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4.24×106、4.38×103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  相似文献   

2.
以灵芝为试验材料,采用干质量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研究了单色LED光照处理对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μmol·m-2·s-1 LED光照12h条件下,不同LED光照处理均能促进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其中白光LED最有利于细胞生长,蓝光LED最有利于胞外多糖合成。综合考虑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以100μmol·m-2·s-1蓝光LED光照10h效果最佳,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15.16g·L-1和3.102g·L-1,比黑暗处理提高了45.91%和109.74%。光照对灵芝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具有调控作用,为灵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高效定向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深层发酵灵芝高产菌株筛选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从各地收集到的24个灵芝菌株进行深层发酵培养,通过比菌丝生长速度和发酵生物量,筛选出8个优良菌株。根据菌株间拮抗反应及蛋白酶同工酶分析结果,确定8个菌株中的G2和G15、G33和G27为同一菌株,属同株异名,进一步比较8个菌株的菌丝发酵生物量,胞内,胞外多糖含量等指标,确认菌丝发酵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较高的灵芝0770为液体深层发酵首选菌株。  相似文献   

4.
灵芝胞外多糖高产菌株筛选及其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运用反馈抑制理论构建了耐灵芝胞外多糖 (EPS)反馈抑制的筛选模型。添加在筛选培养基中的其指示因子同源胞外多糖浓度为 2 .34g/L。将实验室保藏的 37株灵芝菌株输入该模型 ,即可检出耐灵芝胞外多糖反馈抑制作用最强、产胞外多糖能力最强的菌株GL0 2 9。然后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GL0 2 9深层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 ,组合碳源和组合氮源培养基最适合该菌株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外多糖。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 :蔗糖 10 g/L ,玉米粉15 g/L ,蛋白胨 2 g/L ,酵母膏 1g/L ,KCl 0 .5g/L ,KH2 PO4 ·7H2 O 0 .5 g/L ,pH自然。于 30℃、12 0r/min摇瓶培养 9d ,该菌株的胞外多糖产量高达 3.0 7g/L。  相似文献   

5.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胞内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多糖组分的峰面积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液态发酵培养基的氮源及其浓度,按照Box-Behnken设计29个实验组,并进行发酵培养实验,建立数据集;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24组)和测试集(5组),训练集用于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拟合结果进行寻优。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可达0.984 8;最佳培养基组成为29.0 g·L-1无水葡萄糖、3.7 g·L-1酵母自溶粉、0.3 g·L-1MgSO4·7H2O,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培养比未优化的基础培养基培养获得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多糖峰面积提高40.8%。  相似文献   

6.
液体发酵真姬菇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18个真姬菇菌株在平板上菌丝的生长速度和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各菌株液体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胞外多糖、总多糖的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菌丝在固体平板上的生长速度与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生物量问呈负相关(-0.442);18个菌株中,胞内多糖产量最高的菌株为49菌株,其产量为244mg/L;胞外多糖产量最高的菌株为JB06菌株,其产量为1353mg/L;总多糖产量高产菌株为JB06,其总多糖产量为1575mg/L。  相似文献   

