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更要担负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责任。通过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围绕凉山彝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基层党建5个方面提供帮扶,具体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参与民族文化建设,传承乡村振兴优秀文化;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结对指导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必然选择。但一直以来,相较于外部力量扶持,民族地区乡村内生动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远发展,迫切需要转变。以青海省泽库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乡村振兴实施情况了解发现,泽库县非常重视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强化组织制度、挖掘特色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村民主体意识等措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提供了本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培育“需要-动机-行动”的运行逻辑,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推动了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鲜明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迎来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但受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农旅附属产品品质低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整合民族文化优势,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吸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打造多元特色产品,提高农旅附属产品质量4个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在农村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构建具备特色的产业,不断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带动多产业创新,实现乡村地区的多元化发展。生态文明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大格局,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凝神聚力,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内涵。昌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为乡村发展固根铸魂,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一、昌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昌邑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历史底蕴深厚,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苗木之乡”“溴·盐之乡”和“华侨之乡”。近年来,昌邑市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把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前期扶贫攻坚工作积累的经验,从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关键(乡村产业)、推动助力(民族文化和民俗产业)和重要力量(人才资源)等方面总结黔东南州扶贫攻坚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可从巩固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并举;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等方面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巩固语言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湖北省武陵山区普通话使用的调查情况为例,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问题,提出“推普”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中心五要素三主体双环”模型,揭示“推普”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发展、人才开发、基础组织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语言文字发展现实情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的“推普”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党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重要保障,其体现着乡村文化发展与兴盛。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作为基础,因此需要加强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实现乡村居民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高小佳 《河南农业》2021,(11):18-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关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不能缺少少敦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自身村容村貌,不仅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要注重传承与保护村寨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文化特征,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承载着乡村振兴、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时庄村为实例,对豫东地区农村的 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归纳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冬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2,(12):126-129+145
乡村振兴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乡村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胜利,而后脱贫时代如何使得乡村贫困不再次发生,并向乡村振兴迈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造血”式途径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即在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理清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向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绿色+”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配套齐全、“电商+”产业高度关联、“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杜伟丽 《新农业》2023,(20):77-78
<正>1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价值乡村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并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演进升华,对乡村振兴具有“培根”“塑形”与“铸魂”的关键性作用。1.1文化育民,为乡村振兴强化思想保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乡村发展如何让人、地、财实实在在地归于乡村,只有通过文化振兴,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消除惰性,汇聚力量,焕发精神。一是以文化宣传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从战略高度认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二、是以文化教育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大建设”中被置于突出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秉要执本,就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观点和方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来进行部署.乡风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提高农村群众各项综合素质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乡风文明建设关乎到整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动力和实施方向.那坡县作为与越南比邻的边境县份,农村因地理环境偏僻、经济发展滞后、民族文化特殊等,乡风文明建设同...  相似文献   

15.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须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为青年回乡发展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的战略安排,符合乡村循序渐进的发展需求。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想要复兴,乡村就必须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加强乡村治理和促进乡村发展的过程。基层治理作为推进乡村工作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文化育人释放基层文化价值、以和谐环境营造风清气正治理生态、以组织振兴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从而实现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换。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体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性,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乡村文明进程中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7.
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保障各民族人民共同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铸魂”“供智”“厚基”作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基于当地实际和特色,持续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健全“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依然面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专业化人才较为欠缺、数字赋能水平有限、“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着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效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力,为乡村振兴厚植“智治”基础,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业振兴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爱农村、爱农民是根本,当爱农村、爱农民成为一种文化,乡村振兴就有了内生动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挖掘培育乡村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以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部分民族都聚集于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文化等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着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这正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摆脱经济落后的重大机遇,民族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大短板,实现其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之一。文章主要就是探索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和民族团结等问题。花溪高坡苗乡是一个以苗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花溪高坡苗乡进行研究,发现其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大量人口外流、村民自制参与度较低、民族文化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因此,应多措并举,培育多元乡村组织、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助力民族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