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家致富》2004,(15):27-27
该品种2000-2002年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两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71.56公斤和18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2%和15.9%;2002年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179.98公斤,比对照增产17.62%.产量居首位。2001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9.0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10.74名,2002年安徽省区试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0.98%。  相似文献   

2.
<正> 豫玉二号(原名郑单八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所玉米室育成。1982年参试以来,表现高产、稳产,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比对照种郑单二号增产17.2—32%。经1985—1986两年全国北方夏玉米良种区试和省区试,产量均居首位,分别比对照种鲁原单8号、郑单二号增产15.6%和27.7%。1986年住临汝县汝州镇城关村高产示范2.2亩,最高单产794.7公斤,比丹玉13增产16.2%,创造我省有史以来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1987年,参加省高产示范,平均亩  相似文献   

3.
<正> 豫芝五号(原名郑27)芝麻,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针对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问题,选育成的高产型新品种。1990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豫芝五号经6年70余点次试验,产量表现较为突出,平均比对照豫芝一号(下同)增产15%左右。目前,全省已示范推广近40万亩,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1990年平舆县种植豫芝五号9.1万亩,平均亩产71.5公斤,比其它品种增产33.65%;南阳县谢庄乡连片种植135亩,平均亩产110公斤,比驻芝二号增产69.20%;郸城县汲水乡押岑村,连片种  相似文献   

4.
杨普 《农村百事通》2006,(11):27-27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邮编:230031,电话:0551-5160835)前不久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皖杂芝0176和皖芝2164在2004年芝麻品种产量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1亩)产量分别为143.6公斤和136.7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19.6%和13.8%;在2005年安徽省芝麻品种区试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98.47公斤和98.03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8.36%和7.81%,在10个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通过近两年产量鉴定和示范,两个芝麻新品种整体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1998,(10)
温麦10号是浙江省温州市农科所由兴麦1号/偃大72—629//兴麦1号选育而成。经省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三年平均亩产240.86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增产11.2%;比同时参加省区试的杨麦158增产8.5%。在两年省区试中不仅产量均占首位,而且产量变异系数均最小,是个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据1994~1996年三门、瓯海、永嘉、新昌等县(区)较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亩产231.3~  相似文献   

6.
苏种 《农家致富》2015,(7):22-23
一、扬育粳3号审定编号:苏审稻201410。由江苏田源种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作迟播稻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94.2公斤,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8.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0.6公斤,比  相似文献   

7.
田白糯1号由广州市田园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育成。2006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2004、2005两年春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98.1公斤和809.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17.6%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春季生育期80—83天,比香白糯早熟1天。2005年省生产试验结果为:该品种平均亩产鲜苞819.8公斤,  相似文献   

8.
<正> 豫白菜一号(原东京三号)是开封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中熟大白菜一代杂种,在1986—1987年河南省中、晚熟大白菜区试中,其产量和抗病性连续两年名列第一。亩产净菜均在5500公斤以上,比对照山东七号增产44.21%—48.70%。在大白菜严重歉收的1988年,豫白菜一号在安阳、焦作、鹤壁、开封、郑州等地的试验示范中,一般亩产净菜都在5000公斤以上,高的超过1万公斤,比丰抗70增产12.5—32.1%。豫白菜一号具有高抗大白菜三大病害、稳产高产、耐贮存、品质好等优点。这些优点在老菜区和  相似文献   

9.
一、豫白菜一号 (一) 品种来源:豫白菜一号(原东京三号)大白菜品种是开封市蔬菜所用青221和230自交不亲和系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种。1989年4月由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审议通过。 (二)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省大白菜攻关协作组区域试验,1986年平均亩产5753.7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8.7%,届试验首位,1987年平均亩产7015.3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4.2%,仍居第一位。1986年在开封市郊区大白菜集中产区的四个自然村10户菜农菜田示范,均比80—25增产,增产幅度为9.2—764.0%,平均增产  相似文献   

10.
邯豆四号(原邯195)由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用邯73×邯81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脂肪含量高的特点。200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豆2003002号”。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2号”。1产量表现2000~2001年国家黄淮海大豆区(中片)区试,2年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6.34%;2002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7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3.8%。2000~2001年河北省大豆区试,2年平均亩产159.3公斤,比对照冀豆七号增产8.44%;2002年河北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6公斤,比对照冀豆七号增产…  相似文献   

11.
一、南粳52审定编号:苏审稻201409。由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46.0公斤,比对照淮稻9号增产4.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5公斤,比对照淮稻9号增产4.1%。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叶姿较  相似文献   

12.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13.
苏种 《农家致富》2016,(6):22-23
甬优2640审定编号:苏审稻201507。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配组而成,属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苏中地区种植。一、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1年、2013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36.02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7.2%;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53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11.5%。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长势旺,叶色中绿,熟期转色好,分  相似文献   

14.
<正> 新黄单85—1(京7×U8)是一个特紧凑型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原新乡地区农科所1984年育成,经1985年及1986年两年试验、示范结果,均表现丰产性好、抗逆性强、且品质优良,很受群众欢迎。 (一)产量结果:1985年在本所两项试验中平均亩产617.5公斤,分别较鲁玉6号和烟单14增产19.6%和27.8%;1986年参加本所承担的北方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早熟组),在每亩4000株的情况下,亩产647.5公斤,名列第一,比对照种鲁原单8号亩产521公斤,增产24.3%,分别比参试种郑单8号,商单3号(豫玉1号)增产6.8%,8.3%。同年在焦作市郊区种子公司主持的两项  相似文献   

15.
<正> 豫花4号(原郑7888)系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豫花一号作母本,南召不拖秧作父本,于1986年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特点,是麦套夏播种植的良好接班品种。一、产量表现1987年该品种在全省区域预备试验中,籽仁亩产200公斤,比对照1徐州68—4增产16.3%,比同类型的对照2花28增产13.6%。1988—1989年省区域试验两年10点次平均亩产籽仁175公斤,比对照花28增产11.5%,10点次中,籽仁产量8处第1位,两处第2位。豫花4号1989年参加省生产试验,12  相似文献   

16.
<正> 丰育908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产优质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系。亲本选用了西北农大的77(2)、河南省的豫麦2号与中国农科院的8586—206,因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基础和较广泛的适应性。1988—1990年三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产量较对照豫麦2号增产10%左右。1990—1991年参加省区试,八处试验,点点增产,平均亩产367.69公斤,比对照种陕农7859增产12.4%,达显  相似文献   

17.
苏种 《农家致富》2012,(20):24-25
一、苏椒17号审定编号:苏审椒201201。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06X354×06X28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于早熟长灯笼形辣椒,适宜江苏省春季保护地栽培。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1)产量水平。2009~2010年参加省品种区试,两年区试前期平均亩产2000.5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8.4%,总  相似文献   

18.
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13。来源与类型:原名"苏粳706",由江苏省(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武运粳7号/台0206,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一、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1.产量水平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24.9公斤,较对照宁粳1号增产6.5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9.60公斤,较对照增产7.40%。  相似文献   

19.
芝麻新品种鄂芝6号是襄樊市农科院以鄂芝1号作母本,以宜阳白作父本杂交后,经6代世代定向选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芝麻新品种.2004年参加本院芝麻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1315.5kg·hm-2,比对照鄂芝1号增产8.3%.2005年、2006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两年20个点平均产量1 256.2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8.99%.全国芝麻生产试验,10个试点平均产量1377.3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10.83%,增产点次80%,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