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为了深入探讨奶牛变形蹄的发病机理及对奶牛变形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长沙地区20头荷斯坦奶牛,系统检测了变形蹄和正常蹄奶牛在夏季(6月份)和冬季(12月份)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结果:夏季时,1S-1、3S-1、5S-1、10S-1、30S-1、6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变形蹄奶牛低切全血还原粘度极显著高于正常蹄奶牛(P<0.01)。变形蹄奶牛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冬季时,5S-1、10S-1、30S-1、20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P<0.05)。变形蹄奶牛血浆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变形蹄奶牛红细胞沉降率较快,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变形蹄奶牛与全血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终生产公犊(n=3)、终生产母犊(n=3)的奶牛和普通奶牛(n=4)在排卵日和排卵后第10天血清中睾酮(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排卵日终生产公犊奶牛血清中的FSH含量(2.42±0.35mIU/mL)均显著高于终生产母犊奶牛(0.96±0.50 mIU/mL,P<0.05)和普通奶牛(1.30±0.14mIU/mL,P<0.05);终生产母犊奶牛血清中的T含量(1.20±0.12mIU/mL)显著低于终生产公犊(2.21±0.12mIU/mL,P<0.05)和普通奶牛(1.98±0.04mIU/mL,P<0.05),而3类奶牛之间的E2、LH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排卵后第10天,3类奶牛之间的T、FSH、LH和E2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奶牛后代性别决定与T和FSH含量有密切关系,排卵日FSH含量明显升高是终生产公犊奶牛的显著特征,排卵日T含量明显下降是终身产母犊奶牛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某一集约化牛场通过跟踪检测发情和乏情奶牛(每组15头)产后45 d、55 d、65 d、75 d和85 d血浆中内分泌指标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_4)、雌二醇(E_2)、催乳素(PRL)和代谢指标(GLU、NEFA、BHBA、BUN),结果显示,乏情奶牛产后血浆CLU浓度低于发情奶牛,而NEFA浓度却高于发情奶牛,并且差异显著;发情组奶牛血浆中LH、FSH和E_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乏情组;乏情奶牛血浆呈现低BUN浓度、低Glu浓度和高NEFA浓度的生化特征。结论是产后奶牛能量负平衡是造成奶牛产后乏情的主要原因。奶牛生殖激素分泌量不足、分泌模式紊乱及缺乏峰值是导致奶牛发情时间间隔延长及乏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乳房炎奶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机选取21头临床健康荷斯坦奶牛(CMT检测呈阴性)、19头隐性乳房炎奶牛(CMT检测呈阳性)、33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分别于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sa、IgM、IgG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高于健康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3组奶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血清中触珠蛋白(H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的变化与奶牛代谢性疾病(如酮病、脂肪肝等)密切相关.为了明确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差异,本试验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了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结果显示,酮病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浓度和SAA浓度极显著高于(P<0.01)健康奶牛.结果表明,酮病奶牛普遍存在炎症等病理过程,这一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采食量、产奶性能和消化率的影响。选取体重、胎次、泌乳期和产奶量相近的36头健康荷斯坦泌乳中后期奶牛,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小麦秸秆组和小麦青贮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隔栏单独饲养。对照组饲喂全株玉米青贮的TMR饲粮,小麦秸秆组饲喂含有12%小麦秸秆的TMR饲粮,小麦青贮组饲喂含有20%小麦青贮的TMR饲粮,试验期共70 d,其中预饲期14 d,正式期56 d。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P0.05),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的DMI无显著差异(P0.05)。3组奶牛的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麦秸秆组奶牛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CF)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P0.05),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之间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3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逐渐降低。对照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最高,为(16.84±4.92)kg/d;小麦青贮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为(16.60±4.68)kg/d;小麦秸秆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最低,为(16.37±3.66)kg/d,但3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对照组奶牛乳蛋白率、乳糖率高于小麦秸秆组奶牛和小麦青贮组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秸秆组奶牛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P0.05),小麦青贮组奶牛的乳脂率与对照组奶牛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无显著影响,生产中可以利用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作为奶牛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7.
