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原来仅发生于鸡,鹅、鸭不能感染发病。但近年来,我国已陆续有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病毒分离鉴定及用法氏囊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也证明鹅可以感染本病。2009年3月,我市竹泓镇西刘村李某饲养雏鹅800只,送数只病死鹅到我站门诊,初步诊断为雏鹅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也可叫做鸡传染性腔上囊病。该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2个血清型,其中以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为主要特征,进而使鸡免疫机能受到障碍,从而干扰所有疫苗种类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一种含二片段基因组的双股RNA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能引起雏鸡急性、高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已发现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称为1型和2型,血清1型还包括几个亚型。两个血清型均可感染雏鸡和火鸡,但只发现雏鸡发病。在自然感染的雏鸡中,最早的观察之一是病毒对淋巴组织的作用。病毒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IBD病毒引起的一种破坏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甘波罗镇肉鸡,又称为甘波罗病。1病原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该病毒目前发现有两种血清型:I型和Ⅱ型,两种血清型的致病性不同。该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在pH2时对病毒没有影响,但pH达到12时容易失  相似文献   

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到100%,死亡率低,一般为5%~15%,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  相似文献   

6.
正(一)发病情况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为5%~15%,是目前养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疾病,它能引起法氏囊的严重病变。这种病是由双股双片段RNA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双股RNA病毒科的一个成员。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途径主要是用减毒或灭活苗免疫鸡群。在美国和欧洲认为法氏囊病毒有两种血清型,但只有血清I型病毒用于制备商品性疫苗,血清Ⅱ型病毒无致病性。最近有报道,从患有法氏囊病且有高水平抗体的鸡中分离出一株血清I型法氏囊病病毒,这一株病毒是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有人认为具有不同抗原性的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是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尽管疫苗研制和抗体监测技术有进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其相关的疾病仍有发生。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重复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但仍出现亚临床免疫抑制性 IBDV 感染。其原因可能是有 IBDV 血清学变异毒。在 IBDV 的两个抗原型(由北爱尔兰研究者命名为血清型Ⅰ和血清型Ⅱ)中,仅血清型Ⅰ引起发病。过去6年中,美国报道了在肉鸡中分离到血清Ⅰ型毒株,这些病毒可引起免疫  相似文献   

9.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双链RNA病毒,血清型可分为Ⅰ、Ⅱ两个血清型。将病禽样本进行病毒分离,以当前vvIBDV和经典的IBDV强毒株作琼脂扩散实验,结果两者的沉淀线完全融合,没有侧枝,证明当前vvIBDV的抗原性尚未发现变异。本病毒耐热:56℃3h病毒的效价不受影响,56℃8h、60℃90min、70℃30min可灭活病毒。-58℃保存18个月的法氏囊病毒的效价不降低。病毒耐冰冻,反复冻融5次毒价不下降。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Bimaviridae),禽双股RNA病毒属(Avibimavir),该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即VPI~VP5。目前已知法氏囊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可用中和VP2的单克隆抗体将它们区分开。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因此相互交叉保护作用低。血清1型病毒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表明。血清l型病毒还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之间的抗原相关性约为10%~70%,即有明显差异,因此是造成临床上免疫失败和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2型毒株为火鸡源毒株,一般对鸡和火鸡均无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性较强,易发生毒力和抗原变异.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VP2上。但近几年各国流行的超强毒株其位置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2.
朗德鹅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禽流感病毒ELISA试剂盒对某朗德鹅养殖场的病鹅气管粘液进行了检测,发现5份粘液样本均呈禽流感阳性;随后取相应气管组织材料接种于9~11日龄鸡胚分离病毒.发现尿囊液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用禽流感病毒H5、H7、H9标准阳性血清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抗血清作HI试验,结果禽流感病毒H5亚型抗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达到2^7,而禽流感病毒H7、H9亚型及其他病毒抗血清无血凝抑制滴度,说明从朗德鹅分离到的病毒为H5亚型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3.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高,强毒感染时死亡率高,还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容易造成其它疫病的继发,是目前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目前认为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2型,两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1型属于强毒,致病力强。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鸡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鸡业的迅猛发展,鸡的肾脏疾病已成为鸡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疾病。由于肾脏疾病本身的特点,也由于现阶段鸡病的流行及发病的复杂性,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忽视了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存在,以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造成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一是传染性的原因,二是非传染性的原因。这些因素往往单独或交织在一起引起发病。1.1传染性的原因。①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已经从患鸡的肾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②传染性法氏囊病:多见到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是同时存在的,然而引起肾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当法氏囊受到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袭后,法氏囊产生抗体的能力减退或消失,引起雏鸡的免疫功能低下,出现免疫抑制现象而感染其他病毒和细菌,导致其死亡率很高。尤其是春夏季,那些饲养管理条件差...  相似文献   

16.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但以2-8周龄的鸡只最易感,但是近来笔者发现有7日龄的雏鸡发生该病的病例,有的养鸡户怕鸡过早患传染性法氏囊病,于是就采取一日龄免疫的措施,这种做法不但见不到较好的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从山东省多个地区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分离到5个野毒株,经过琼脂双向双扩散试验、ELISA试验、血凝试验、病毒感染力测定、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等6项鉴定,证明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并且,各毒株毒力差异较大,有的毒株感染力相当强,ELD50/0.2mL=106.00。  相似文献   

2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幼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溶淋巴细胞性传染病,是世界各地危害养鸡业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该病有两个血清型,血清1型和2型,研究表明法氏囊血清1型有致病力,法氏囊血清2型没有致病力。该病最早是1957年在美国发生,我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