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明我国菊科绿肥的肥用价值,分析了39份采于海南等地的菊科绿肥种质矿质养分含量,进行有机肥分级。结果表明:菊科绿肥的含氮量为0.54%~4.17%(平均为2.01%),含磷量为0.20 %~3.33%(平均为1.36%),含钾量为0.69%~5.05%(平均为2.41%);菊科绿肥均为三级以上有机肥,并且绝大多数为一级与二级有机肥,三级有机肥最少。表明菊科总体上是品质较高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优质的山蚂蝗(Desmodium Desv.)种质,本研究分析了40份山蚂蝗种质资源的有机物与矿质养分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机肥分级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粗有机物含量均较高,平均为92.4%,达一级水平,其中有2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P<0.05);氮含量平均为2.36%,达二级水平,其中有16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钾含量平均为1.69%,达三级水平,其中有28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磷的含量较低,平均仅为0.22%,为四级水平,其中仅有5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肥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种质均为二级以上有机肥,其中斜茎山蚂蝗(CIAT13753)和山蚂蝗(CIAT23537)为一级有机肥,是新品种培育的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库存资源经济价值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2006年底,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已入库保存67科411属1000种9593份种质材料,并以禾本科、豆科、菊科为主。入库材料按其经济用途分为5大类,即饲用植物、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用植物和境用植物。在中心库饲用资源中,优等牧草199种,占入库总数的19.9%;良等156种,占入库总数的15.6%;中等183种,占入库总数的18.3%;低等23种,占入库总数的2.3%;劣等4种,占入库总数的0.4%;有毒植物22种,有害植物10种。中心库中的食用植物共29科73属114种,分别占中心库科、属和种总数的42.38%、17.76%和11.4%。中心库中具有药用价值的牧草种质资源有57科207属310种,分别占中心库科、属和种总数的85.07%、50.36%和31%。中心库中牧草的工用价值包括纤维植物和树脂、橡胶植物。中心库中境用植物有固沙植物28种、水土保持植物28种,绿肥植物38种,美化植物中草坪植物64种,观赏植物53种。  相似文献   

4.
周涛  卢蕊  刘宁芳  徐倩  胡龙兴 《草地学报》2023,(8):2369-2376
种质资源的评价是牧草遗传改良和优异性状利用的基础。牧草产量和品质是决定老鸦谷(Amaranthus cruentus)种质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83份不同来源的老鸦谷种质为材料,对其牧草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83份老鸦谷种质的牧草产量及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株鲜草产量在127.2~1 878.6 g之间,粗蛋白含量在9.09%~21.21%之间,粗脂肪含量在0.67%~3.72%之间,相对饲喂价值在96.58~224.40之间。聚类分析将83份种质聚为四类,分别为低产优质种质4份、中产高蛋白种质15份、高产品质较差种质15份、低产品质较差种质49份。主成分分析表明,牧草产量因子、品质因子和综合因子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22%。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3份优质种质和22份良种种质。供试老鸦谷牧草产量与品质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本研究可为饲用老鸦谷的开发利用和育种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蓼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慧春 《青海草业》2008,17(4):17-21
蓼属(polygonum)是蓼科中的一个较大的属。近年来国内外对蓼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蓼属植物在观赏、药用、生态保护、放牧及其他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搜集吉林省境内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为吉林省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吉林省内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进行考察与搜集.共采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材料191份,涵盖18科59属89种,其中,豆科91份,禾本科64份,其他科36份.这些野生牧草种质材料中既有独特的地方野生种...  相似文献   

7.
满江红(Azolla Lam.)是稻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肥饲兼用水生植物,开展满江红属植物的肥用品质评价对满江红资源的选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全国有机肥料品质分级标准对满江红属6个代表种(蕨状满江红A.filiculoides、墨西哥满江红A.mexicana、卡洲满江红A.caroliniana、小叶满江红A.microphylla、覆瓦状满江红A.imbricate、羽叶满江红A.pinnata),以及自主选育的杂交种、回交种等共24份种质资源进行肥用品质分析,以期明确满江红的肥用品质水平和品系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份满江红资源均达二级以上有机肥品质标准,其中18份达一级有机肥品质标准;全磷评分对满江红品质评分的直接作用最大。满江红属植物资源具有高氮富钾的肥用特点,而磷、钾含量是影响满江红品质评分的关键因子;基于有机肥品质评分结果,卡洲满江红‘3001’、杂交种‘4088’和墨西哥满江红‘2026’可作为绿肥推广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8.
