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本研究中,以临床症状为根据,分析了15例(奶牛67.6%和水牛32.4%)乳头和乳房损伤。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67.6%),其中单一乳房疾病的发病率最高(70.7%)。乳房炎和其他乳头与乳房损伤的发生,随泌乳量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蒋伟 《中国奶牛》2008,(9):65-66
乳腺炎是世界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快、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更普遍.发病率高达50%。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对牛奶的产量(下降10%~15%)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能延长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甚至使病牛失去生产性能.而且治疗时还要花费很多的药费.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乳房炎的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是化学药物、冷热刺激、机械性损伤等.其中微生物侵入乳头管引起乳房炎是最主要的途径。我国牧场中的乳腺炎80%以上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对此,建议采取如下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头药浴是预防隐性乳房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主要成分为抗茵中药和成膜材料,用于奶牛挤奶后乳头药浴,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类真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时兼有薄膜的屏障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从乳头侵入乳腺组织。分别采用LMT检测和乳汁体细胞数作为隐性乳房炎诊断指标,探讨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膜性中乳头药浴液可减少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降低乳汁体细胞数,提高产奶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降低32.4%(P〈0.001),产奶量提高6.72kg/(d·头)(35.1%,P〈0.05)。  相似文献   

4.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乳区奶样和健康奶牛的奶样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6.67%(13/15)、87.83%(130/148)和73.00%(46/63);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相似文献   

5.
乳房炎为乳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福建省6~10月发病率最高,是奶业生产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该病可造成产奶量下降.病牛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死、萎缩,致使乳牛乳头永久失去泌能力。隐性乳牛乳房炎更为普遍,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可见肉眼变化,临床上很难被发现,常被忽视。据对新鲜奶检测,我省乳牛生产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0.7%,而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18%~22%。现据我们临床治疗乳牛乳房炎的经验谈些防治体会。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南方地区某新建大型奶牛场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间头胎及二胎共2006头荷斯坦牛临床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病原菌感染类型结果,用x^2检验分析不同胎次临床乳房炎发病次数和发病率及不同致病菌导致的临床乳房炎在不同季节和泌乳阶段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该牛场一胎和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11.81%和9.02%(按头数算),但二胎牛多次发生临床乳房炎的比例较大。一胎奶牛仅发现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及葡萄球菌一大肠杆菌混合感染3种病原菌组成类型,二胎奶牛比头胎牛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链球菌一葡萄球菌混合感染4种类型。致病菌类型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为主,一、二胎奶牛均占总发病数85%以上;季节和泌乳阶段对一、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一胎牛秋季发病率最高,而春季发病率最低,而二胎牛冬季发病率最高(33.33%),秋季最低(16.88%);2个胎次奶牛泌乳早期临床乳房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在整个泌乳期均可发生,酵母菌主要出现在二胎牛泌乳中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148.75±69.60)d,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主要发生在二胎牛泌乳后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213.60±55.88)和(234.43±42.35)d。结果对该地区同类型奶牛场临床乳房炎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在冬季对新疆奎屯郊区某奶牛场的不同生理周期的奶牛采用乳头保护膜替代常规乳头消毒液。在干奶期、围产前期、泌乳期这三个时期进行对比试验。各期的操作规程、流程保持一致。经过60天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乳头保护膜在干奶前期,临床乳房炎发病率由14.0%降低到1.72%;围产前期临床乳房炎由18.5%降低到4.5%,产后几天临床乳房炎由33.3%降低到7.8%:泌乳期临床乳房炎由10.6%降低到4.6%。乳头冻伤在围产前期有3.3%变为0.85%。降低了2.5个百分点。泌乳期由3.6%变为0.5%。降低了3.1个百分点。从使用乳头保护膜开始,导电率呈下降趋势.乳区细菌感染减少。本试验结论:使用乳头保护膜。能够有效控制环境因子对乳头的影响,同时对乳头也起润滑作用。临床乳房炎发病率明显下降,生产损失减少,经济效益显著。特别在冬季。气温寒冷、空气干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9.
奶牛干乳期乳房炎发病率较高,对此,本试验进行了人工停乳,青,链霉素快速干乳和新洁尔灭溶液快速干乳预防奶牛乳房炎。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人工干乳发病率为21.8%,青,链霉素快速干乳发病率为12.5%,比人工干乳降低9.3%;新洁尔灭溶液快速干乳发病率为6.2%,比青,链霉素干乳降低6.3%,比人工干乳降低15.6%。使用新洁尔灭溶液快速干乳,配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预防乳房炎收效甚好,对产奶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海省海北州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对2016年采自青海省海北州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合作社、散养户的2 029份奶牛样品进行了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显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29%,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13.41%,临床型乳房炎乳头发病率为1.88%,隐性乳房炎乳头发病率为4.84%;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以奶牛合作社(机器挤奶)最高,散养户(手工挤奶)次之,规模化奶牛场(机器挤奶)最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均以奶牛合作社(机器挤奶)最高,规模化奶牛场(机器挤奶)次之,散养户(手工挤奶)最低;1胎、2胎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较低,5胎、6胎及以上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明显偏高;2岁、3岁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较低,6岁、7岁及以上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明显偏高。结果表明,青海省海北州奶牛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病,且发病率与挤奶操作技术水平、奶牛胎次和奶牛年龄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挤奶操作越严格发病率越低,胎次越高发病率越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此结果可为青海省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乳房炎的发生,通常均经乳头感染,切断其感染途径是防止乳房炎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据CHSiegma氏报道,挤奶后用4%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乳头,采用这种简单的卫生措施,能降低乳房炎发病率50%。近年来上海国营牧场均已将此法用于生产,亦大大降低了乳房炎的发病率。我区将全面推  相似文献   

