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选育乐昌含笑优良种源,对2次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数据作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及4个形质性状种源间,除树干通直度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地点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源与地点互作仅第2次试验的3个生长性状和冠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树高、胸径、材积、树干通直度、叶片大小、树冠浓密度和冠幅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种源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年生长量"指标值对2次种源试验的生长性状数据做综合分析,采用Francis-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选择出优良种源6个,分别为南雄江头、始兴刘家山、南雄帽子峰、始兴都亨、仁化长江和江西龙南,材积增益达11.95%~41.03%。  相似文献   

2.
对大坑山林场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种源试验林7 a生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树高、胸径、材积、树干通直度、叶片大小、树冠浓密度和冠幅等7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树高、胸径、材积、叶片大小和树冠浓密度等性状在种源间差异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形质性状种源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16.06%);以材积为选择目标,选出6个速生种源包括仁化长江、江西上犹、江西全南、湖南资兴、南雄帽子峰、江西崇义,增益介于11.1%~35.1%,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3.
对九曲水林场乐昌含笑家系试验林6年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生长性状家系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形质性状的冠幅也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生长与形质性状存在正相关关系;遗传参数估计结果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大部分形质性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多重比较结果,以材积为选择目标,选出9个生长量大于群体均值10%的速生家系,现实增益介于14.85%~45.29%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2年生乐昌含笑种源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4个省(区)的14个乐昌含笑种源在广东开展了多点种源试验,1-2年生测定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地点间生长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不显著,两个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7以上;各调查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非常密切,多数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树高、地径生长均表现良好的种源为4和13号,速生稳定性最好的种源为13号;选择13号种源(即仁化长江种源),可以得到3.97%的树高增益和8.81%的地径增益,早期遗传改良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分析引自澳大利亚东部的桃金娘科(Myrtaceae)伞房属(Corymbia) 4个树种/亚种在广东省乐昌试验点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0 a生时,4个树种/亚种生长量最大的是大叶斑皮桉(Corymbia henryi),其次是斑皮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 ssp. variegata)、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 ssp. citriodora)和斑皮桉(Corymbia maculata),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067 4、0059 0、0054 1和0034 1 m3;与8 a生时比较,4个树种/亚种在10 a生时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材积增长均在67%以上,其中斑皮桉的材积增长率高达145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组Ⅰ,柠檬桉和大叶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源间胸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树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单株材积差异不显著;在试验组Ⅱ,斑皮柠檬桉和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单株材积高于对照为选择目标,选出大叶斑皮桉2个种源2个家系,斑皮柠檬桉5个种源11个家系,共计7个种源13个家系,分别占参试种源和家系总数的389%和140%。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山地木麻黄种源试验与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首次建立在华南地区的各含 2 8个种源的两片山地木麻黄种源试验数据 ,分析了 1~ 4a生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 4个性状的方差分量、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在地点间、种源间及种源×地点互作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当不考虑种源×地点互作效应互作时 ,3~ 4a生性状种源广义遗传力 ,树高变幅为 11 0 0 %~ 13 80 % ,胸径为 3 32 %~ 5 5 5 % ,单株材积为 5 4 0 %~ 8 30 %。以用材林为培育目的 ,依据 4a生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计算的综合评定值大小 ,分别对两个试验的参试种源进行了排序和选优 ,以 2 5 %的入选率 ,每试验各有 7个种源入选。E96 8试验的优良种源为 1884 4、194 89、192 4 0、17877、194 91、194 90和 192 39;E96 6中优良种源为 192 38、1884 7、1885 3、17877、1895 0、1885 2和 1894 9。筛选后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可获得明显的遗传增益。参试种源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性状间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树高早期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极其显著 ,可用于树高的早期预测。最后 ,预测了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在中国潜在适生范围  相似文献   

8.
17个红锥种源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中国红锥主要分布区17个种源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产地红锥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15个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64%~26.09%,且在种源内或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8.96%~37.65%,均值为22.97%,小于种...  相似文献   