对内蒙古的26份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草木樨22个表型性状种质间变异程度较高,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9.09%,小花长变异系数最小,为9.7%。(2)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木樨的22个表型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446%,以株高因子贡献率最高,为36.9%,株高、花序长、单序粒数、叶形指数、花萼长、花长、荚果长等性状是造成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3)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6份草木樨种质材料分为6大类。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高寒区种植的草产量高、绿肥特性优的豌豆品种,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50份国内外豌豆种质资源花期关键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豌豆种质资源花期根瘤数量和花干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65和0.41,其次为叶干重、茎干重和根干重。根瘤数量、茎、叶和花干重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花期主要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前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2.76%,分别代表草产量和绿肥特性。系统聚类可将供试豌豆种质资源分为草产量低、草产量高且绿肥特性好、固氮能力最强三大类群。其中,第Ⅱ大类群的保加利亚豌豆、173、秋复5号豌豆、311、A-65豌豆和A-73豌豆等可作为高寒区适宜种植的豌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32份葡萄种质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鉴定其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对灰霉病表现高抗(highly resistant, HR)的种质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51%;表现抗(resistant, R)的种质14份,占总数的10.61%;表现中抗(middle resistant, MR)的种质89份,占总数的67.42%;表现感病(susceptible, S)的种质22份,占比16.67%;表现高感(highly susceptible, HS)的种质5份,占比3.79%。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葡萄种质,其中圆叶葡萄较抗病;其次为美洲种、欧美杂种;欧亚种易感病。此外,地方种质资源郧西葡萄对灰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研究结果为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翻压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绿肥翻压量以22 500 kg/hm2最为适宜。与对照相比,22 500 kg/hm2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提高幅度分别为66.09%~161.28%和76.88%~257.10%,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幅度分别为31.88%~54.05%,11.15%~17.62%,16.05%~101.06%,41.38%~71.43%,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动态变化特征表明,不同翻压量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在团棵期同时出现峰值,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旺长期同时出现峰值,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不同,其峰值与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绿肥腐解规律和土壤矿质营养供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反映出绿肥养分释放和烟株营养吸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花黑麦草、大麦和油菜3种不同绿肥作物翻压还田在不同浓度沼液条件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8.5 L/m2(L1)和17 L/m2(L2)两种沼液浓度条件下,田间翻压多花黑麦草、大麦以及油菜,设为多花黑麦草(L1)、大麦(L1)、油菜(L1)和多花黑麦草(L2)、大麦(L2)、油菜(L2)几个绿肥试验组,同时设置只浇灌沼液未翻压绿肥的对照组(L1)和对照组(L2),分析绿肥试验组与对照组土壤中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绿肥翻压110 d后,多花黑麦草(L2)与大麦(L2)组土壤pH值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L2),但仅上升约0.17;大麦(L1)与多花黑麦草(L2)土壤盐分显著(P<0.05)高于同沼液添加量的对照组;大麦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种沼液浓度影响下均显著(P<0.05)高于各自对照组,同时油菜(L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组(L2)也有显著(P<0.05)提高;大麦组在2种沼液浓度下,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各自对照组;多花黑麦草(L1)和大麦(L1)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L1);大麦(L2)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L2)。[结论] 3种绿肥翻压对浇灌沼液后土壤的改良作用各不相同,但大麦在2种浓度沼液替代氮肥情况下均可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低浓度沼液条件下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在高浓度沼液条件下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可作为一种新型绿肥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重庆冬油菜种植区,于油菜收获后,选择竹豆,田菁和柽麻3种夏季绿肥作物,通过与夏玉米间作,分析了间作模式下土壤当季速效养分,植物养分吸收性能及地上部生物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间作柽麻后玉米地上部产量显著提高35%,间作田菁后玉米产量显著下降21%,而间作竹豆无显著影响.单作绿肥除田菁地上部全氮含量显著低于间作田菁外,其余两个品种的全氮,全磷含量与间作绿肥无显著差异;而单作绿肥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间作绿肥.与单作玉米比较,间作竹豆和田菁时玉米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间作柽麻时无显著变化;玉米全钾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绿肥周围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间作玉米周围土壤.