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细丽外担菌引起的油茶茶苞病是油茶主产区分布极为普遍的病害。以广南县人工种植5-65年生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和标准地相结合的方法,对林间油茶茶苞病发病株率、病情指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在高原山区1年发生2次,症状表现为危害子房形成茶桃、危害叶片形成饼状及危害嫩梢形成泡状3种类型。病害的发生与栽培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措施、坡位、坡向、树龄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目前高原山区油茶茶苞病的发生现状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尤溪县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尤溪县油茶13种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其中病害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茶苞病、根腐病、白朽病,虫害有油茶毒蛾、油茶尺蠖、茶梢尖蛾、茶枝镰蛾、茶天牛、油茶象、白蚁,并提出油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见,旨在为油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znetzov在湖南危害油茶枝梢,一年1代,以幼虫在受害树叶潜斑内越冬。1988年以来,该虫在油茶产区大发生,造成茶油严重减产。1990—1992年在来阳、常宁、株洲等地对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表明:幼虫喜钻蛀枝条顶端梢长3cm以上的粗壮嫩梢,使得来年挂果减少。4月上中旬,越冬幼虫转叶蛀嫩梢高峰期,用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获较好的防治效果。7月上旬人工摘除被害梢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4.
胡雪文 《湖南林业》2006,(11):24-24
1.症状。危害油茶果、叶、梢和花蕾等部位。果实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黑色圆形病斑。或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出现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害有时深达种仁内部,病果易落。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新梢病斑多发生在基部,椭圆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病斑褐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环梢一周,梢部即枯死。  相似文献   

5.
油茶炭疽病在我区的各油茶产区普遍发生。病害发生后常引起落果、落蕾、落叶和枯梢,严重地影响油茶的生长和结果。据调查,病落的茶果约占落果率30%~60%,病落的花蕾占落蕾率26%~45%。因此,防治油茶炭疽病是提高油茶产量的重要途经之一。 防治的方法有: 选育高产抗病良种:在油茶造林时用高产抗病良种,不但对营造油茶速生丰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是根除油茶炭疽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严重发病区因病落果损失量达20%以上.因此该病的防治是油茶丰产的重要一环.病菌主要在病树上的枝、蕾(芽)、叶、果的病部越冬.次春病组织中菌丝向健部蔓延,孢子随雨露及雨夹风传播,先侵害春梢,继而多次侵染新果及叶、蕾(芽)等,夏秋时还侵染不定芽萌发梢,  相似文献   

7.
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 Shi-rak)是我国油茶主要的毁灭性害虫之一,南方各省油茶产区均有分布;我省常宁、祁阳、耒阳、道县、零陵、江永等十多个县,受害面积达140余万亩。被害严重时,整株整片油茶树,叶全部吃光,如同火烧,茶桃枯死脱落或不饱满,一至二年不结实;如连续受害二、三年,则植株成片枯死。为了寻找一个新的、经济有效,又对有益动物无害的防治方法,我们对油茶尺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相似文献   

9.
<正> 油茶(Camellia oleifera)炭疽病是影响油茶的主要病害。但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油茶林内各植株的感病情况差异很大,经调查与人工接种测定发现,各单株的发病轻重于各年份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是由这些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决定的。因此,根治此病,主要应从提高林分本身的抗病成份入手,即寻找幼苗期营养器官的感病性与成株期果实感病性之间的关系,早期选留抗病、高产优良苗木,及时剔除病株入林。为探测普通油茶本株枝叶炭疽与果  相似文献   

10.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调查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标准地设置调查了杂交竹梢枯病发生情况及病害分布情况。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多发生在新生杂交竹上,病害在林间可表现出3种症状,枯枝型,梢枯型,株枯型,并以株枯型为主。该病害在寄主上的特征性病状为在竹梢的某一节或某一枝条的节权处出现褐色病斑,向上延伸成舌形或向上下同时扩展成菱形,颜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严重发病竹林,竹冠赤色,远看似火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达100%和95.2。感病植株的空间分布型显示,10块标准地的C〉1,I〉0、M^*/M〉1、Ca〉0和K〉0,因此,杂交竹梢枯病病株在田间属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桃产区桃果普遍发生黑斑病 ,严重的桃园减收 5 0 %~ 6 0 % ,损失惨重。桃果实黑斑病是黑星病和炭疽病侵害后所致。1 桃黑星病它是我国桃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除危害桃 ,桃果实 ,亦危害叶片和幼梢。果实发病最初先出现暗绿圆形小斑点 ,一个果实常有数十处 ,以后逐渐  相似文献   

12.
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sne-tzov)属鳞翅目尖翅蛾科(Cosmopterygidae)害虫,为害油茶、茶树叶子和技梢。幼龄幼虫潜食叶肉,形成半透明淡黄色的虫斑,直径约3-5mm。长大后蛀食嫩梢,使嫩梢凋萎  相似文献   

