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应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及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006级-2011级的"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索了"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外语教学的比例、科学选择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为其他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户外游憩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选修课,其课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设计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华中农业大学"户外游憩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游憩场景认知—游憩理论引入—游憩主题辩思—游憩设计拓展"教学框架,探讨了运用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进行游憩场景认知、运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进行游憩理论学习、运用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开展游憩主题辩思以及运用任务式和自主式教学开展游憩设计拓展等多元教学方法。最后,从理论学习、课程实践效果、课程论文质量及课后学生反馈等方面阐明了课程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强化价值、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助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然而,当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散点式形式开展,缺乏完整、清晰、明确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系统性、整体性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多元主体融合、课程内及课程间的思政要素融合、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等角度,对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党支部专题活动,推动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通过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开展辅导和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整体评估和动态调整。其次,从系统梳理课程内思政要素的"融入点"、积极吸收相关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及时将课程思政要素加入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配套教材和在线课程建设等入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课程思政体系。最后,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强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红色"专业实践平台,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的落地与转化。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之基。只有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才能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计算机图像处理"作为高等学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要传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看,其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教学重点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推导及验证、缺少育人元素尤其是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内容等问题。为此,设计了"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案,在理论教学部分,探索在课程介绍中激发爱国情怀、在理论算法讲授中提炼人生哲理;在实验实操教学部分,探索在实验实训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实际算法应用开发中培养法制意识;在课后作业和成绩评定部分,探索在课后作业中锻炼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在成绩评定中提升道德修养。实践证明,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认可度,从而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开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改革以"1+X"的模式进行课程优化,不仅结合社会热点,还全面考虑了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效拓展了专业思维宽度。提出了结合"环保项目策划书的编制和实施"、"暑期社会实践"、"环保创新创业项目"这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不同需求和深度的实践内容,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充分认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其环保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环保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培养湿地领域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当前,"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二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基于此,提出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在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预设专题研讨环节,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其次,在加强实习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设课程实验的展示与汇报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最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锻炼平台。  相似文献   

7.
"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课程教学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博士阶段的课程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教研团队在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问题:①课程教学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关键作用受到忽视;②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脱节;③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环境微生物图谱解析"课程改革措施:①明确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的;②将科研反哺教学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中;③开展"案例+讨论"式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解析环境微生物图谱的能力。基于本次教学改革提出三点建议:①进一步优化教学案例,以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②在课程教学的图谱案例选择、生物组学技术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方面还需要加强;③融入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探讨了案例式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针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为例,从工程案例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和实际工程综合训练3个方面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展案例式教学进行了探索。首先应利用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第三,利用综合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所学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满足了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要求,培养了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实践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外联合办学模式日益成熟,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扬长避短、吸取国外成熟教学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作为国际上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行动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尚存在较多空白,有待加强和推进。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林学专业在引进"Environmental Data and Analysis"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连续开展了为期2个学年的行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首先,以行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Environmental Data and Analysis"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科学设计,强调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过程化培养和管理,降低期末考试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其次,分课前、课中、课后等3个环节落实行动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指导学生在课堂讲授前预习知识要点,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采取以讨论为主的多种讲授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堂讲授后自主反思重要知识点。最后,为了完善行动教学法的实施并推动其在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Environmental Data and Analysis"专业课程实施行动教学法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行动教学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突破了我国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程教学局限,加强了大学生自主思考习惯、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是也发现,男女生在应对行动教学法的能力和素质上存在差异、各有长短;能否创造性地提出科学问题可能与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协同促进的关系;提出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培养具有一定关联。因此,需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在行动教学法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设置背景,分析了"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首先,"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课程特点与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其次,教学内容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第三,教学内容应统筹兼顾其他课程。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要求越来越高,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急需与时俱进。以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缺少衔接、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交流合作有待深化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一带一路"背景,提出了改革措施:一是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要不断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机械工程领域学科联盟组织,开展多元化科研合作。通过改革,可以促进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特色、授课方式偏重理论、考评方式过于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少联系等问题,提出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完善考核评价方法。这些改革措施突出了食品专业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是以植物为主体,以美学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与哲学、文学、绘画艺术等领域相互融合,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插花艺术”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通过深入挖掘插花艺术中与花材、花器、插花制作过程、后期养护等相关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作用,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植物学类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把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分析了其与《环境测试技术与原理》课程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双创"教育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以开放式研讨学习为导向的探索,拟将双创教育融合到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教学活动中得到反馈和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菌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植物保护、林学、园林等专业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基于近2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菌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教学形式陈旧、实习课时较少、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内容相脱节、实习考核方式单一、教师梯队设置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塑造理论与实践互融的野外实习生态体系,探索了"菌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改革措施:一是要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进行科研探索的能力;三是基于"互联网+"开展野外实习;四是将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有机结合;五是探索多元化的课程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六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了课程野外实习考核的科学化,提升了"菌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木制品生产工艺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及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现有的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详细,而实践教学环节欠缺,导致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程度较低,加之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使学习及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以企业木制品生产过程实例为载体,采用"理论讲解-小组实践-总结创新"的参与引导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一是由实际案例导入课程教学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直观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内化和应用理论知识。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总结创新",将生产中的表面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从而解决更多的生产实际问题。四是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考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到实际生产中。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参与引导式教学模式对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服务科学与信息服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服务科学与信息服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对课程的设置时间进行了调整,由大四年级开设改为大三年级开设,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考研、出国或者找工作等方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次,采取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快速获取课程资料,提高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第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由单一的期末试卷考核改为多方面考核,期末成绩由平时表现、案例报告、论文作业3部分组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杜绝平时不上课、考前突击记忆的不良学习习惯。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有重大意义。针对"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教学方法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参与式教学、科研式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影响的科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根据"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从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探讨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等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来"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研究式教学改革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式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从而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创新人才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学生课程设计中"懂而不会"的现象,以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说设计"的教学理念,即由教学生"设计方法知识"转向教学生"说"出设计问题解决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等;以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方案理论评价加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试图培养学生掌握元学习能力、养成专业设计思维方式和掌握设计方法等;利用智慧技能培养的3个阶段理论,构建出了"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