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从绿地类型的基本斑块特征、斑块类型等级、景观异质性及景观破碎化4个层面上选取14个指数,对群力新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率低,各类型绿地斑块数分布失衡,面积差异较大,形状复杂程度各异。景观多样性较好,优势度明显,但缺失绿地类型,且分布不均匀,破碎化水平较高。针对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群力新区绿地生态规划建议,使研究区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景观格局,更有效的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使用RS和GIS技术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提取,以Sentinel-2A的遥感数据组建南昌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数据集,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定量研究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并探讨不同类型及区域城市植被覆盖度和绿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研究区绿地斑块构成总数庞大,其中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率最高而东湖区最小,附属绿地相对其它类型绿地占比最大;绿地分布不均匀且总体绿地斑块边缘较规则,遭受严重的人为因素干扰;旧城区尤以附属绿地和广场用地破碎化水平较大,无法发挥其生态效益;高植被覆盖度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形状趋于复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景观斑块,植被覆盖度越高,破碎化水平越低.对分析结果提出规划建议,均衡各类型绿地分布,增加景观多样性;结合城市文脉,改造旧城环境面貌;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合理化开发.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仁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技术,建立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并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在对现有的铜仁市绿地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与建议。结果表明:铜仁市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为1 267.59m~2,绿地率为29.55%,人均绿地面积为31.91m~2;各景观类型斑块边缘较为复杂,斑块比例和面积差异较大,分布不均;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破碎化程度较大,未能充分发挥生态作用;老城区公园绿地过于集中,而新区公园分布不均,可达性和利用率较低。建议在今后的城市绿地建设中,改善斑块类型,增加中、大型斑块数量,优化斑块布局,合理规划各类景观绿地,尤其注重道路绿化与山体绿地的开发利用,使绿地斑块之间的生态流动性加强,服务半径增大,空间分布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研究区7个国家监测站点的PM2.5、PM10数据,运用ArcGIS、Fragstats软件对徐州市主城区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合Excel、SPSS软件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与PM2.5、PM10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探寻绿地景观格局与PM2.5、PM10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研究PM2.5、PM10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绿地、农业用地和水域与PM2.5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与PM2.5呈正相关关系;农业用地与PM10浓度具有季节性差异,冬季和春季农地会使PM10浓度降低,夏季和秋季会使PM10浓度增大。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绿地最大斑块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与PM2.5和PM10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景观分离度指数与其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MAPGIS三维技术为研究平台,Quickbird亚米成像技术为数据来源,利用生态景观理论对呼市城区绿化景观规划进行整体研究,重点研究了其规划格局。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二环以内城市绿地总面积1240.49hm2,绿地总面积偏少(占11.46%);景观类型破碎度高,绿地斑块总数11795个,以小斑块为主,占斑块总数的89.28%;平均廊道密度较低(0.659km/km2);绿地景观类型齐全,但面积存在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呼和浩特市绿化景观布局及景观格局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内陆河流—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1990、2003、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并结合景观来分析克里雅河流域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6年克里雅河流域的LUCC的空间分布稳定。未利用地是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地类。草地的面积变化较大,呈增加的趋势,冰川积雪的覆被面积略有增加。1990—2016年,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及斑块数较大。在1990—2016年,林地的景观破碎度的值最大。城乡工矿用地的破碎度较大,且呈降低的趋势;耕地类型的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小,较为稳定;水域的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未利用地的周长面积分维数较低。1990—2016年,在克里雅河流域的下游景观的破碎度较高,景观格局较不稳定。克里雅河流域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出了中游低、两头高的趋势。克里雅河流域上游的北部区域周长面积分维数较高。克里雅河流域的中游,景观分维数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斑块变化类型的分析方法,对2001~2011年沈阳市铁西区大中型(面积大于400m2)城市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铁西区各类型用地相互转化频繁,大中型城市森林斑块总面积和总数量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斑块整体水平向中小型化发展。而工业用地、企事业单位用地和其他用地中的斑块更新度高。研究区域以工业迁移因素为核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管理因素成为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群力新区绿地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问题,对群力新区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确立了"一轴、两廊、三纵、五片、六核"的绿地布局。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绿地规划绿地率指标分别为19%、25%、33%,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4%、30%、40%,人均公园绿地为8.5、10.0、12.0m2。规划公园绿地为研究区绿地系统的核心绿地景观,均衡分布各个公园绿地的位置与规模,提高绿地景观均匀性。大幅增加附属绿地面积,注重各类斑块等级的运用,增加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性,降低附属绿地破碎化程度。