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水肥一体化在桃树生产上的应用技术模式,于2018-2021年连续3年在齐河县盛景源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桃树水肥一体化试验。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处理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250.61 kg/亩,增幅10.63%;平均单果重增加28.00 g,增幅10.71%;平均糖度提高0.16%;减少化肥施用量折纯23.65 kg/亩,节肥53.0%;节本增效1 032.05元/亩。建议在黄淮海桃树种植园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增进设施果菜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对水肥一体化技术了解和应用,根据研究与实践,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所包括的水泵、过滤设备、施肥设备、输水管网、控制器等相关内容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介绍了常用氮、磷、钾肥料种类特性和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山东省邹平县开始在农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至2018年3月底,全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8.6万亩,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水肥一体化技术,变"浇地"为"浇作物",变"土壤施肥"为"作物施肥",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化学肥料"零增长,减量化"的目标要求,走出了一条节肥、节水、省力、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全面了解邹平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及  相似文献   

4.
正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不用大肥,用滴灌和喷施叶面肥来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的农业技术。当前,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农业先进国家基本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日本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运用滴灌和叶面喷施,日本的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和品质远远高于中国。与荷兰、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不同,日本发展设施农业更多是为了缓解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及日趋老龄化的冲击,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该文主要以枣庄市台儿庄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例,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组成和在设施蔬菜、大田粮食作物、花卉与草坪景观、果树等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追溯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灌溉设备、施肥设备和肥料选择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作物种植中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进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述;其次,从系统设施的准备、传感器、控制管理中心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要点;最后,阐述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困境与发展策略,目的是更好地加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探讨烟叶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东南烟区应用适应性,为发挥坡地烟叶质量潜势提供策略参考。概述了水肥一体化的原理及其应用于作物生产历程,在分析烤烟精准水肥管理主要研究进展基础上,探讨基于精准水肥管理技术在烤烟生产上应用可行性及其难点,提出4个方面发展策略:一是加强政府与烟草行业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惠农扶农政策,将适用丘陵山地改造平整为基本烟地;二是大力选育水肥高效利用的新型烟草品种;三是深入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四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早春设施栽培茄子上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化肥养分总量减少30%的条件下,比较2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早春设施栽培茄子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半程水肥一体化增产26.0%,增收23.8%,节省人工61.1%,增效24.8%,降低单位化肥投入44.5%;全程水肥一体化可增产13.4%,增收20.8%,节省人工64.9%,增效15.8%,降低单位化肥投入38.3%。相对而言,半程水肥一体化的综合效果较好,可作为试验区早春设施栽培茄子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主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草莓上的应用效果,探索和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相关参数,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常规施肥方式节肥35.1%,节水46.1%,总产量增加36.6%,优等果产量增加71.4%;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有效地预防草莓病害、畸形果的发生,果实大小均匀,果面洁净、光泽亮丽,果肉致密,商品性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草莓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永年区属于地下水超采区,其中有13个乡镇为浅层严重超采区。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承担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项目",共实施了13 000亩,其中固定式喷灌10 870亩。为了对冬小麦水肥一体化固定式喷灌模式进行效果评价,我们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连续两个年度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进行了对比示范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效果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平均亩增产33.13 kg,增产率6.83%;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结构、施肥时期合理,氮肥平均亩少施3.49 kg,减少了农田氨氮面源污染;平均亩节本增效214.22元,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近些年,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于设施栽培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加。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节省水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残、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的优势[1]。目前,中国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有2个主要现象:一是以荷兰、以色列等国外大品牌的产品作为灌溉系统,二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冀东平原设施辣椒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提高设施蔬菜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设置2个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滴灌施肥与畦灌冲肥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设施辣椒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具有较好的节水节肥效果,能够提高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同时提高水分利用率。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可节肥2 265 kg/hm2,节肥率40.3%;节水5 670 m3/hm2,节水率60.0%;增产6 435 kg/hm2,增产率达7.2%,为今后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在设施辣椒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综述国外水肥一体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模式、施肥方法以及控制系统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使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运用,并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粮食单位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以提高其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其节约水肥、高效可控的特点得以快速推广及大面积应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国内外粮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我国粮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为粮棉作物水肥一体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青岛市大田农业生产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口粮质量提升、农情监测智慧化、新型轮作模式四大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其中,平度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已成为全省一流、全国典范。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省率先大面积推广青岛市在平度、莱西、即墨、胶州4个粮食主产市均建成百亩以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应用推广,使该技术在诸多植物中得到了应用发展,几乎涵盖了常见的农作物、或者景观植物等。相对于樱桃而言,极容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所干扰,尤其温度、土壤成分、光照、以及水分等自然环境因素。但是,在樱桃种植过程当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只能够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分与充足的肥料。因此,加强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做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各个环节工作,从而全面提升该技术的应用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灌溉和施肥的利用率,采用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的方法,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发展,特别强调了设施农业中水肥一体化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并针对我国设施农业中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结果表明:对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机理研究和管理系统以及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装备及配套系统体系非常必要,同时应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探索设施农业大型园区或基地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草莓上的应用效果,探索和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相关参数,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本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常规施肥方式能节肥35.1%、节水46.1%,总产量增加36.6%,优等果产量增加71.4%。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有效预防草莓病害及畸形果的发生,果实大小均匀,果面洁净光泽亮丽,果肉致密,商品性大大提高,使草莓生产更加安全、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