7.
利用7 L发酵罐发酵桑黄(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26℃是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适温度,而在发酵后期,23℃是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过程中0~60 h发酵温度为26℃, 60~120 h发酵温度为23℃,得到的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8.92±0.90) g/L和(95.25±4. 91) mg/L,比23℃恒温培养提高了58.8%和12.7%。根据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耗情况,进一步对发酵培养基所含主要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最终发酵培养基组成(g/L):27. 5葡萄糖、10玉米粉、5.0麸皮、2. 5豆饼粉、0.15 MgSO_4·7H_2O、3 KH_2PO_4,并用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发酵桑黄,得到的最大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9.97±0.71) g/L和(94.03±5.33) mg/L。本实验结果可为工业化生产桑黄菌丝和胞外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育种的本质是种质创新,种质又是品种选育的基本材料。以大白菜07-882为母本,芸薹属异源六倍体AABBCC(2n=6x=54)CGMCC No.2553的双单倍体DH系“abc3-1”为父本进行杂交、多代自交,创制出中熟、合抱类型的大白菜新种质(07-882×abc3-1)2。(07-882×abc3-1)2具有球形美观、菜薹白色、叶片浅绿色、花瓣浅黄色等特点;继续以(07-882×abc3-1)2为母本,与“小花菜♂”父本杂交并多代自交,采用叶片颜色浅、花色浅黄等作为选择新种质的标记性状,快速获得了“(07-882×abc3-1)2×小花菜♂”新种质;同时,以创制的新种质(07-882×abc3-1)2和(07-882×abc3-1)2×小花菜♂为父本,以菜心细胞质不育系为母本分别试配组合,选育出19AT4菜薹和20ET9菜薹等新品种,并在广州和宁夏等地广泛推广应用,因其菜薹白色,条形顺直,抗性好,产量高,效益稳定,市场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
赤芝G2深层发酵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C/N比、无机元素等营养因子和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转速等非营养因素对赤芝G2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赤芝G2规模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2%,玉米粉3%,KH2PO40.1%和MgSO40.05%。发酵76h,菌丝体生物量最高(1.15g/100mL);发酵62h,胞内多糖含量最高(22.15%);发酵60h,胞外多糖含量最高(3.16%)。赤芝G2菌丝深层发酵的优化条件为:起始pH自然,种子液摇瓶装量40%,规模培养装液量20%,接种量10%,发酵培养时间76h。  相似文献   

10.
以5~6年生次郎甜柿为试材,设计4个目标产量的负载量水平,分别为5.25×104、4.50×104、3.75×104、3.00×104kg/hm2,并调查树体生长状况、枝类组成、产量、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筛选适宜的负载量,为生产中选择合理的产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负载量的降低,冠径、中枝数、长枝数、总枝数逐渐减少,结果枝、营养枝粗度逐渐增加,有利于生产优质大果;植株结果数急剧下降,果实横径、纵径及单果重均显著增大;果实硬度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果实品质提高;优质果率显著提升,提高了经济效益;果园病虫害降低,果园管理所用的劳动力和药剂成本降低。因此,每公顷留果3.75×104kg为次郎甜柿最佳负载量,该负载量水平的树体生长状况良好,枝类组成结构合理,产量和果实品质较高,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王飞  刘霞 《食用菌》2007,29(4):13-14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桑黄菌(Phellinus igniarius)P037产胞外多糖的3种主要培养基成分蔗糖、玉米粉和酵母粉进行优化。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3种因素与胞外多糖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岭脊分析,获得培养基中三因素最佳浓度:蔗糖3.05%,玉米粉1.93%,酵母粉0.62%,培养液胞外多糖含量为1.697×10-2g/mL。  相似文献   

12.
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白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43-26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g/L):土豆20、玉米粉20、蛋白胨10和磷酸二氢钾5;利用超声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胞内粗多糖,多糖含量为75.5%;多糖粗提物经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层析分离纯化,分别得到4个相对均一的纯多糖组分AP1、AP2、AP3和AP4.  相似文献   

13.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热胁迫起始时间、胁迫温度、胁迫持续时间和恢复培养时间对香菇液体发酵胞内和胞外多糖总含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L9(34)研究促进香菇多糖生物合成的最佳热胁迫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热胁迫温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静置恢复时间4个因素对香菇多糖生物合成均有影响,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条件为热胁迫温度40℃,热胁迫起始时间为液体发酵第7.5天,胁迫持续时间9h,热胁迫后25℃静置恢复18h,在此条件下,香菇液体发酵产物多糖含量(胞内和胞外多糖总含量)为4.25g/L,是未做热胁迫处理多糖总含量(2.67g/L)的1.6倍。  相似文献   

