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温光条件对光不敏感春性小麦穗分化的影响,在生长箱的可控试验条件下,调查了小麦开花期,并对幼穗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4℃和15℃的高、低生长温度下,16 h长日照均显著促进小麦的穗分化发育,8 h短日照则严重抑制穗发育,且高温进一步加剧短日照的抑制效应。在满足春化作用的前提下,日照长度是影响穗分化发育的主要因素。长日照下高温对小麦穗分化启动以后的穗发育速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品种间开花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川育12穗分化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在不同温光处理条件下穗发育进度均明显快于对照新春9号。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发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有必要使麦穗或小穗在离体状态下生长至籽粒成熟。本文介绍了开花前麦穗、开花后麦穗及开花前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和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发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有必要使麦穗或小穗在离体状态下生长至籽粒成熟。本文介绍了开花前麦穗、开花后麦穗及开花前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穗颈维管束发育的影响,为小麦抗旱高产育种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分别检测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灌浆期小麦穗颈维管束数目及面积,同时分析了维管束遗传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抑制小麦穗颈维管束的发育,显著降低小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对大维管束数目的影响较小;维管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分布范围为74.16%~97.51%;DH群体各性状分离范围广泛,均产生了明显超亲的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维管束性状与产量性状表现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在正常灌溉条件下,多数维管束性状与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及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通过增加小麦穗颈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可保证物质运输"流"的畅通,育种工作中可以结合稳颈解剖结构特征选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5.
新消息     
0054 揭开小麦生长激素的奥秘最近、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物化学家Edward J. Trione正在利用单克隆抗体研究细胞激动素与麦穗发育的关系.他使用了分析仪器与计算机相联结、通过计算机把他的许多分析结果综合成模拟小麦发育的程序.他解释道:这些结果可根据模拟程序加以修正、并归纳成具因果关系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发芽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遗传和分子基础,有助于穗发芽抗性改良。本文从穗发芽抗性QTL发掘、功能标记开发、穗发芽主要抗源以及抗穗发芽分子育种几方面对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小麦穗发芽抗性研究重点及育种思路进行讨论,以期为小麦穗发芽遗传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光合对不同花位籽粒及颖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小麦穗光合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充分发挥穗光合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以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铝铂纸包穗的方法,研究了高群体小麦穗部:屯合对籽粒和颖壳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光合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14.43%;穗光合对千粒重的贡献大于对穗粒数的贡献;对不同花位籽粒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第1、2、3花位籽粒千粒重均有贡献,但是影响第4花位籽粒的发育;穗光合也是维持颖壳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的。说明选育深绿穗品种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花的发育影响着种子的发育。普通小麦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但对小麦花序发育的研究滞后于水稻和玉米。为揭示小麦花发育的机理,本研究采用体视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切片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二粒小麦以及二穗短柄草的花序、小穗和小花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二倍体小麦、二粒小麦表现出一定差别:普通小麦每个小穗形成8~10朵小花,但在发育后期,大多数小花退化不育,每个小穗只有3~4朵小花能够形成种子;二倍体小麦和二粒小麦的小穗结构与普通小麦类似,但每个小穗发育形成3~5朵小花,小花数目明显减少。与普通小麦相似,二穗短柄草每个小穗同样分化形成多朵小花,不同的是,二穗短柄草的大多数小花发育正常,是可育的。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暗示小麦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花后低温对小麦胚形态发育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烟农19和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人工模拟花后低温,采用树脂切片、显微结构观察及Image-Pro Plus软件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小麦胚在花后低温下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1)低温处理后两小麦品种胚的脱氢酶活性均降低,扬麦15的降幅大于烟农19;(2)低温延迟了小麦胚的发育进程,影响胚面积的增长和结构的分化;(3)低温影响盾片细胞发育,抑制盾片上皮细胞的伸长和底部上皮细胞层数的增加,同时使薄壁细胞贮藏物质增多;(4)低温对小麦胚分化过程影响较大,对小麦胚芽分化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胚根分化影响不明显,同时低温还抑制胚轴细胞数目的增加、体积的增长和贮藏物质的积累;(5)低温影响胚乳输导细胞的发育,减慢输导细胞解体进程。以上结果表明,花后低温使小麦胚结构分化延迟、体积增加减慢;春性小麦胚发育进程对花后低温的响应程度大于冬性小麦。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进一步明确小麦穗肥的施用技术,即施用时期与施肥比例的关系,通过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穗肥比例条件下对小麦生育性状,叶面积指数,产量结构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确定小麦穗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和合理的投肥比例.  相似文献   

11.
