95%。此外,5%丁虫腈EC和30%茚虫威WG分别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而20%三唑磷EC、40%水胺硫磷EC、29%杀虫双AS和240g/L甲氧虫酰肼SC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危害。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建议轮换使用双酰胺类和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3.
三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以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大型溞、斑马鱼,意大利蜜蜂以及家蚕为受试生物,测定了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0g/L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3种药剂对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但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值分别为1.51×10~(-2)、2.58×10~(-3)、7.63×10~(-2)mg/L,对家蚕的96h-LC_(50)值分别为6.11×10~(-2)、0.12和0.30 mg/L,均为剧毒;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意大利蜜蜂为低毒,但溴氰虫酰胺对其的48h经口LC_(50)值和接触LD_(50)值分别为2.90 mg/L和3.71×10~(-2)μg/bee,均为高毒。研究表明,虽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数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但在水体环境和桑蚕区以及作物开花期仍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4.
5种药剂对枸杞棉蚜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陈佳斌  刘秉阳  牛浩  刘畅  何嘉  张蓉 《植物保护》2021,47(3):294-298
为了明确5种药剂对枸杞棉蚜的适宜施药剂量,开展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甲维盐EC对枸杞棉蚜的毒力最高,50%噻虫嗪WG毒力最低,24 h LC50分别为2.44 mg/L和1 875.69 mg/L。5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甲维盐>啶虫脒>吡蚜酮>呋虫胺>噻虫嗪。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5种药剂不同剂量处理的虫口数量均显著下降,施药后7 d,各处理对枸杞棉蚜防效分别达94.13%~99.84%,且各剂量处理均对枸杞树安全。5种药剂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5%啶虫脒EC 25.0 mg/L以上,30%呋虫胺SC 50.0~100.0 mg/L,50%噻虫嗪WG 100.0~125.0 mg/L,25%吡蚜酮WP 83.3~125.0 mg/L,1%甲维盐EC 5.6~8.3 mg/L。  相似文献   

15.
五种杀虫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 检测了50%虫螨腈水分散粒剂(WG)、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EC)、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WG)、50 g/L氟虫腈悬浮剂(SC)、10%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EC)5种杀虫剂对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其中, "小烧杯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21.3、0.490、0.112、0.075 7、0.488 mg/L, "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134、0.730、1.33、0.668、1.54 mg/L。就这5种杀虫剂而言,"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小烧杯法"。以摄入量计,则"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D50值分别为1.34、0.007 30、0.013 3、0.005 37、0.015 4 μg/蜂。按毒性等级标准划分, 50%虫螨腈WG对蜜蜂具有中等毒性,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10%阿维菌素·哒螨灵EC、80%氟虫腈WG和50 g/L氟虫腈SC对蜜蜂为剧毒。如果采用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衡量药剂的风险性,则上述5种杀虫剂对蜜蜂的HQ值分别为84.0、205、3 247、3 609、8 939,表明它们对蜜蜂均具有潜在风险。同时还就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