胎衣不下奶牛血液生化预警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同饲养环境条件对动物血清生化的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探寻适用于黑龙江地区胎衣不下的奶牛在产前的血清生化预警指标,本试验对黑龙江某规模化奶牛繁殖牧场-7 d、0 h(分娩时为0 h)和12 h 3个时间点的奶牛血清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 d时胎衣不下的奶牛在尿素(UREA)、磷(P)和血尿素氮(BUN)3项指标上极显著高于胎衣正常排出的奶牛,总蛋白(TP)显著高于胎衣正常排出的奶牛;在0 h时,胎衣不下奶牛UREA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镁(Mg)和BUN 4项生化指标要显著高于胎衣正常排出的奶牛。研究结果表明,产前奶牛在UREA和BUN两项指标的升高可能与胎衣不下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泌乳量奶牛的行为学差异,并分析奶牛行为学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选择24头泌乳中期[(114.6±7.5)d]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体重为(670±24)kg,胎次为(2.6±0.4)胎,分为高产组[泌乳量(31.90±1.76)kg/d]和低产组[泌乳量(19.30±1.76)kg/d],每组12头。通过24 h视频监控系统、精准饲喂系统及计步器等,观察和统计奶牛48 h内采食(采食量、采食时间、采食次数、反刍时间、反刍次数)、饮水(饮水时间、饮水次数)、运动(躺卧时间、躺卧次数、站立/游走时间、游走步数)等参数,研究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产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组奶牛(P<0.01),低产组奶牛的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产组奶牛(P<0.01)。2)高产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产组奶牛(P<0.05或P<0.01),高产组奶牛的游走步数极显著低于低产组奶牛(P<0.01)。3)总泌乳量与干物质采食量(r=0.829,P<0.01)、饮水时间(r=0.473,P<0.05)、饮水次数(r=0.429,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走步数(r=-0.574,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行为的差异,可为寻找通过改变行为学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择产奶期为(140±15) d的荷斯坦奶牛按照产奶量分成高产组和低产组,研究热应激对高产和低产奶牛血液生理指标、炎性因子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轻度热应激状态下,高产奶牛外周血淋巴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高于低产奶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高产奶牛的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血液尿素氮(BUN)、肌酐(CRE)、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低产奶牛,且差异显著(0.05P0.01);在生产性能方面,高产奶牛的产奶量下降最为明显,均值达到21%,极显著高于低产组(P0.01),乳脂肪、乳蛋白、乳酸和BUN均低于低产组,体细胞数则高于低产组,并且乳蛋白和乳汁BUN与低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高产奶牛受到热应激的损伤较低产奶牛严重,并在外周淋巴炎性因子、肝肾损伤、乳产量和乳品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奶牛分娩前后瘦素(Leptin)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浓度变化规律,试验选取6头第三胎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分别在其分娩前3天(-3天)、分娩当天(0天)、分娩后3,6,9,12,15,18,21,24,27,30天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牛瘦素(LEP)与牛神经肽Y(NPY)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奶牛血清中Leptin和NPY的浓度。结果表明:奶牛产后血清中Leptin浓度总趋势呈波浪式下降,在产后3天达到峰值(62.27±10.31)ng/mL,产后30天达到最低值(18.68±1.73)ng/mL,这种变化与奶牛产后能量的摄入相关;奶牛产后血清中NPY浓度在分娩当天达到峰值(886.90±133.56)pg/mL,随后呈波浪式下降,产后30天达到最低值(144.95±36.05)pg/mL,血清中NPY浓度的变化与奶牛产后能量的摄入无关。说明奶牛产后血液中Leptin浓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奶牛产后能量的波动,而血液中NPY浓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奶牛产后能量代谢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两个牛场(I、II)产后实施同期发情的奶牛共48头,根据试验奶牛产后40 d内发情表现分发情组(E)和乏情组(A)。E组再分为同期发情后发情组13头(EE)、不发情组10头(EA);A组也再分为同期发情后发情组10头(AE)、乏情组15头(AA)。通过A和E组实验牛的临床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A组奶牛的初配天数明显高于E组;(2)三针和五针同期发情处理后乏情组奶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都低于发情组奶牛,两组奶牛五针法的效果优于三针法;(3)与E组相比,A组奶牛产犊间隔延长,平均利润损失1 242.5元/头。因此,奶牛产后乏情对同期发情应用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丙酸钙对奶牛热应激的调控作用。试验选取产后(32±4) d健康的产奶量、体况、胎次(2~4胎)相近的泌乳奶牛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CON (对照)组、CA (丙酸钙)组和CR (丙酸铬)组。结果显示:各组前、中期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CA组奶牛呼吸频率在后期显著下降(P0.05)。CA组和CR组奶牛的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CA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组和CR组的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钾(K)、钠(Na)、钙(Ca)和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CA组肌酸激酶有降低趋势;CR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在中期显著降低(P0.05),CA组TG含量在后期显著降低(P0.05);CA组TC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丙酸钙对热应激奶牛的生理机能、血液指标有调控作用,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奶牛呼吸频率,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1奶牛改良现状近几年,我市重视奶牛的改良工作,以规模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服务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奶牛登记建档工作,初步把榆阳区南郊奶牛养殖场、定边县石光银奶牛养殖场作为奶牛性能测定(DHI)和全日粮混合(TMR)推广应用示范点,神木县对高产奶牛进行选育提高,年引进性控细管冻精液1 000支,良种奶牛400头,建设千头高产奶牛场2个,全面提升奶牛养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奶牛改良的发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黄芪、蒲公英和金银花复方中草药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0头处于泌乳中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300 g/d的中草药添加剂。