14.
应用低能N~+离子注入金耳酵母状分生孢子菌株进行诱变,以获得一株多糖产量更高的金耳诱变菌株。试验确定了低能N~+离子注入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为60×10~(14)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靶室真空度10~(-3)Pa。以5 s脉冲式注入,间隔时间为15 s。离子注入后,分别以液体发酵生物量(孢子量)及多糖产量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金耳多糖高产菌株,其产量较对照菌株提高了12.3%,液体发酵多糖产量(包括菌体多糖与发酵液多糖)达2.7 g/L。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注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金耳诱变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新梨7号’梨叶片为材料,探究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主要因素,制备高产优质的叶肉原生质体,并进行基因瞬时转化和表达。将继代30 d的组培苗嫩叶在最佳酶解液(1.0%纤维素酶,0.1%果胶酶,0.4%离析酶,0.5 mol·L-1甘露醇,20 mmol·L-1 KCl,20 mmol·L-1 MES,10 mmol·L-1 CaCl2,1.0 g·L-1 BSA)中酶解12 h,可制备出产量为1.09×106 protopl·mL-1、活力为90%的原生质体。将1~2μg·mL-1 pROK2-GFP质粒DNA通过40%PEG-4000介导转化至上述原生质体中并培养12 h,可以观察到GFP绿色荧光信号,转化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16.
灵芝胞内多糖高产菌株G7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摇瓶培养实验从 2 2个广泛栽培的灵芝菌株中筛选出了胞内多糖产量最高的菌株 ,并以胞内多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子及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株深层发酵所需的营养因子及非营养因子条件 ,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培养时间等。研究发现G7的最佳培养条件及目标产物不同 ,所需的培养时间也不同。G7在对数期内大量形成胞内多糖 ,在 6 0h胞内多糖产量最高达 5 33mg/mL培养液  相似文献   

17.
以荷叶离褶伞为试材,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碳源和氮源对5株荷叶离褶伞菌株进行单因素液体发酵试验,以期筛选荷叶离褶伞液体培养最适碳源、氮源及适合发酵菌株,并为探索其工厂化发酵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菌株ZY01、ZY02及ZY03的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其次为麸皮、尿素;菌株ZY04、ZY05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的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分别是尿素、蛋白胨;菌株ZY02的菌丝体生物量为12.626g/L与ZY03的胞外多糖产量为11.5148mg/L在分别以2%蔗糖+0.2%蛋白胨、2%蔗糖+0.3%蛋白胨组合试验中值最大;不同碳、氮源对荷叶离褶伞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不呈正相关,菌株ZY02、ZY03分别是各指标下的适宜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以秦巴山区主栽香菇菌株(808#、66#、68#)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用6种筛选培养基对其菌丝生长状况和胞外多糖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菇66#菌株的菌丝在筛选培养基(葡萄糖1.0%、玉米粉2.0%、麦麸2.0%、酵母膏0.3%、KH2PO40.1%、MgSO4·7H2O0.1%、pH自然)中的生长速度为3.26mm/d,菌丝粗壮且致密;以此培养基进行液体发酵,其菌丝球数量多,大小均匀,生物转换量为66.00g/L,胞外多糖产量可达2.99g/L发酵清液。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土壤中菌株ZMN-3的分离鉴定及其保水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荒漠化土壤为试材,采用稀释平板和多相分类鉴定法,分离和鉴定了胞外多糖合成菌ZMN-3,并研究了该菌株的发酵液性能和保水效果,以期为荒漠化土壤的人工生物结皮固沙提供菌种资源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株ZMN-3属于马西利亚菌属(Massilia),其16SrRNA序列与Massilia plicata 76T的同源性最高(96.5%),结合系统进化和生理生化分析,判断ZMN-3应为马西利亚菌属的一个新种。菌株ZMN-3合成的胞外多糖包括2个组分,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1.91×10~4 kDa和947kDa;30℃发酵3d,ZMN-3发酵液粘度达到2 150mPa·s,呈粘稠的假塑性流体,喷洒于沙土表面后形成致密的生物结皮,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μg·mL-1和266.38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