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植抗素(DIMBOA)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玉米植抗素是玉米抗大斑病、玉米镰刀菌病、玉米叶蚜、欧洲玉米螟等病虫的生物化学物质。研究玉米植抗素可以作为玉米抗病虫育种的生化指标;测定植抗素的含量,可用来鉴定该品种抗病虫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虫孔数和隧道数鉴定玉米穗期抗螟性效果好玉米螟在玉米穗期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控制穗期螟害,玉米穗期抗螟性研究势在必行。为此,作者自1990年开始对玉米穗期抗螟性分级标准进行探讨。穗期抗螟性鉴定采用接种鉴定方法。当玉米雌穗吐花丝时,在花丝上接即将孵化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品种‘京科968’,其田间综合性状好,是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之一。为了解‘京科96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及其抗性来源,本试验选取了‘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和父本‘京92’两个自交系,以感螟自交系‘自330’为对照,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比较了用不同玉米品系的相同组织饲喂亚洲玉米螟后其生长发育情况,系统评价了‘京科968’的抗螟性。试验结果表明,四个玉米品种(系)抗螟性大小依次为:‘京92’‘京科968’‘京724’‘自330’。从抗螟性角度考虑,生产上种植‘京科968’,能够较好地控制亚洲玉米螟为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螟性利用与植单抗螟一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玉米本身的抗螟性防治玉米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防治途径。广泛冲植抗螟玉米杂交种在一般发生年份可以不必采取其它防治措施;严重年份酌情辅之以化防或其它有效的防治措施即能以最小投资获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不同抗螟性亲本所组配的F_1代在玉米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s furnacalis(Guenée)抗性研究表明,玉米抗螟牲为数量遗传,亲本抗性在杂种后代中具有累加效应,杂种的抗性与双亲平均抗性呈高度正相关。中等以上抗性亲本组配的 F_1代为抗螟型。而以中抗系组配杂种时,不论父本或母本,只要一个亲本为感螟系,则 F_1代均为感螟型。不同水平抗性亲本组配的正反交组合 F_1代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防治玉米螟最好在心叶末期,撒施残效期长的颗粒剂。在目前使用的颗粒剂中以呋喃丹颗粒剂和杀螟粒颗粒剂效果为最佳。呋喃丹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比较贵;而杀螟粒剂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杀螟粒”颗粒剂是用乙基对硫磷原油,以砂为载体,配添加粘结剂、湿润剂、吸附剂等,用包衣的方法加工而成。产品为灰褐色颗粒状,使用方便,残效期长。 使用方法:对春玉米或夏玉米均可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螟卵孵化初期)。施药时,用手或点施器,将颗粒直接撒入心叶内(即喇叭口内)。施药量因地区及虫害轻重略有差别,每株1克左右,每亩5市斤左右。施药的时间和部位,对药效影响很大,应严格掌握,力求每株用药量均匀。  相似文献   

9.
亚洲玉米螟在人工饲料上连续饲养至12、24、32、48和71代时,其初孵幼虫在感螟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上取食危害能力同F代一样强,食叶级别没有差异;饲养至84代时,其在玉米植株上的蛀孔数同F24、F37、F45及F61的蛀孔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在人工饲料上连续饲养6~7a(71~84代)时,仍可以用于田间玉米抗螟性鉴定。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高梁条螟是当地重叠发生、交替危害的玉米重要钻蛀性害虫。2000年的发生特点是:玉米螟1代发生期正常,2,3代发生期略早,1,2代发生量轻,3代中等偏重;高梁条螟是该站有记载以来最重之年,1代重于2代,半夏玉米受害重于其他玉米。  相似文献   

11.
会议简讯     
1982年9月下旬,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辽宁省营口市,主持召开了全国玉米螟和玉米性诱研究协作会议。 会议主要交流以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订1983年协作计划。 1.在玉米抗螟性鉴定及品种选育方面:一年来,共鉴定玉米自交系1086份,  相似文献   