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试验第1~3周,试验Ⅲ组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奶牛的乳脂率最高,对照组奶牛的乳脂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Ⅲ组奶牛体细胞数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对照组奶牛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活性最高,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Ⅰ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5)。研究表明,黄芪、蒲公英和金银花复方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显著提升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和乳脂率,改善奶牛的肝肾功能,但对牛奶中乳蛋白和乳糖含量影响不明显,适宜添加量为200 g/d。  相似文献   

15.
奶牛蹄叶炎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奶牛蹄叶炎与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集健康组奶牛15头和蹄叶炎患病组奶牛36头的血样,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患病组奶牛血浆中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健康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2组间奶牛血液生理指标和其他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奶牛发生蹄叶炎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TC和HDL-C可作为蹄叶炎发病监测的候选指标,并建议通过调节奶牛的脂质代谢平衡来防治蹄叶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通过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可能发生机制。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16头产后健康奶牛和15头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组血样生化指标进行模式识别;根据OPLS-DA模型中的VIP值(VIP1)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的P值(P0.05)筛选2组血样差异生化标志物。结果表明:(1)产后异食沙土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样生化指标轮廓存在明显差异;(2)8个差异生化标志物钙(Ca)、磷(P)、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对2组血样都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由于产后奶牛采食量下降,导致能量负平衡、钙磷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是引发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危害奶牛较为严重的疾病。美国、日本报道,乳房炎头阳性率高达50%,乳区阳性率为20%~30%.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更高。萧乾庆等(1997)、杨章平等(1998),和李国江等(1998)报道我国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分别为51.3%,54.1%和46.4%;单志贵等(1996),萧乾庆等(1997)和杨章平等(1998)报道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9.1%、31.9%和28.0%[1]。为了了解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就显得尤为重要。1材料与方法1.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  相似文献   

18.
利用16SrDNA结合PCR-DGGE技术分析比较了产后45d健康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差异,并通过切胶、克隆测序等步骤分析了奶牛阴道细菌种类。研究结果表明,患病奶牛DGGE图谱的条带数量、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健康奶牛阴道优势菌主要有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 subsp.)、魏斯杆菌(Weissella koreensis sp.)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而患病组奶牛阴道内此3种优势菌含量显著降低或缺失,且也无其他明显优势菌存在;从健康和患病奶牛阴道内均分离出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溃疡拟杆菌(Bacteroides helcogenes)、无乳支原体(Mycoplasma agalactiae)、普氏菌(Prevotella dentalis)、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和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等常见病原微生物,在患病奶牛阴道内分离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str.K-12 substr.)、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subsp.)等特定致病菌。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菌群结构比健康奶牛更为复杂,且无优势菌,阴道菌群结构失衡可能是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奶牛两病"是指奶牛结核病(Tuberculosis)和奶牛布鲁氏菌病(Mycobacterium)。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大量引进奶牛,致使奶牛"两病"有所反弹,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畜牧业的持续性发展。加强检测及防治工作,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奶牛"两病",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_2)、孕酮(P_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