间作玉米周围土壤硝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整体高于单作玉米土壤的趋势,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植物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柽麻植株有较高的全氮含量和生物产量,且与柽麻间作的玉米地上部产量也最高,适宜作为玉米夏季间作的豆科绿肥.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鲁  史冬燕  高小叶  安渊 《草业科学》2012,29(7):1142-1147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绿肥植物,利用南方冬闲田种植紫花苜蓿绿肥,研究紫花苜蓿绿肥(茎叶粉碎还田)和氮肥处理对水稻(Oryza sativa)生长、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绿肥和紫花苜蓿绿肥+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不施氮肥处理增加了48.2%和72.1%,同时绿肥+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施氮肥处理增加了8.6%。苜蓿绿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改善了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同时,苜蓿绿肥+氮肥处理对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并且有效促进了土壤磷和钾的活性,增加了水稻对土壤磷和钾的吸收,从而促进水稻增产。研究反映出紫花苜蓿作为绿肥能够有效改善稻田土壤营养,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增产,是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改良农田土壤的又一重要绿肥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施用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施用绿肥,改良酸性土壤,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施用豆科绿肥尖叶木蓝(Indigofera zollingeriana)、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与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后,酸性土壤有机磷在1年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种绿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的总量,但尖叶木蓝的效果最好,铺地木兰的最差.链荚豆对土壤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尖叶木蓝对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4种绿肥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以铺地木蓝的幅度最大,尖叶木蓝的次之,其余2种最小;对于高稳性有机磷,以尖叶木蓝处理的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其余3种在不同施肥阶段表现各异.在施肥时间方面,以施肥30 d效果最为显著,随后因绿肥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特征,旨在为绿肥种植和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比较了几种主要绿肥在我国不同区域的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绿肥鲜草产量平均为38.0 t·hm-2(含水量平均81.0%)、变幅大(0.7~186.7 t·hm-2),其中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平均产量>42.5 t·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绿肥种类。17种常见绿肥的平均含氮量为28.0 g·kg-1(干基计),箭筈豌豆、苕子、苜蓿、金花菜和白三叶等豆科绿肥含氮量均在30.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磷量为7.0 g·kg-1,苕子和二月兰含磷量最高,均在8.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钾量为25.3 g·kg-1,二月兰和紫云英含钾量最高,均在32.0 g·kg-1以上。常见绿肥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平均为214.4 kg·hm-2、48.4 kg·hm-2和165.1 kg·hm-2,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氮(N)、磷(P2O5)和钾(K2O)累积量最高,分别在250.0 kg·hm-2、50.0 kg·hm-2和191.7 kg·hm-2以上。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绿肥养分累积状况发现,紫云英最适宜种植于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箭筈豌豆适宜种植于东北粮草(肥)轮作区和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苕子最适宜种植于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苜蓿最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白/红三叶最适宜种植于西南山地丘陵粮肥(草)复间套种区;而黑麦草更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和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根据不同区域主要豆科绿肥产量、固氮量及种植面积进行固氮潜力评估表明,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 万 hm2,相当于生产39.5~80.8 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在绿肥生产过程中,应针对本区域适应性强的绿肥进行重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宜盛花期刈割、饲草品质好、再生能力强紫云英品种,以期提高南方稻区紫云英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分别在盛花期和成熟期对浙紫5号、闽紫6号、闽紫7号、84(8)7-1-1、升钟5个紫云英品种(系)进行刈割,并测定紫云英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盛花期刈割紫云英地上部生物产量显著低于成熟期(P<0.05),但营养成分和品质显著高于成熟期(P<0.05),84(8)7-1-1和升钟紫云英盛花期综合性状较好;再生期紫云英地上部生物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显著低于成熟期(P<0.05),升钟和闽紫7号再生期综合性状较好。由此可知,盛花期刈割紫云英作为饲草能够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和更优品质,再生的紫云英作为绿肥翻压回田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肥源。因此,在福建地区,升钟和84(8)7-1-1盛花期刈割后,适宜作为饲草推广;升钟和闽紫7号再生草作为绿肥翻压回田可提供更多的肥源。综上,升钟紫云英适合作为饲草和绿肥两段式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