13.
1白粉病 1.1症状:白粉病是宿根花卉中常见的主要病害,危害植物的叶、嫩梢与花等部位。受害部呈现白粉状斑驳,或遍布白粉层,病害后期可以扩大到全株叶片,使叶内卷,嫩梢弯曲停止生长。最后落叶植株死亡。在地被菊、荷兰菊、天人菊等宿根花卉上最普遍。  相似文献   

14.
栽培葡萄是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濉溪县四铺乡1997~1999年先后发展葡萄300多亩,但大多管理粗放,又不善防治病虫害技术,导致葡萄病害发生较重,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现将葡萄几种病害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葡萄生产者参考。一、白腐病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有时新梢和叶片也被侵害,一般接近地面的果穗穗轴、果梗最先发病。受害部位初期出现水渍状的病斑,逐渐扩大,环绕穗轴,使其果粒软腐,震动时病粒容易脱落;叶片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先发病,病斑初期为水渍状近圆形,后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其上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褐色轮纹。  相似文献   

15.
板栗白粉病是危害板栗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树叶、新梢和幼芽.发病初期,叶的正反面出现黄斑,随后黄斑上出现白粉,嫩叶感病处生长停滞,叶片扭曲变形,受害严重的嫩梢枯萎,嫩芽不能展开,树叶枯黄提前脱落,造成栗树不能挂果或形成大量空苞.白粉病原茵成熟后,秋冬季以闭囊壳形态在落叶和病梢上越冬.翌年春季放出孢子并借风传播,萌发后从气孔侵入叶片或新梢和嫩芽,继续再侵染或扩大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16.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穗烂,是葡萄生长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 1 症状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也危害新梢、叶片等部位。 1.1 果穗感病 一般先发生在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首先在小果梗或穗轴上发生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粒。果粒发病,先在基部变淡褐色软腐,迅速使整果变褐腐烂,果面密布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发病时常全穗腐烂,果梗干枯缢缩,受震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有时病果不落,常失水干缩成有棱角的僵果,悬挂树上。  相似文献   

17.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严重发病区因病落果可达20%以上,因此该病的防治是油茶丰产措施的重要一环。病菌主要在病树上的枝、蕾(芽)、叶、果的病部越冬。次春病组织中菌丝向健部蔓延,孢子随雨露及雨夹风传播,先侵害春梢,继而多次侵染新果及叶、蕾(芽)等。夏秋时还侵染不定芽萌发梢,导致落果、落蕾、枝条溃疡和枯死。秋后可以从果皮蔓延侵染近熟种子,并可侵染花器。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每年7—9月初是果实炭疽病的发病盛期,也是  相似文献   

18.
油茶炭疽病发生、发展体现了寄主、病菌和环境的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病菌和寄主间的对立统一,是内因;环境条件是外因。物候期是外因通过油茶表现出生长发育的年变程,从而引起病菌生长发育的深刻变化,促进病害的循环季节性进展。油茶物候期分为抽梢发叶期(2—5月),芽发育期(5—9月),开花期(10—12月),果实生长期(1—10月)和假休眠期(12—2月)五个期,以及十三个亚期,二十六个阶段。它的特点是同时经历着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过程,而生殖器官又平行进行果实,芽蕾两部份。由此,延长和加深着油茶和病害的时间性和复杂性。以果病为中心,各器官发病伴随每一物候而转移,其先后顺序为叶芽—叶—枝—果—花芽。病害和物候期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是一致的。它提供了:每一物候的来临,作为病害发生的短期预测预报(时期)。发病起始温度为13.4℃(叶芽),16.0—19.7℃(枝叶),19.2℃(果)和23.8℃(花芽)。在年周期中,物候期有生长和休眠阶段,病害也存在着发生和休止时期。因而,防治关系是后者为防期,前者为治期。  相似文献   

19.
从有杜鹃花枯梢病的病株上分离到Phytophthoracactorum,在温室内,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喷布植株的幼嫩组织均能致枯梢病。嫩梢上的病斑在2~3天内发展成浅褐色至暗褐色的病斑。游动孢子不会侵染无伤植株上的老组织,但侵入到植株体内的菌丝能穿过幼嫩组织而在老组织中定殖。老叶片上的楔形斑就是因病茎中的病菌穿过叶柄而产生的。病原菌在感病的寄主组织内部能产生卵孢子。病组织保湿12小时后,在被感染的组织内形成孢子囊。  相似文献   

20.
杜鹃花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艳  陈军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1):30-31,45
从有杜鹃花枯梢病的病株上分离到Phytophthora cactorum,在温室内,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喷布植株的幼嫩组织均能致枯梢病。嫩梢上的病斑在2 ̄3天内发展成浅褐色至暗褐色的病斑。游动孢子不会侵染无伤植株上的老组织,但侵入到植株体内的菌丝能穿过幼嫩组织而在老组织中定殖。老叶片上的楔形斑就是因病茎中的病菌穿过叶柄而产生的。病原菌在感病的寄主组织内部能产生卵孢子,病组织保温12小时后,在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