生产、防护绿地要确保分别达到绿地指标的完成,尽可能的多采用大中型斑块和大型斑块,能更好的发挥其生产、防护的作用。规划湿地公园填补其它绿地类型的缺失,丰富了研究区绿地景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优化村镇景观格局可调控地表温度,显著缓解热岛效应。为进一步揭示山地区村镇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基于金华市金东区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遥感技术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在村镇尺度视角下分析了不同用地类型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山地区村镇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建设用地周围地温远高于林地周围地温,且地温从建设用地向南北两侧林地逐渐降低;分散的小面积建设用地斑块对地温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密集的大斑块,将建设用地聚集在一起,在周围留下广阔开放空间的做法会增加地温;对于山地区村镇林地而言,聚集的大斑块比分散的小斑块更能起到冷却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村镇景观格局,更好地调节地表温度,并为科学地开展村镇绿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杨凌小韦河流域乡村生态景观格局的调查、数据整理、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对其进行斑块密度、边界密度、香农多样性、分维数等生态景观性评价,得出生态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结果,找出景观格局评价与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以薄皮甜瓜品种蜜宝为供试材料,研究喷施不同次数增瓜灵对甜瓜雌花分化、坐瓜节位、增产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增瓜灵后,甜瓜植株节间长度明显变短,侧蔓数量减少,每667m2减少整枝用工8个,雌花在子蔓连续发生,果实发育期缩短了3d。喷施1次和喷施2次增瓜灵处理的甜瓜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1.4%和19.2%,增收3553.61元·(667m2)-1和4772.80元·(667m2)-1。因此,合理使用增瓜灵,能有效抑制植株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满足增产增收和简约化栽培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菌根对植物抗盐碱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在菌根植物抗盐碱方面研究成果,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总结和论述了在盐胁迫下菌根提高寄主抗盐碱性的机理,阐述了菌根在提高寄主抗性的同时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为用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豆薯各生长时期进行50%的遮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遮光,不能形成块根和种子产量;幼苗期遮光苗素质下降;开花结荚期遮光,不能形成荚果;鼓粒期遮光,种子减产75.98%。因此,无论是豆薯块根或是种子生产均应选择光照充裕的适宜地区种植,特别是在山区应尽量选择山阳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4.
圆黄梨不同花粉和不同序位花的授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圆黄梨不同花粉和不同序位花的授粉试验。结果表明,圆黄梨的最佳授粉品种为砀山酥梨,其次为金花梨。第2、3序位花所结果实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运用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4种方法,脱除西伯利亚百合品种CMV、LSV和LMoV病毒,分析了4种处理后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结果表明:以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棚连作对韭菜综合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定点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连作对韭菜产量、品质、叶绿素含量和植株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的产量与连作年限呈显著的负相关,连作对不同刀次韭菜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是随着连作年限增加不同刀次的韭菜VC含量、粗纤维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连作对第1刀的N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第2刀的N素含量随着年限的增加有所降低;P素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变化较为明显,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不同刀次的韭菜植株P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运用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4种方法,脱除西伯利亚百合品种CMV、LSV和LMoV病毒,分析了4种处理后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结果表明:以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西瓜叶面喷施沼液肥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瓜作物上喷施沼液叶面肥,肥效明显,增产率为6.03%~13.47%.1 hm2增加收入1964.9~4566.5元,产投比达9.82~16.4倍,其中1 hm2用沼液30000 k,兑水1.5倍,分别于苗期和初花期叶面喷施较为理想,值得广大农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期刊网生物量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文献统计与条件检索方法,搜集了1975—2015年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物量研究文献,对文献的题名、来源、发表时间、数据库、内容、被引用及下载次数等相关信息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对生物量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75—2005年生物量研究的文献数量缓慢波动上升,2006年发文量迅速增多,之后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国内对生物量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各农业和林业高校中;生物量在生态学领域中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林业及草地研究领域中也受到较为广泛关注。生物量文献中核心期刊的被引用率较高,这说明生物量在该领域中具有核心效应,在学术界得到较高重视;森林生物量的研究逐渐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至草地生物量及耕地生物量的研究。总体来讲,目前生物量研究大多以宏观为主,微观环境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蔬菜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和农业意义的微生物,它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后,能够显著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近年来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蔬菜作物后还能明显改善蔬菜品质,其作用受到共生体系的种类、土壤理化特性和农艺措施的影响,其机制主要是蔬菜作物接种菌根真菌后,菌根真菌能改善宿主植物的养分状况,改变宿主植物的碳营养状况,影响宿主植物的酶代谢,改变植物的激素代谢及菌根真菌本身的异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