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此宗教的存在就变成了经济和社会压力的异化象征。以政治型、伦理型、宗法型、世俗型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明显缺少超越性。这种理性的文化特征和宗教意识的缺失,对古代失意文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培根一生致力于对经院哲学和旧的宗教神学的批判,同时为自然科学提供新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要求。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培根的物质观和反映论上,他开创了后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美的智慧观融合了西方认知理论和中国哲学的生命价值论,并借用印度佛学中的境界理论,集中体现了其包容中西的哲学思维特征,这正与艺术和美的人文关怀原则相通。方东美指出哲学家终生所求的就是大智度大慧解,各个个人的哲学智慧即自证慧寄托在全民族的精神文化中,互相吸收、摄取,形成的是共命慧。他将全世界民族的共命慧分为四种:希腊、欧洲、印度、中国,每种共命慧身上又藏着三种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天”是中国文化、哲学中的最高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所处世界的终极思考,在中国人的意识深处具有至高的、神圣的地位;从“天”之观念的形成、流变可以看出中国人特有的宗教意识与宗教取向;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天之多重内涵的形成与确立,中国人在宗教上的包容情绪、实用主义、以政领教等意识作法贯穿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从明末正式传入中国以来,基督宗教的思想文化如何被中国人认同、接受,进而信仰,成为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本土信徒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天主教神学术语的翻译策略为切入点,简单探讨一下翻译对宗教文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套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模式,必须注意抓住中国哲学的特色。关注人生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所在。西方哲学从存在出发,中国哲学从人生出发。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是主客二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中,人生哲学以及与人生哲学相关的价值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比较发达,而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重视不够。中国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人生、安顿价值,从来就没有成为神学的婢女。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作为神学宗教,有其独特而完善的神学理论体系和实修方法。除宗教神学功能外,藏传佛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做出了特有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了一些民族语言文字的创制和发展、影响了他们的民俗形成、加强了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以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它的美,这是基于其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基础,同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基础的分析,找出影响园林风格的根源,以及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来强调它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加快了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塔里木各民族融入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步伐,同时也使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提到日程并面临许多困境。为此.必须以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自觉”理念和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四个认同”思想为指导.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宗教与世俗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 但是两种文化体系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和不同的追求, 具体表现在文化的本质、内容、包容性及其哲学的概念体系等方面。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 吸取印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金融联结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地理环境和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介绍了印度金融联结扶贫的三种模式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并分析了金融联结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效果,最后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进行制度创新推广金融联结模式,解决我国农户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青年时期的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借鉴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中创立了“新理学”。“新理学”是比较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正统派哲学与西方正统派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亦即中国古典理性主义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与法律的汇编,由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典的核心内容。随着印度教的发展,种姓制度涵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在印度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要想消除它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形成的中庸的思想风貌和文化性格来自于儒家的经权、常变思想。经权、常变思想在先秦儒学的推崇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特质。在现代,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的挈合又使它在中国新的社会制度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产生了对现代化的不适感。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这一不适感产生的传统哲学渊源,在与西方伦理的“对话”中寻找完善中国伦理哲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根源,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论的精华,同时对西方文化中“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进行了扬弃。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和谐共存”的变化过程,即可理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的哲学历程,并揭示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是人类最终渴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基督宗教先后入华传教,试图出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外来宗教和文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走本土化(中国化)的道路。而在这种本土化的进程中,佛教与基督宗教却取得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通过和平而又有选择、制约的交流、对话所产生的创造性的融合更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内涵,受其影响,插花艺术先后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造型 汉魏六朝的宗教花,隋唐的院体花,宋元的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时期的新理念花、文人花、象形花和写景花。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3期王 娜等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追溯中国儒道墨文化源流,梳理中国文化史,可以大致见出中国文化是从人性、人心出发,讲求自性修养的“将心比心”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于仁道。仁道由儒家哲学中仁的内涵,如克己、利他、取义诸精神,道家哲学“人之道”中仁的内涵,如谦退、无私、公平诸精神,墨子思想中仁的内涵,如“兼相爱,交相利”精神共同建构而成。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于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观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生动地展示了文化移入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与宗教的移入,民族传统观念的移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的移人等。影片结尾暗示,两种文化无论差异如何巨大,文化的移人和交流、融合都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国学家钱穆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中讲,世界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游牧、海洋(商品)、农耕。前两种文化都因为其内中不足,需向外寻找,所以,极具侵略性。农耕文明因为可以复制农作物,自给自足,于是产生中庸之道,和合心态,天人合一。道教虽是中国本土宗教,但与外来的佛教互相依存,互相解释,握手和合。佛教虽产生于印度,却昌盛于中土,何也?盖因中国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