12.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鉴定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螟品种是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利用玉米本身抗性治螟措施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降低成本、易于推广普及、有利于天敌繁衍。利用抗虫品种治虫,既可同化防配合,也可同生防等措施协调。在玉米面积大、劳力缺的地方、发生较轻的年度、种植抗螟品种,就能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3.
何康来 《植物保护》1991,17(1):44-44
在亚洲玉米螟研究,特别是在玉米抗螟性鉴定和选育中,每年都需要大量螟卵,通常将卵块放入普通冰箱中贮藏备用。为了明确温度与贮藏时间对卵的孵化率及对初孵幼虫在田间玉米植株上为害能力的影响,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供试卵为实验室人工饲养的成虫(采自河北省衡水市郊)产于蜡纸上未超过10小时的卵块。取同一时期产的卵块放在保湿的培养皿内,置于15±1℃(接近于玉米螟卵的发育起始温度15.2±0.4℃,  相似文献   

14.
陈艳 《植物检疫》2003,17(4):223-225
杆草螟属 (Diatraea)属鳞翅目 (Lepi 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杆草螟亚科(Crambinae)、Argyriini族。该属害虫中的西南玉米螟 (Diatraeagrandiosella)、南方玉米螟 (Diatraeacrambidoides)、小蔗螟 (Dia traeasaccharalis)在中美洲地区发生严重 ,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水稻等的生产 ,是美洲地区玉米、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和南方玉米螟分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和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该属害虫发生的记录。现把这 3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幼虫鉴定特征的比较以及检疫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小蔗螟…  相似文献   

15.
用两个抵抗和两个不抵抗西南玉米杆草螟(Diatraea grandiosella Dyar)的玉米杂种愈伤组织饲喂西南玉米杆草螟、小蔗杆草螟(Dratraea saccharalis Fabr.)和玉米螟(Ostrinia nublalis Hubner)的幼虫7天,在抗和不抗西南玉米杆草螟的玉米杂种上发育的三种螟虫的平均体重分别为4.8和7.0毫克、5.5和7.6毫克、7.2和10毫克。让幼虫对4个杂种的愈伤组织自由选择时,取食抗性杂种愈伤组织的幼虫明显较少。抗生作用和幼虫的不喜食表明了这些杂种对三种螟虫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万hm2左右。由于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品种抗螟能力低等原因,而多年来受玉米螟为害比较严重,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据报道,玉米螟轻发生年减产粮食5%~7%;中等发生年减产10%~15%;大发...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榆树县玉米种植面积,近几年稳定在220万亩左右,约占全县粮豆面积的60%。由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种抗螟能力低,因而,连年受玉米螟危害。据调查,一般轻发生年减产5—7%;中发生年减产10—15%;大发生年年减产18—25%。因此,控制玉米螟危害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虫害,常年玉米为害损失率达1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就积极探索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生物防螟经验。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现状、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等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保工作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冬季防治玉米螟效果好王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大敌,它不仅繁殖快,而且危害时间长,不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危害。防治玉米螟除在玉米生长期防治以外,根据玉米蝶的生活习性和越冬规律,冬季防治效果也比较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防治方法有:1对有玉米螟害虫的...  相似文献   

20.
评价转Bt基因玉米对靶标生物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是转基因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室内生测法对3种转Bt基因抗虫玉米‘瑞丰125’(表达Cry1Ab/Cry2Aj杀虫蛋白),‘DBN9936’‘DBN9978’(表达Cry1Ab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敏感品系ACB-S及抗Cry1Ab品系ACB-AbR、抗Cry1Ac品系ACB-AcR、抗Cry1F品系ACB-FR、抗Cry1Ah品系ACB-AhR、抗Cry1Ie品系ACB-IeR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心叶期和抽丝期人工接虫法进行田间抗虫效果鉴定。结果表明,取食3种Bt玉米的ACB-S幼虫, 3 d死亡率100%,而取食对照常规玉米3 d存活率100%。取食3种Bt玉米的5个抗性品系幼虫除ACB-AbR和ACB-AcR有2%~6%的个体存活4~5 d, 6 d死亡率也达到了100%,其余品系均在3 d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5~6 d的死亡率仅为4%~14%,差异显著。田间心叶期食叶级别及穗期活虫数、雌穗被害和茎秆被蛀等为害等级说明3种Bt玉米高抗亚洲玉米螟。明确了‘瑞丰125’‘DBN9936’和‘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5个Bt蛋白抗性亚洲玉米螟品系幼虫在常规玉米上显示一定的适合度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