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生物能源发展及科技创新机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能源安全问题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目前,世界各国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能源进口,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该文利用大量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利用的特点、现状和问题,指出科学利用生物质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生物质能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为中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前冷热电联产系统广泛与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厌氧发酵、生物质直燃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相耦合。合理耦合后不仅能发挥生物质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低污染、利用方式多样等优点,更因生物质资源相较太阳能、风能等独有的可运输、可储存特点,可轻松实现冷热电的高效稳定输出,克服当前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时,由于可再生能源自身固有的时间不稳定性、空间不稳定性所带来的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凭借高能源利用率、低污染、运行稳定等优点,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与冷热电联产系统耦合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该文综述了耦合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的冷热电气联产系统的发展基础、系统集成、系统运行模式、系统多维评价及系统优化,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多方面预测了相关系统的发展方向,为相关系统的推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林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就近收集、就近消纳、分布式利用、可再生等特点。安岳县是农业大县,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但其仅有少部分被用于沼气、食用菌生产和企业加工,其余大部分被堆积在路边田间,产业化程度低。分析安岳县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岳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建议:加强创新,降低成本;政策引导扶持;建立分级收、储、运体系;引进生物质能源企业;提高认识,建设能源基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   总被引:77,自引:19,他引:77  
该文界定了生物质、生物质产品、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资源的潜力。针对中国当前“三农”问题和未来10~20年能源安全等重大需求,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产业发展的4个取向: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有机高分子材料和能源农林业。简述了现代农林工生物质能一体化系统的生物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田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空间优化决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农田生物质能源集约利用,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农田生物质能空间分布的分散性、不连续性,所以对生物能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集约利用空间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是生物质能源从研发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该文以广东省为例,利用NPP(净初级生产力)模型获得可用农田生物质能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尺度的泰森多边形作为生物能源的初级筹集范围,应用遗传算法对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的空间优化配置问题进行快速求解。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和GIS模型结合对解决面域供应和点域需求问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为生物质能集约利用提供有效的空间优化方法;尺度效应对模型模拟结果有很大影响,当以10 km为邻近阈值建立泰森多边形作为初级筹集区域时,适宜度达到最大。该研究可为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空间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世界总能耗的七分之一来自生物质能,约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仍把生物质能作为他们的主要能源。生物质能是唯一既具有矿物燃料属性,又有可储存、可再生、可转换等特点,并较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能源。生物质经过转化可以成为有用的热能、电能和作为动力用的燃料,主要转换途径有直接燃烧、气化或液化。生物质经过气化可转化为高品位的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经过厌氧消化,生物质可转化为沼气,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有热化、生化、机械和化学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北”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述我国"三北"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现状和潜力,探讨和研究了今后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三北"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原料林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方放  王飞  王海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7):133-135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针对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系统分析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全面评价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生物质的概念、组成、加工方法和用途。详细论述了国外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使人们充分认识生物质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也是一种资源。展望了我国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风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力侵蚀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抽样调查方法是风力侵蚀普查的重要方法。在介绍我国风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布设、基础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风力侵蚀模型、侵蚀因子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包括资料准备、野外调查、汇总上报和成果评价等普查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详细总结。普查技术方法的正确把握对于保证普查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普查结果可为国家水土保持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   总被引:100,自引:31,他引:69  
该文应用不同的秸秆资源评价指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5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4.33亿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约1.76亿t,呈"两高两低"的分布特点,即人均资源量"北高南低"、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东高西低"。依据各区的秸秆资源分布特点,可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开发利用区(东北区、蒙新区和华北区)、适度开发利用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限制开发利用区(黄土高原区和青藏区),建议对各区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能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45  
生物质能是当前能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该文鉴于目前能源、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所处的战略地位,对当前生物质能研究的四个热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潜力、生物质能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发展生物质能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进而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研究有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在能源需求、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拉动下,生物质能在未来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折标煤,t)和5.98×108tce。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理论可以减少排放SO21674.33万t,NOX246.57万t,CO215.50亿t,CH47524.35万t,总N626.01万t,总P467.96万t,通过使用沼气从而减少砍伐森林2123.99万hm2。(2)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是环境效益较大的地区,效益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的循环农业园产业链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产业链运行状况和存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方案,促进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该文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方法,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基于适当的指标体系评价园区循环发展状况,提出园区产业链的调整思路。结果表明:1)园区资源产出率为0.54万元/t,能源产出率为2.60万元/t,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耦合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以兼顾。2)引进食品加工业,推进光伏发电、生物天然气工程和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工程,使园区的资源产出率提高为0.67万元/t,能源产出率提高为3.35万元/t,促进了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3)从供给侧调整,用市场需求决定经济导向,加强园区科技创新力度,做好示范和推广。这一方法对国内其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和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玉清    宋戈      王越    王学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67-272,278
科学评价城市扩张冲击下所辖市县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所辖市县经济、社会、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所辖市县为研究区,运用能值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可持续能值指数(EULESI),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ISD)与EULESI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对2004—2011年研究区近8 a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与EULESI二者相关性系数为0.84,具有极强相关性,相较于EISD指数,EULESI指数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更具有敏感性和代表性,同时作为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具有科学性,可用于其他类似地区的相关研究评价指标;(2)2004—2011年城市扩张后的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总体呈递减趋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处于较不稳定发展阶段,总体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具体而言,2004—2006年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2007—2008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0年均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11年数值为近8 a来最低值,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总而言之,能值分析法能够客观揭示各个指标自身涵义,有效避免评价过于主观性,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力侵蚀普查是2010-2012年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抽样调查是本次水力侵蚀普查的主要方法.野外抽样调查单元依据不同侵蚀类型区和各省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布设:在全国按统一网格布局,按一定密度抽样,获得野外调查单元的位置;以第4层网格(1 km×1 km)为基础,在平原区以1 km×1 km网格、在丘陵区和山区以0.2~3.0 km2的小流域作为野外调查单元.综合分析降雨、地形、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影响水力侵蚀的因子,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来评价水力侵蚀强度,获得水力侵蚀的分布、面积与强度,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水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对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水力侵蚀现状、发展趋势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3,自引:35,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综合评价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产业初具规模:沼气产业基本形成,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2万t,开发了甜高粱茎秆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秸秆直燃发电示范工程正式并网运行;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逐渐形成。因此得出结论:未来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沼气及沼气发电、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以及生物质发电;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有更多的大型企业参与;生物质能产业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生物质能作为辅助能源用于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供冷的适配性,以已搭建的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吸附式制冷试验台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双热源联合运行供能耦合的可能性。采用MATLAB软件动态模拟了双热源串、并联运行工况,并借助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串联运行时,按照模式2工况循环流动,可较好地实现系统热量的传递;并联运行时,通过对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供能的适配性研究,结合系统末端供冷需求和经济运行模式分析,得出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供能的最佳回水流量分配比值范围为0.5~0.6,提出适宜于双热源联合供能3种经济运行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制冷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实现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有效结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