鲁大林 《麦类作物》1997,17(4):54-55
本试验对15个小麦品的穗层相对湿度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基与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层相对湿度对主要环境条件的影响,同时因品种不同也有显著的差异,而影响穗 层相对湿度的主要性状是穗颈节长度和植株高度。通过育种选择穗颈节长、株高适当的品种,可以改善小麦穗层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粳稻台中65花药培养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粳稻台中65作研究材料,采用活体小孢子观察及塑料半薄切片观察,对水稻花药培养下小孢子的发育命运及药壁组织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离体培养下小孢子发育类型可划分为四类:正常形态小孢子、脱分化小孢子、淀粉积累小孢子和液泡化小孢子。明确了脱分化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其显著特点是:核位置改变,细胞质重组。离体培养下花药壁发育特点为绒毡层首先降解,随后中层细胞膨大。预冷处理会抑制药壁绒毡层降解,同时促进中层细胞膨大,药壁此种变化有助于小孢子脱分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15个小麦品种(系)的穗层相对湿度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其与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层相对湿度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因品种不同也有显著的差异,而影响穗层相对湿度的主要性状是穗颈节长度和植株高度。通过育种选择穗颈节长、株高适当的品种,可以改善小麦穗层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4.
春季低温阴雨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9个供试小麦品系穗部性状的考察分析,以及对长沙地区2009年春季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从小麦生长发育的特性出发,探讨春季低温阴雨的气候条件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穗分化中后期(拔节至孕穗)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异常气候,使小麦受到严重湿害和低温冷害,表现为小花退化增多,可孕小花数和实粒数减少,结实率大幅降低,以致造成重大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小麦WFZP基因编码的乙烯响应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果实成熟、花叶器官衰老、脱落和种子发育等过程。为探明 wfzp基因突变对小麦颖果发育的影响,以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的两个 wfzp基因突变体( wfzp1 wfzp2)和野生型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运用树脂超薄切片和显微观察技术观察小麦WFZP基因突变体颖果的形态结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 wfzp突变体颖果发育有如下特征:(1)在颖果发育早期,两个突变体的外果皮发育进程较快,中果皮降解时间提前; wfzp1内果皮管细胞消失较快,与 wfzp1突变体相比, wfzp2突变体的管细胞发育缓慢;(2)两个突变体胚乳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明显较快,细胞中淀粉和蛋白体的积累量明显增多,细胞的充实度高,尤其在 wfzp2突变体中表现较为明显;(3)两个突变体胚乳传递细胞与糊粉层传递细胞的生长分化进程加快。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调控小麦颖果发育提供了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麦穗腐病原体的初次侵染T.B.等穗腐病危害性的急剧增长使研究病害流行的问题很有必要。笔者研究了小麦穗层上一年感病的植物残体浮游出来的真菌抱子感染的条件和可能性,详细研究了春天和夏天抱子在小麦植株中流行动态,然后把这些资料与病害发展程度做比较。198...  相似文献   

17.
小麦胚乳小淀粉粒是复粒淀粉的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查明小麦胚乳淀粉粒是单粒淀粉还是复粒淀粉,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了小麦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大淀粉粒在胚乳发育早期发生与发育,包含大淀粉粒的淀粉体通过缢缩进行增殖,每个淀粉体只包含一个大淀粉粒;小淀粉粒在胚乳发育的中、后期发生与发育,包含大淀粉粒的淀粉体被膜向细胞基质突起,出芽产生许多淀粉体,小淀粉粒在这些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包含小淀粉粒的淀粉体也可以通过缢缩或被膜外突出芽产生新淀粉体,用来形成小淀粉粒;多个小淀粉粒可以同时在一个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当淀粉体被淀粉粒所充满,淀粉体被膜降解消失,释放淀粉粒到细胞基质中.上述结果表明,小麦胚乳大淀粉粒为单粒淀粉,而小淀粉粒为复粒淀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穗部的干物质生产潜力,以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二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四倍体)、碧蚂1号(T.aestivum Bima 1,六倍体)3种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为材料,在干旱和灌水两种水分处理下,比较不同倍性小麦品种穗部干物质分配规律、转运特性及对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倍体小麦穗部各器官干物质分配规律存在差异,与六倍体和二倍体小麦相比,四倍体小麦的穗轴、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最低,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六倍体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大于其他两种小麦。水分胁迫由于降低了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从而降低了产量。水分胁迫下,四倍体小麦的产量下降幅度最小,可能与四倍体小麦穗部干物质分配率低、转运效率高有关,其穗部器官干物质能更多地向籽粒转运分配,滞留物最少,使得千粒重增加。因此,水分胁迫下,四倍体小麦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籽粒形成与幼穗发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稳定提高小麦粒重,通过多年对郑引一号、百泉41等多个品种的连续观察和测定,研究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幼穗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是影响早期粒重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幼穗发育的中后期,其发育强度对早期粒重的影响更为明显.无论哪种类型的品种,在幼穗发育快,特别是护颖分化期以后幼穗发育强度大的年份,其早期粒重高.早期粒重是最终粒重的基础,早期粒重高的年份,最终粒重通常也比较高.在这些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容易形成早期高粒重的发育进程指标及其相应的植株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 ,对 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生育特征、穗分化进程及受冻害情况等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 ,播种越早 ,越冬前发育速度越快 ,达到的幼穗发育阶段越高 ,越冬期间受冻越严重。以二棱期越冬 ,小麦受冻的危险较小。据此 ,提出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安全播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