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苏科糯3号鲜果穗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对苏科糯3号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明确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的苏科糯3号在南京周边地区春季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玉米鲜果穗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株高、稳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双穗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稳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兼顾总体鲜穗产量和商品品质的基础上,苏科糯3号在南京地区春季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郑杂棉19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抗枯黄萎病、高产、稳产棉花新品质,为探索郑杂棉19在生产中的最佳种植密度,设6个密度处理对郑杂棉19进行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3即密度为3.6万株/hm2时郑杂棉19的产量最高,早熟性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杂双2号的最佳栽培密度。[方法]设计4个不同栽培密度(12.0万、19.5万、27.0万、34.5万株/hm2),进行杂双2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以密度19.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3 939.15 kg/hm2,较其他密度处理增产均达0.01极显著水平,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个体和群体发育协调。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总角果数,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大,株高逐渐降低。[结论]19.5万株/hm2是杂双2号最适宜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4.
曹雄 《农学学报》2015,5(9):12-16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成穗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酿造高粱品种在旱地的合理种植密度,[方法]本试验以酿造高粱‘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6.00万株/hm2、8..25 万株/hm2、10.50 万株/hm2、12.75 万株/hm2、15.00 万株/hm2)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穗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株高、茎粗、穗长、最大叶面积、穗粒重、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6.00万株/hm2~10.50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大幅度增加;当密度超过10.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趋于平稳。回归分析表明,高粱种植密度与成穗数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26866.222+0.555x。[结论]综合分析,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0万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酿造高粱在该地区种植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14925
[目的]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生长状况、棉铃特征和产量变化,为沿江棉区找寻高产优质的合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湘杂棉8号为试验材料,起始密度为12000株/hm2,密度梯度为9000株/hm2,共设6个处理。研究其生长周期、产量、棉铃、棉纤维等特征变化。[结果]密度对棉花的株高和其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处理中籽棉衣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对单铃重、"三桃"分布、蕾铃脱落率、僵烂比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棉花单铃重和伏桃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脱落率和僵烂比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都在处理5时表现最差。皮棉产量以处理2、3和4较高,最高的为处理3,密度最低的处理1产量最低。[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沿江棉区种植杂交抗虫棉以3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为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结果]甘薯产量和大中薯数比例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7.52 t/hm2)。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单株结薯数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甘薯产量、单株薯重、大中薯数比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施肥量为525 kg/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8.78 t/hm2)。[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能增加甘薯产量。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施肥量为525 kg/hm2时龙紫4号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优质杂交油菜青杂2号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杂2号是青海省目前主要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在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通过设立密度,施肥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和施肥量对青杂2号油菜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有不同的影响。随密度的增大,产量先增后减;当密度在1.80万~3.15万株/hm2范围内,青杂2号油菜产量随施肥量先增后减;而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不能正常成熟,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之降低。在海拔2 700m左右青杂2号油菜栽培最佳密度为27万株/hm2;最佳施肥配比:尿素150.0kg/hm2、二铵225.0kg/hm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绿色棉品种陇绿棉2号在不同密度下的生育期、主要性状、纤维品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大,生育期逐渐缩短,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单铃重降低,而霜前花率和马克隆值相对提高;在密度18.0万株/hm2左右时,陇绿棉2号能够充分成熟吐絮,纤维色泽较好,皮棉产量可达到1195.9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流域采用直播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PAR截获率、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洛单248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群体生理指标进行研究,为提高其单产和总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4次重复。[结果]在6.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具有"前快、中稳、后衰慢"的特点,且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叶片光合的进行,后期干物重增长最为迅速;通过产量分析得出,洛单248在豫西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64 306.3株/hm2。[结论]洛单248在豫西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荣维国  刘道敏  郝睿  陈发宏  何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29-12830