12.
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用药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奶牛乳房炎(Mastitis)是世界乳牛业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据报道,国外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约为25%~60%。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发病率达20%~70%,个别牛群发病率甚至更高。因此在奶牛场怎样合理的选择药物防治奶牛乳房炎就显的尤为重要。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78)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将乳房炎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mastitis)和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mastitis)或隐性乳房炎(“Hidden"mastitis)。牛乳房炎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  相似文献   

13.
重庆部分地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  相似文献   

14.
1乳房(头)冻伤 奶牛乳房无被毛且皮肤薄,与空气接触面积大,低温、大风,牛床、趴卧地冰冷等环境条件及不当使用非冬用型乳头消毒液都易造成乳房(头)冻伤。冻伤造成奶牛乳房(头)皮肤皲裂,容易寄生乳房炎致病菌而发生乳房炎,冻伤严重的会造成乳头坏死。轻微冻伤可以用0.1%的“利凡诺”(主要成分为羊毛脂、凡士林)洗净患部,然后涂抹冻伤膏或碘甘油或红霉素软膏,必要的时候加戴乳头保护套。  相似文献   

15.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1发病情况隐性乳房炎是奶牛乳房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乳房炎,据报道,西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达25%;美国平均因隐性乳房炎年经济损失达10亿万美元;德国乳牛业因隐性乳房炎年损失4.5亿马克。在我国乳房炎的发病率更高,一般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达到20%-40%以上,甚至高达50%。80%。近年来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102例临床型和187例隐性型乳房炎病例的奶样进行了细菌学分析。临床型病例中,85.3%的乳样检出了细菌,检出率高于隐性乳房炎病例(72.2%)。传染性病原,包括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bovis),在临床型病例中的检出率是41.2%,隐性型病例中的检出率是39.5%,是检出率最高的一类致病菌。临床型乳房炎的另一类重要致病菌是环境性细菌。本研究检出的这类致病菌有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uberi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bovis),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spp.),检出率是20.6%,而隐性乳房炎中的检出率只有2.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i,CNS)在两类乳房炎中的检出率分别是14.7%和13.4%。此外还检出了一些乳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常见病之一。某奶牛场成母牛存栏516头,曾于1999年、2000年的11月至1月份发生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占泌乳牛总头数的11.6%,隐性型乳房炎阳性率为73.3%,乳区阳性率为57.8%,每日损失奶300千克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乳房炎对一般抗生素敏感性不强,治愈困难。据2001年3月份统计显示瞎乳区约169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场从2001年3月份起对乳房炎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到2001年12月底,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已控制在0.7%左右,隐性型乳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奶牛的饲养数量不断增加,奶牛乳房炎遍布所有的奶牛场及养殖户。最近笔者走访了正定、无极、获鹿、栾城及郊区养殖户,其乳房炎的发病率约占奶牛病例的大多数,特别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高,约占50%-60%,但本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例如某村养殖户,奶牛因患乳房炎有3%的奶牛被淘汰。 为了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本人将近几年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一、发病原因 (一)由病原微生物感染造成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检测奶站大桶牛奶的体细胞数和细菌数.并通过CMT检测,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统计目前奶站奶牛乳房炎发病严重情况;本试验还比较乳房炎防治办法和效果,通过对照使用乳头消毒药.使用各种常见药物治疗传染性乳房炎.从而达到控制牛奶中体细胞数和微生物数,提高牛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