9.
研究枫香种源间性状差异及地理变异规律,并进行优良种源选择,为枫香良种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14个省份22个枫香种源为研究材料,选取生长性状指标和形质指标,进行种源间差异性分析,广义遗传力估算、地理变异规律研究,采用多目标决策法进行优良种源选择等。结果表明:枫香种源间在胸径、树高、材积、第一枝下高、冠幅和通直度6个性状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种源间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10.21%~36.16%,广义遗传力为0.42~0.83,其中以树高的广义遗传力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枝下高越高,冠幅越大,树干越通直,其生长越优良;材积表现出显著的纬向变异趋势,呈负相关关系(P 0.01)。选出优良种源6个,入选的优良种源平均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和通直度分别大于总体均值的5.25%、8.30%、16.51%、1.26%和2.11%。选出的优良种源对调种造林、杂交育种、"边选边育"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全国全分布区杉木种源试验早期选择的优良种源在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开展杉木种源中间试验.从种源水平和种源内林分水平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在生长性状上虽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受林地环境及种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受到非常弱的遗传因素控制.因而,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早期选择结果是可靠的,选择出的优良种源可在闽中地区推广应用.材积在林分水平上差异显著,且受到中等程度的遗传因素控制,可进行优良林分选择.以材积为指标,从参试林分中选择了6个优良林分,选择出的优良林分平均材积遗传增益为12.60%,选择效果明显.选择结果还表明选择杉木种源造林时,应充分重视本地种源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构树不同种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以30个构树种源的叶为材料,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等8个叶的表型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构树不同种源间8个叶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绒毛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叶片性状间变异系数幅度为12.72%~64.50%,该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种源重复力均在55%以上,表明构树的叶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3)对不同种源建立叶面积拟合方程,除四川大邑外,其他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些模拟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可通过叶长与叶宽预测叶面积,简化试验。4)对构树叶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和绒毛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源间构树叶的地理变异是以纬度变异为主。5)根据叶片的8个性状可将30个构树种源聚为3类。【结论】构树不同种源间叶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可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洲黑杨50号为母本和青杨5个种源(各10个单株)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选择潜力.杂种F1代叶片形态与苗期生长性状间未发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 )为父本杂交 ,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 ,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 ,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具有选择潜力。杂种F1代叶片形态与苗期生长性状间未发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喜树种源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浙江湖州对来自广东、云南、福建等10个省的10个喜树种源进行种源试验,对1年生喜树苗期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参试种源在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叶片喜树碱含量、单株叶片喜树碱含量等指标上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广义遗传力为0.527~0.989,这些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制约;利用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性状对药材喜树种源进行选择,初步筛选出江西南昌种源作为叶用优良种源,其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超过对照浙江临安种源119.39%,单位面积喜树碱产量的遗传增益可望达到105.42%,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粉单竹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个产地粉单竹在广东茂名试验点所造试验林的主要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粉单竹表型性状变异丰富,13个生长性状在产地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单丛发笋量在产地间及产地内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呈现纬度渐变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多数性状与热量因子相关紧密,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显著或0.1显著水平,仅叶厚、枝下高与湿度因子呈现显著或0.1水平相关;所调查的生长性状均受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聚类分析在距离阈值1.8附近可将所有产地分为3个类群;采用综合评定法,对所涉及的8个产地进行初步选择,认为广东增城、怀集为粤西南地区粉单竹造林的最佳产地来源.  相似文献   

16.
红椿是中国珍贵乡土速生用材树种。为了研究红椿不同种源在武汉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差异,对4个红椿地理种源苗期、6 a生幼林树叶片及其生长量性状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红椿叶片的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这5个指标性状,6 a生幼林树的观测值皆大于苗期的观测值。苗期时不同种源间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复叶长宽比、小叶长宽比这7个叶片性状皆存在极显著差异;除小叶长外,红椿6 a生幼林树不同种源其他性状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不同林龄红椿生长量指标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林龄的增加红椿不同种源生长量之间差异也随之增大。4个种源6 a生红椿生长量排序为福建来舟(LZ)>福建武夷山(WY)>江西井冈山(GS)>江西官山(J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的叶片性状间相关显著性较高,6 a生幼林树的叶片性状间除极个别性状表现出显著相关外,大部分性状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Lespedeza bicolor Turcz is a native shrub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of China. Thirteen provenances of L. bicolor were inves-tigated in our study.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and within provenanc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19 phenotypic traits, including seven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nine floral traits and three pod characteristic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ranged from 6.4% to 65.4% and the ph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rom 43.3% to 97.3%. Analyse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mong and within provenances in pod length. Differences in plant height, inter-nodal length, number of branches, leaf width, leaf length and leaf area were not remarkable among provenance, but distinct within provenances. Other traits showed evidence of contrasts. Variation among provenances was the main part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nt height and other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Floral trait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he 13 provenances of L. bicolor investigate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 UPGMA clust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秃杉种源—家系联合试验表明,秃杉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等11个性状中,真叶全现、一年生幼树抽高、一年生幼树全高种源间差异显著,发芽率、发芽势差异不显著;造林11年生时,种源间、家系/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方差分量所占比例较大,种源效应最明显。选择秃杉优良种源有贵州交、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丹、云南滕冲种源,优良种源平均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9.68%,实际增益为34.60%。利用种源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11年生生长性状等11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秃杉区划为3个种源区,第1个种源区为湖北利川种源,第2个种源区包括云南昌宁、云南滕冲种源,第3个种源区包括云南龙陵、贵州丹、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交种源,其中第3个种源区种源在广东生长表现良好,适宜在广东适生区域引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