[目的]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皖油29(Brassica napus L.)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油菜产量寻求科学种植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0个栽培密度处理,分别为12.0万、19.5万、27.0万、34.5万、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79.5万株/hm2。[结果]栽培密度对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的影响较大,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4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含油量随着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后降。[结论]直播油菜适宜栽培密度在34.5万~64.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直播稻(Oryza sativa L.)播种密度对产量结构及植株茎秆性状的影响,探讨直播稻高产稳产适宜的播种密度。[方法]以中熟中粳连粳7号作为试验品种,按基本苗的不同,设5种密度水平,分别是90万1、20万、150万、180万、210万株/h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种植密度对有效穗的调控作用较小,每穗总粒数、颖花结实率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基本苗105万株/hm2左右时较适宜。基本苗90万株/hm2处理,植株茎秆第1、2节间长度最短,占茎秆长度的比例最小,第3、4、5节间长度最长,占茎秆长度的比例最大,茎秆重量、粗度及单位长度重量均最大,茎秆单位长度重量承担的稻穗重较小,茎秆抗倒伏力最强。[结论]从高产稳产两方面考虑,直播稻连粳7号基本苗90万~105万株/hm2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大方县玉米(Zea mays L.)不同群体结构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从中找出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品种临奥9号、披散型玉米品种宣黄单2号、平展型玉米品种荷玉1号)、不同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分别为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株/hm2)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耐密植紧凑型玉米临奥9号种植密度6.30万~6.75万株/hm2,披散型玉米宣黄单2号种植密度5.70万~6.00万株/hm2,平展型玉米荷玉1号种植密度4.95万~ 5.25万株/hm2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质量指标比较理想,产量也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大方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广西桂北生态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早稻Y两优302为材料,探讨2个施氮水平150kg/ha(N1)、225kg/ha(N2)和4个栽培密度24.4万蔸/ha(D1)、30.6万蔸/ha(D2)、36.8万蔸/ha(D3)、42.6万蔸/ha(D4)在生育期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Y两优302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kg/ha,栽培密度为24.4万~30.6万蔸/ha时,有利于Y两优302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较低的栽培密度有利于Y两优302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伍壮生  廖道龙  肖日新  符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17-13318,13327
[目的]探索海南冬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措施。[方法]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分别就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海南冬种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出苗期有所提前,生育期和全生育期则相应缩短。播种期的早晚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中以11月14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小区平均产量为35.16 kg,折合产量为19 330.20 kg/hm2,商品薯率为92.75%。种植密度以7.5万株/hm2最好,小区平均产量20.53 kg,折合产量23 108.10 kg/hm2,商品薯率为97.08%。栽培方式以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最佳,能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促进苗齐苗壮,小区平均产量20.31 kg,折合产量为22 333.50 kg/hm2,商品薯率达到94.43%。[结论]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适合海南冬季种植,其最佳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分别为11月14日、7.5万株/hm2和黑色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31-8932,8935
[目的]为发挥菏豆19号大豆品种的高产潜力,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开展菏豆19号播期及种植密度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19、30日和6月10、20、30日;种植密度分别为12.00万、17.25万、22.50万、27.75万、33.00万株/hm2.[结果]不同播期对菏豆19号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菏豆19号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而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降低.5月19日播种且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时菏豆19号产量最高,随着播期逐渐推后产量逐渐降低.[结论]要想菏豆19号夺高产应遵循“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申卓  朱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7-7688,771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3种不同类型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的产量,从而确定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小区行长8.0 m8,行区,行宽0.6 m3,次重复。A因素品种为主区,A1:连玉16(平展型品种)、A2:丹玉39(过渡性品种)、A3:郑单958(紧凑型品种)。B因素密度为副区,B1:3.298 4万株/hm2、每行种植16棵,B2:3.898 0万株/hm2、每行种植19棵,B3:4.797 7万株/hm2、每行种植24棵,B4:5.697 2万株/hm2、每行种植28棵,B5:6.746 7万株/hm2、每行种植33棵,B6:7.496 3万株/hm2、每行种植37棵。试验测产收中间4行3,次重复全部收回,统一脱粒。[结果]产量在品种间、密度间和年份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品种×密度互作亦达到显著水平,而品种×年份互作和密度×年份互作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中高密度下的产量水平较高,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结论]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连玉16为4.797 7万株/hm2左右,丹玉39和郑单958均为5.697 2万~6.746 7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的最佳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通过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研究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旱塬地区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处理下的产量,构建播期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目标产量在6 300~6 750 kg/hm2,最佳播期范围为9月20日至10月1日,最适种植密度为282万~375万/hm2。[结论]该研究可为推广"长航一号"以及使其能在渭北旱塬达到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