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俊 《吉林农业》2002,(12):20-20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麦冻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小麦冻害的类型与分级。小麦冻害的类型包括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冬季冻害首先是叶片冻害,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冻害严重时出现死蘖死苗.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是先小蘖,后大茎,再主茎,最后冻死分蘖节.早春冻害主要表现在主茎、大分蘖和幼穗受冻,叶片轻度干枯,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幼穗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主茎,后大蘖,冻后小麦出现的分蘖,成穗质量比冬前分蘖差,表现为穗型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一般千粒重减少2~6g.  相似文献   

3.
秋冬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冬前和越冬期,由于分蘖发生和生长的热量不足,分蘖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寒秋冷冬年份易导致大面积麦田的分蘖和成穗率不高.冬小麦分蘖节是产生分蘖、冬季贮藏养分和幼苗越冬的重要器官,主宰着幼苗的生命.分蘖节在土壤中埋藏的深浅,不仅对于促进或控制分蘖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与安全越冬密切相关.分蘖节在土壤中埋藏过深,有抑制分蘖的作用,使分蘖减少;分蘖节暴露地表,易受干旱与冻害威胁,引起死亡,二者都不利于育壮苗,抗旱抗冻.可见播种方法与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分蘖节在土壤中的位置,因而也影响幼苗安全越冬的能力.小麦越冬前的管理,如冬灌蓄墒、增施腊肥、耙耱、保墒、镇压以防风蚀等措施,其作用实质都是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受旱,增强越冬力,确保小麦正常生长,以利增产.  相似文献   

4.
<正>一、小麦冻害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麦穗生长停滞。冻害较轻的麦田,麦株主茎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像水汤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二、冬小麦冻害常见的类型冬小麦冻害主要分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寒流)冻害两大类。三、冻害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按每亩小麦产量的高低划分为高产麦田、中产麦田及低产麦田,分别调查它们的产量构成三因素,以及单株分蘖成穗数、每穗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每小穗的粒数、粒位等与穗粒重的关系。并论述了增加每穗粒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资》2013,(9):24
<正>在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一般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亩穗数。因此,麦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争取亩穗数最大化,也就是要争取早分蘖、多分蘖、培育大蘖,千方百计增加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而春季麦田水肥供应对分蘖成穗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早春是小麦分蘖向两极分化、幼穗加快发育,决定穗数和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草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决定小麦是否能高产的关键时期.早春麦田的管理目标是:"巩固分蘖争穗数,增花保花攻大穗,战胜灾害增粒重."管理上应根据麦苗长势长相和气候条件,认真抓好"七防".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5,(4):30-30
冻害是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受冻植株一般表现为最上部叶尖发白,无心叶,形成空蘖。剥开叶鞘,嫩芽折叠,柔软无光,似水烫一般。严重的田块,幼穗穗轴绿白色,小穗乳白色,排列松弛,失水萎蔫黄化死亡。小麦冻害的发生,受土壤种类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很大,选择抗寒性强的优良品种,适期播种,是防止小麦冻害的基础。小麦遭受冻害后,应抓好以促为主的田间管理,力争把冻害损失减至最低限度。1、追施肥料。麦田解冻后,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要根据遭冻小麦受害程度,只要分蘖节不死,及时追施速效肥料,使麦苗恢复生长,产生新生分蘖,提高3、4级高位分蘖的…  相似文献   

9.
提高小麦×玉米中小麦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行了统计,从主茎开始结实的植株只占31.1%,其余均从分蘖穗开始结实,个别植株到第13个分蘖穗才收到种子;前5个穗位开始结实的植株占82.1%,前7个穗位占94.3%。结果表明,小麦单倍体的加倍率不仅受加倍方法的影响,还与加倍处理前后的栽培技术有关,培育多蘖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提高加倍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春季是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形成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春季麦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滇杂32"单产超14.9t/hm2分蘖成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原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高产栽培研究,实收产量14.902t/hm 2。攻关田分蘖成穗的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2高产需要较多的有效穗(469.7万穗h/m 2)和较高成穗率(83.30%);分蘖成穗的经济产量是构成产量的主体,占88.86%,又以一、二次分蘖成穗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33.32%和42.96%;单株经济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95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0.3406)、穗实粒数(0.3512)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了滇杂32高产栽培的重点是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和成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获取最大群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冻害起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基本条件是分蘖节不受冻害,而在冬季出现极度低温,往往发生冻害,使麦苗越冬死亡,减少基本菌造成减产。即使在正常年份,由于田间管理不到位,小麦贪青旺长,尤其是播种期偏早,小麦冬前分蘖数较大,也常在局部地块发生冻害。  相似文献   

13.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4.
<正>高产与低产是相对而言,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产量节节攀升,在同一地区人们对高产、低产的认识也随之变化。根据当前的小麦生产水平,本文试图探讨亩产500~750公斤的小麦精播高产技术。一、播量与产量小麦高产三因素,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通俗的说法是:穗多、穗大、粒饱、产量高。小麦是分蘖作物,分蘖可以成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如果播量过大,分蘖瘦弱,也会少成穗、成小穗甚至全部  相似文献   

15.
春季是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形成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春季麦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光热资源丰裕,但降雨分配不均。灌区小麦分蘖发展快,两极分化速度慢,籽粒灌浆期短,麦田耗水量大,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千粒重。旱区小麦分蘖的第二盛期不明显,不孕小穗和退化小花数目多,籽粒灌浆期更短,麦田耗水量小,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效促控小麦群体发展,充分利用生态条件,把握着适宜于当地的小麦群体是两区稳取高产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和导致穗重不稳的主要矛盾是确保两区小麦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春季是小麦管理的重要时期,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特别是小麦从返青到拔节阶段,是促分蘖成穗的关键时期,决定小麦亩穗数的多少。针对小麦春季管理要求和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小麦春管四项关键技术。一、春季小麦冻害防治与补救1、预防措施。对于旺长麦田要及早进行镇压,可以在起身期喷施"壮丰安",抑制过快生长,提高抗寒能力。早春寒流到来之前,叶面喷施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冀中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生产试验,在适期播种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的分蘖力不同,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其中,邯4564分蘖力较强,基本苗数量在150万株/hm~2为宜;邯麦16号分蘖力中等,邯麦13号分蘖力一般,基本苗数量在300万株/hm~2为宜。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品种单株分蘖与成穗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邯4564的分蘖力和分蘖成穗数影响显著,对分蘖成穗率影响不明显;对邯麦16号的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影响显著,对分蘖力影响不显著;对邯麦13号的分蘖力、分蘖成穗数和成穗率影响均为显著。从单位面积穗数的构成分析,成熟期的单株分蘖95%以上来源于冬前分蘖,春季分蘖成穗很少。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并注重培育冬前壮苗,保证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