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脱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考核几个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具体包括加强教学内容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融合度;注重与交通类实践...  相似文献   

2.
园林植物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工科背景的学校大多缺少园林植物设计的教学经验。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展了"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评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普遍缺少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积累,二是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薄弱,三是学生的植物设计脱离实际。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了课程的教学重点,提出了"积累-融合-实践-创新"的改革途径: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园林植物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应促进园林植物设计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融合,三是要重视园林植物景观调研和测绘实践,四是要培养学生在园林植物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后,学生提高了对园林植物设计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基础理论。在我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中,景观生态学逐渐受到重视,而成为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针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教学问题,分析了景观生态学课程基本特征与教学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分析显示,目前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教学面临课程知识体系更新迅速、理论方法抽象、实践课程薄弱、不同学科研究生背景参差等困境,限制了其作为一门基础应用性课程开展。为改善农林院校硕士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应重点考虑: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比例、优化课程教学教案、提升研究生课程知识探索水平、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景观生态学应用实践指导等,特别加强学生对前沿知识和创新性实验的探索能力训练。由此形成的探索性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前沿性和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创新性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农林大学与密西西比州大学为例,从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就业方向、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等课程教学组织情况以及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学分分配等3个方面,对中美两国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分析总结了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以培养适应于可再生社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以设计课程为中心,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选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需适量增加。浙江农林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生态性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为主,在专业教育方面除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还安排了丰富的选修课程,但是在课程教学组织方面需注重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设计课为中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掌握理论并进行理论创新。最后,提出我国农林类高校应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完善核心课程建设、增设选修课程等优化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伴随着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其中城市雨洪已成为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承担着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功能,如何更好地开发与设计它是风景园林专业师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结合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现状,分析、探讨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英文缩写GSI)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例,从培养环节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引入GSI教学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计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风景园林学科积极探索基于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教学途径,并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加以实施。基于乡村建设项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具有独特性:首先,乡村建设项目的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其次,课程实践教学以团队形式开展;最后课程实践教学应有成果展示环节。基于乡村建设项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3个途径开展:一是在场地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自然生态审美观,二是在设计立意阶段帮助学生转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三是在构建设计元素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以自然为家园的意识。基于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动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明确专业追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对基于图纸表达的风景园林传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丰富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体会设计作品实体建成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本文梳理了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历程和创新点,通过《看不见的广州》战术城市工作坊实践教学案例,展示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及国际化教学,对风景园林专业视野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贯穿3类课程学习过程的综合studio实践训练共有7次,其中前3次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相关。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与"综合studio"实践课程的结合,实现了由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有效转化。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将与之相对应的"综合studio"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引入建成景观空间的实践教学理念,结合设计的研究方法搭建教学的总体框架。同时提出了"综合studio"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以任务驱动为先导,强调可视化、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设计分析的能动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接轨,建立起景观空间设计的正确思维方式,搭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我国农林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验设施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培养景观生态学思维方式、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强化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基本技能为核心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该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基本空间数据分析技能和拓展实践技能3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引入直观性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加强相关课程的联系、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教学方法,并从户外观摩和模拟实验两方面着重探讨了加强"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实习环节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和实验基地的特点,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应明确学科定位,契合专业特色和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具体的教学改革举措包括:(1)优化和夯实理论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推进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材建设。(2)强化和整合实践教学,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3)促进生态学类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改革,夯实了学生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增强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园林专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及园林专业的核心课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目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重设计实践轻工程实践、实践教学实施难度大等问题,以花境设计与营造课程内容为例,探讨了强化"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改革的措施。首先,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次,实践教学能综合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模式;最后,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应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园林行业的专业人才。课程改革一是要设置以设计与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课题研究项目,确立"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包括现场踏勘、市场调研、方案评选、项目施工、植物后期养护等。实践教学强化后,促进了风景园林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脱节、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核心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案例式教学,增加专题讲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方式应采取期末笔试结合自主学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与作业完成情况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要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完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能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首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发展方向优化教学内容,侧重课程体系之间的层次差异;其次应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第三,应以案例教学为支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改革考核机制,突出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互动评价等。经过几年的建设,优化了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践能力,提高了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地方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是介于生态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地理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不明晰、实践教学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措施: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其次要实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第四,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改革,提高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严莉  陈翠玉 《绿色科技》2021,(7):238-241
指出了新形势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意识鲜明的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植物景观设人才是“植物景观设计”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责任。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了行业需求现状,在梳理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和编排,并总结了课程特色,实践证明新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应用技能型人才,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课程学习和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本研究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为例,从专业岗位所需能力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了项目式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实践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基于广泛的市场调研并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园林类专业"1+3"创新型技能人才分层培养模式,即采用"校内课程模块+实际工程项目训练、职业技能大赛集训和实战、顶岗实习就岗就业等3种培养途径"模式分"普才""专才""优才""精英"4个层级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同时,在实施"1+3"创新型技能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同步进行了专业教学改革,为培养园林领域的专项技术能手和技能精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内化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化课程,强化校内课程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二是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战教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重视对技能大赛的指导,以赛促学,以赛带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四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机会,落实"就岗就业",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锻炼。经过几年的实践,"1+3"创新型技能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丰富了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二是为高职院校与园林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三是促进了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屡获各类技能大赛奖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专业认同感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满意度逐年提高;四是增强了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过去20年内,欧美多数设计师所推崇的景观都市主义逐步发展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的理论之一。它融合了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建筑、风景园林和城市设计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拼图。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探讨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结合课程实例,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的主要课程。目前,其课程教学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课程实践作业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实践成果表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浸入式教学法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突出强调场地多维度调研、设计驻地式实践以及互动式方案汇报等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和角色的浸入式设计,打破了理想化的"图上作业"模式,更加关注现实情境下的人与环境、历史、未来的时空联系,完善了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教学体系,延伸了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号召,努力提高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绵阳师范学院对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对与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相关的工科基础课程的重视,二是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相关课程之间缺少有效衔接,三是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二是应按模块整合设计类课程群,三是要加强设计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四是应设置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实习课程,五是要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六是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体系改革后,激发了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积极性,部分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生创业公司不断涌现,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