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势态将在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即:从主要追求数量,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从主要为农业增产服务,转向为生产、生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2012,(15):48
农业部、财政部近日召开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即:更加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更加注重抗旱减灾技术应用,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影响,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更加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从广种薄收向高产稳产转变;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针对性,实现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农业格局形成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旱作农业科技生产水  相似文献   

3.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的出口数据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根据测算结果总结出陕西省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以期使陕西省的农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和合理。  相似文献   

4.
复杂性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交叉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对其他学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在分析复杂性科学研究基本原则基础上,以复杂性视角探讨现代棉花生产复杂性技术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进而提出转变现代棉花生产技术研究的理念,即技术体系向动态系统性转变,研究范式向复杂范式转变,研究过程向综合集成转变,研究方法向复杂研究法转变。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出了坚持“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要求。高标准农田正从“十二五”以来数量规模式建设阶段,向更加强调质量的内涵式阶段发展转变,监管机制迫切需要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探索建立有效监测评价机制,实时准确掌握保有高标准农田数质量情况,对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动态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动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总结分析了目标县域的实际评价验证情况,提出了推进实际运用的主要困难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袁梁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213-214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的出口数据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根据测算结果总结出陕西省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以期使陕西省的农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和合理.  相似文献   

7.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随着全球经济加速向一体化发展,国际国内畜牧饲料行业发展更加迅猛,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分工更加深入。每个企业都面临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面对新时代的挑战。畜牧饲料企业仅凭自力更生、“一条龙、多元化”式发展已不再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建设,在教学理念方面,要实现从理解向研究的转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实现从“教匠”向专家的转变;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实现从讲解式向探究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依据2000-2010 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因地类转移造成总净减少的碳排放量达987 550.37 t,经研究发现碳汇地类及未利用地向碳源地类转变、碳源地类间由低排放向高排放地类的转变会导致区域碳排放量明显增加。碳源地类向碳汇地类的转变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631 690.25 t,碳减缓能力与转向地类的碳汇/碳排放能力有一定关系。针对新兴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994—2015年发表的297篇英语学习策略文章做了统计分析,依据统计结果研究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趋势、内容和方法上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在上个世纪末属于研究的初期阶段,本世纪最初10年属于研究的高峰阶段,最近几年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呈现下降趋势。研究方法从最初的非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不足之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还很缺乏,同时还存在重复研究现象。此外,对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CNKI的我国生物炭研究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生物炭领域的发展脉络及研究动态,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出版年份、论文数量、研究机构、资助资金等指标,结合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方法,系统阐述我国生物炭研究领域的概况,综合分析我国生物炭研究的主要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生物炭领域的研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总发文量呈指数增长;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南京农业大学,被引频次最多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国生物炭领域的研究主要受国家层面的基金引导;南京农业大学的潘根兴发表生物炭文章最多,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耿增超;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最多的期刊均是《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篇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期刊是《应用生态学报》;我国生物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肥料、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吸附、解吸、改良剂等方向。总体而言,我国生物炭研究热点从农业领域向环境领域转变,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质量改善和土壤可持续发展、碳库储量提升是我国未来生物炭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丰硕。精准扶贫理论来源和其形成背景,构成了精准扶贫的逻辑形成基础。梳理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实践模式和路径、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研究维度。考察学术界现有研究发现,研究中缺乏互动式辩论,实证性研究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有助于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冲刺期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科研领域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农业学术期刊的发展前景也不断扩大。文献载量增加,出版周期缩短,作者和读者群体队不断壮大,已成为各个期刊社的普遍发展现状,传统的管理和存贮信息的方法已远远达不到当今编辑工作“时效强、效率高”的要求。基于此现状,利用Access数据库与ASP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期刊稿件管理系统,并在编辑部域网内部实现了信息共享,使稿件的统计、管理与查询工作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证明此系统提高了笔者所在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如何对公司经理人员实行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探讨中,股票期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股票期权的潜在不利影响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较少提及,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情况,对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景观格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景观格局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通过维普网检索的1989~2009年20年间1199篇关于我国景观格局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从发表年份、发表刊物、研究内容、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管兵中  卢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188-190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5-2005年有关农业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分析国内农业旅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概念辨析、兴起原因、开发模式、发展阶段四方面对国内农业旅游的研究内容予以归纳述评,最后提出国内农业旅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核心,对耕地生态进行风险评价,能够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预测。基于文献大数据分析软件和文献查阅方法,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有条件地分别筛选出380篇和306篇文章,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目标领域的主题、关键词和WOS分类进行共现分析,对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领域的知识演化路径、研究内容和热点进行详细评述,旨在为未来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国内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词聚类结果集中反映为"生态安全"重金属"生态足迹"社会价值"和"耕地保护"五大类;国外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词聚类结果集中反映为"农业灌溉土地"土壤退化"地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四大类。通过研究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①国外关于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主题比较零散,主要集中在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分析与评估;②国内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在2015-2017年进入活跃期,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向性;③国外的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与国内的研究在方向和尺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李晓  陈春燕  郑家奎  唐莎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超级稻研究现状,为超级稻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择Web of science、CAB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对超级稻研究的国家、作者、机构、载文期刊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发文量和引证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和CABI数据库共检索出中国、日本、菲律宾等21个国家143个研究机构的215名作者在102种刊物上发表的271篇文献,CNKI检索出715个研究机构的954名作者在182种刊物上发表的1 321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了超级稻的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方面。【结论】中国超级稻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机构分布广,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丰富,但高产活跃作者群队伍不够强大,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高产机构较少,不同研究方向的成果数量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产业链对于协调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产业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外生态产业链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该研究以生态产业链为主线,探讨了生态产业链的内涵,从不同视角对生态产业链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了基于理论及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前生态产业链的研究;最后,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